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欣赏

艺术欣赏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绝大部分艺术创作而言,如果没有艺术欣赏,艺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说,艺术创作或者说艺术作品不能够离开艺术欣赏而独立存在。作为表演艺术的中国戏曲,在特征上跟其他艺术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其艺术欣赏活动的特殊性。

中国戏曲欣赏的社会关系

在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中,戏曲艺术的社会地位很低的,从事戏曲表演的艺人被视为社会身份最为卑贱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戏曲艺术从来不被正统文化所承认和接纳。它更多的时候只是被视为一种娱乐活动,与正统诗词歌赋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戏曲作为一种情感教化的艺术,经常被指责为伤风败俗或诲淫诲盗,社会对戏曲表演的接受也是复杂的。

在古代社会,戏曲表演与欣赏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宫廷以及达官贵人、富豪的府第内进行的演出,另一种则是在勾栏瓦舍之类场所进行的商业性质的演出。这两种演出方式的长期存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戏曲欣赏的两种不同境遇。在中国古代,从先秦开始就长期存在宫廷蓄养优伶的制度,到后来设立教坊,更进一步扩大了宫内优伶的规模。作为皇家御用的艺术表演团体,教坊在起初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直到宋代才有所改变。宫廷表演和文人达士的欣赏方式和欣赏趣味对戏曲艺术表演方式和内容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宫廷,皇帝在观赏演出的时候不可能全神贯注于表演内容,也没有人敢要求他的欣赏态度,身边的随从也不可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对表演的欣赏活动上。鉴于身份高贵的欣赏者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很可能往往抽出一本戏曲中最为精彩的一折或者一出。这种欣赏方式对后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堂会就是这种演出形式的延续。在南宋,教坊制度曾经一度被废除,导致两种演出样式的合流,对戏曲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民间,勾栏瓦舍里进行的戏曲表演活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戏曲欣赏,因为这些地方最初都是以喝茶饮酒为主,戏曲表演只是作为附属而存在,后来,渐渐地成为以观赏表演为主。但是即使在这里,艺人的地位仍然很低,更多的时候被人们视为与娼妓同流。在这类演出活动中,民众趣味与商业性对戏曲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知道,勾栏瓦舍是非常综合的演艺娱乐场所,这种开放性的演出活动也是由观众的趣味和要求所决定的,对戏曲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北京茶园演戏图

戏台上有多人表演,伴奏者4人,所用乐器有拍板、板鼓、二胡、唢呐、锣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来,茶园即是剧场。清代包世臣《都剧赋序》说:“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其地度中建台,台前平地名‘池’,对台为厅,三面皆环以楼。”当时春台、三庆、四喜、和春四大徽班都在茶园演戏。因为清代每逢国丧期间,各娱乐场所都不能化装演戏,演员们无以为生,只能在茶楼清唱。以后,戏园便附售客茶,遂称戏园为茶园了。

在乡村,戏曲演出多与宗庙祭祀活动有关,所以有些地方称其为庙会。乡村的戏曲表演的意义重在一种集体的集会和交流活动,由于这种活动的长期性和反复性,逐渐培养了民众的戏曲趣味和热情,使得演出从祭祀活动中凸显甚至脱离出来。在乡村,开放的演剧方式使表演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被观赏,更多的人的兴趣集中在这种公众性聚会上,这种松散的观演关系对中国戏曲长期形成其特殊的表现手段无不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戏曲欣赏的心理基础

中国戏曲表演时,舞台上仅有几件道具和一块单调的幕布,而且还不必做到形象、逼真,可以说,中国戏曲的场景是极其单调的。但是就是这种只靠演员的唱念做打来表现“舞台景致”的单调的表演方式,才使得中国戏曲形成了自己独特欣赏心理。

中国戏曲欣赏有其特定的心理习惯和心理基础,它是一个艺术再现的过程。比如,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戏曲是一种程式化表演,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但是观众却能把它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观众并没有参与编演设计,为什么能看懂这些与生活相去甚远的东西呢?那是因为观众与演员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告诉观众程式化的表演意味着什么,然后观众和演员一起完成对戏曲艺术的再现。比如,演员表演《牡丹亭·游园惊梦》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派春光旖旎的景色,还能体会出演员在万花从中轻歌曼舞的景象。

戏曲艺术的再现过程是演员用暗示的手法告诉观众他在做什么,戏里的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观众明白后,就通过联想在大脑中进行形象加工处理,再把舞台缺少的部分加进去,这样就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再现过程。仍以《牡丹亭·游园惊梦》为例,演员上台后表情欣喜,身体舒张,然后指着舞台某处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演员通过唱词暗示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戏里的情景,然后还原、再现舞台场景,使得空旷的舞台有了生气,有了湖水,有了花。

如果没有心理暗示,观众便不能深入理解戏曲的艺术真谛,也不可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所在,中国戏曲正是通过表演将“无”在观众那里化“有”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戏迷。也是戏曲艺术这种独特的再现过程,使得戏曲审美的内容和标准有别于其他艺术,并使戏曲艺术这种虚拟性表演艺术更具魅力和趣味性,长期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另外,戏曲表演之所以会长期地吸引着观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观众的心理有关。那就是中国戏曲在内容上更多地满足着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而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是情感郁积和发泄的重要途径,并通过对伦理道德等教化成分的巧妙处理,从而发挥着调剂社会情绪和维持公共秩序的精神功能。戏曲中有很多除暴安良、复仇题材的戏,并且均以大团圆结尾,正是由于其故事情节以及处理方式与观众心理的某种契合,为观众释放心理能量提供了一个契机。观众看完后,内心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产生自然的满足和轻松感。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红楼梦》插图

图中描绘的是宝钗做寿时,大摆戏台听戏的场景。从他们听戏的对话中,便可明了他们对戏曲真正的品味和欣赏了。听戏时,宝钗点了一出《山门》,宝玉讥讽她“只好点这些戏”,宝钗笑宝玉“不知戏”,告诉他这出音律好,辞藻更好,并念“寄生草”曲文。宝玉听得拍膝称妙。黛玉讥讽道:“还没唱《山门》,你就《装疯》了。”

在中国戏曲舞台艺术里,一出戏在表演中一般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的演员在表演时唱词及表演套路大体上都是相同的。对于同一流派,同一版本的剧目而言更是如此,很多戏迷票友甚至可以将唱词全部唱出来,对演员的表演,他们也非常熟悉,甚至有票友自己也可以上台演这出戏,但是在看另一个演员演时依然会深深入戏。其原因在于,戏迷们在看戏时并不仅仅是看,他们在戏中还要求有所感悟,每一次感悟心得都是对未知的求解,每一次求解都是对人生更深入的理解,而每一次这样的理解都是他们求知欲望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开拓欲望的满足。正因为如此这种求新求奇获得的认知满足便使人的心理产生愉悦感,满足感。戏迷们要不断地去看戏,而且要去看大家名角的戏,就是去追求这样看戏时的感悟心得,而名家大家的精湛演艺更容易让他们有新奇感,有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