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一本通(彩色图解超值白金版)
- 文实
- 3296字
- 2025-04-02 06:19:19
边缘剧种
在中国戏剧大家庭中,还有一些边缘剧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哑剧、木偶戏和皮影戏等。虽然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这些剧种可能会渐渐地从人们的视觉中淡出,但是它们曾经的辉煌,曾经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一直铭刻在一代或几代人的心中。所以,在这里我们也不能不说一说这些边缘剧种。
哑剧
哑剧,顾名思义,是一种不说话的剧。从专业角度讲,哑剧是一种没有台词,只凭借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情节的戏剧形式。哑剧表演通常是一些身体动作与手势的组合。虽然哑剧可以是一种想象的、情感的、故事性的沟通方式,但是哑剧所传达的内容不会超出文字可以传达的范围。哑剧并不用语言,而是用身体传达。哑剧的基本手段是形体动作,哑剧形体动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性不仅具有模仿性,还应富于内心的表现力和诗意。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哑剧表演已经开始出现。在英国和法国,在许多大型戏剧演出之前,通常进行一些丑角的无声表演,也可以看作是哑剧的一种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哑剧源于法国表演大师德布洛,他创造了一个叫彼埃罗的人物形象,围绕彼埃罗,德布洛编演了一系列哑剧作品。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有卓别林、马尔索、莫尔肖等。在当代哑剧表演中,既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哑剧演员在表演时大都勾画着白色脸谱。中国较早以前已有哑剧表演的片断,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话剧演员运用哑剧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现实生活,使之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首创者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王景愚。游本昌主演的一组哑剧有《公用电话》、《举重》、《淋浴》、《幽默芭蕾》等作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富有现实意义,十分生活化,并有独特的形体表现力,已造就了自己的创造风格。
哑剧表演艺术对演员要求很高,演员不仅需要有话剧表演的基础、舞蹈的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近年来,一些曾涉足哑剧艺术的人士已经纷纷退出。最后就剩下王景愚、游本昌、王德顺和陈健秋等几人仍在哑剧圈里努力。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哑剧出现了停滞和断代的局面。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皮质偶人表演的灯影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假人以及场面和道具的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皮革手工刀雕并彩绘而成,所以叫皮影。
皮影是中国最早的剧种之一,后来的不少新的地方剧种,就是从各路不同的皮影唱腔里派生出来的。皮影艺术源于西汉,兴于陕西,唐宋时代在秦晋豫一带逐渐成熟,清代则盛行于河北。在元代,统治者常常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当时成吉思汗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因此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明朝的时候,影戏继续在都市和乡村小镇流行,从艺术接受上来讲,它不只是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许多文化人的推崇。从清朝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人才辈出,无论从皮影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和唱腔,还是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发展的巅峰。许多官第王府、豪门望族、乡绅大户,都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在民间乡村城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还是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要搭台唱影。

⊙皮影《西厢记》
皮影艺人的表演技巧和唱功是判断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这些操耍和演唱都是经过师父传授和本人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皮影艺人们都具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作七八个影人。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地域的长期演变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在皮影艺术中,人物、景物造型与制作常常采取抽象的写意与形象的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制作工匠一般都对人物及场面景物作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脸谱与服饰的造型生动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雕功流畅,着色艳丽,通体透剔、四肢灵活,工艺制作效果使人赏心悦目。皮影戏的演出设备非常轻便,这就使戏班的流动演出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可以开演了。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
皮影戏的演出题材广泛,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展创作的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东郭先生》等。
木偶戏
木偶戏是一种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戏剧艺术样式,又叫傀儡戏。它是人类艺术发生的标志,与宗教观念的萌芽几乎同步。
中国的木偶艺术起源于木俑,包括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在于其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木偶戏起源于汉,在唐代兴盛。汉代已有制作傀儡的记载,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马钧发明的一种机械玩具叫“水转百戏”,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时期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这是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国外。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

⊙傀儡戏婴图 宋
傀儡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到唐代列入散乐,表演歌舞节目。宋代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法傀儡数种。图中所展示的应属悬丝傀儡。
在唐代,文化非常繁荣,歌舞戏和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的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甚至可以饮酒唱歌吹笙。据相关资料推断,这时候已经有提线、杖头、布袋等木偶类型。到了宋代,木偶戏比唐代更加兴盛,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元代木偶艺术也水平不俗。
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镇进入乡村,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戏,潮州铁枝戏,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或行当齐备,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泉州的江加走、漳州的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自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来,木偶戏逐渐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场所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的造型也逐渐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目前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世界同步的。
根据木偶本身的结构和操纵方式,木偶戏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铁线木偶四种。传统的木偶戏舞台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承袭着戏曲舞美的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也与戏曲合一。近几十年来,木偶成为剧场艺术,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加设幕位、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突出其艺术的综合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木偶艺术中突出“木偶特性”成为观念更新和探索的焦点,如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黑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无一例外地深化着木偶艺术的独立品格,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传统戏《金鳞记》《、大闹天宫》《、嫦娥奔月》以及现代戏《英雄小八路》和儿童剧《马兰花》,均属木偶戏中的上乘之作。

⊙《霸王别姬》 杖头木偶
清代流行的木偶样式有三种: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由演员手举竿操纵,有的演员藏身幕后,有的演员与木偶同时出现,彼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