媒体与司法的博弈:近代中国媒体与司法重大案件研析在线阅读
会员

媒体与司法的博弈:近代中国媒体与司法重大案件研析

牛锦红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16.2万字

更新时间:2021-05-12 17:48:17 最新章节:后 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司法过程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司法过程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各国传媒都具有永恒的魅力。民众对法庭新闻十分关注,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需要的同时亦反映公众对司法的批评。本书将围绕《申报》、《时报》、《晨报》、《大公报》等近代报刊所刊载报道的司法案件与评论,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而展开,通过杨月楼案、杨乃武案、姚荣泽案、宋汉章案、宋教仁案、章士钊案等一系列重案大案,力图描绘出近代媒体与司法间的对抗与缓和,尽量描绘出司法对媒体的态度,同时对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展现近代媒体关于司法的态度和理念通过报刊得以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报刊所代表的先进理念与司法机关所持有的传统价值观、所维护的封闭程序发生了冲突。但不可否认,近代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调整受到西方法制文明的影响,也得到近代时期各届政府的关注,从而加速了相关法制建设的进程,从而步入了初步法制化的轨道。本书收集了清末民初时期十个重大案件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而又具体地介绍近代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演进和发展的情况。研究重点是通过考察清末民初时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件,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媒体与司法的复杂的关系。
品牌:法制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12-28 00:00:00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法制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牛锦红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是在影视媒介语境下探讨跨文化传播现象,以案例分析为依托对国内外影视媒介中的跨文化实践与理论进行梳理分析。首先,对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历史溯源,并介绍了影视媒介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特点,强调影视媒介的特性及其与跨文化传播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基于丰富的影视媒介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逐一分析了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文化价值体系、文化霸权、文化偏见、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文化融合、文化认同、跨文
    林仲轩社科17.7万字
  • 会员
    媒体转型中既有传统模式的消解,又有新生的跨界业务融合生成。在这种消融的环境中,传媒行业何去何从成为业界和学界探讨的热点。本书在回顾中国传媒业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纸媒当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机遇,最后从经验和学理两个维度对传媒未来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和展望,这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创新给予了启示。
    范以锦 刘芳儒 聂浩社科10.6万字
  • 会员
    本书收录作者研究中国漫画的诸多文章及近百幅漫画作品,涵盖对中国漫画史的探寻与求索,对当下新闻漫画发展现状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对其间重要的漫画作品和漫画作家的研究与思考。
    甘险峰社科9.3万字
  • 会员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
    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编社科20.9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围绕海外华文媒体的社会互动与文化想象功能,及其构建华人想象共同体的实践进行研究讨论。全书梳理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历史、现状,介绍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并对海外华文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设想。
    彭伟步社科15.9万字
  • 会员
    本书精选作者近十年来在新闻与传播各领域的定量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涵盖新闻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系统性地收集、分析数据,并从中研究传播的效果与趋势。
    陈致中编著社科11.3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媒介传播的视角出发,聚焦和剖析当下的流行文化现象。就范式而言均为实证研究,集合了作者这些年在流行文化领域的实证探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焦点小组、视觉修辞批评、批判性话语分析、问卷调查和产业分析。将原本不同的研究结集起来,形成合力,既是对方法的实践与反思,也折射出传播学科的范式争论与路径选择。
    张潇潇社科9.2万字
  • 会员
    2008年至2018年,是中国传媒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以年份为纲,对其间重要的传媒事件进行回顾与评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以多年媒体从业者及学界研究者的双面视角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对未来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发挥较具价值的引导作用。
    范以锦社科16.6万字
  • 会员
    作为社会场域的“士林”是中国历史的特有结构。在近代中国(尤其是清代末期),这一场域依然在相当程度影响着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交往方式、交往规则。本书以办报人的“士人”身份为切入,试图勾勒此中规则对戊戌时期各个维新报馆群体产生、运作乃至离合过程的结构性影响。
    朱至刚社科24.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