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拉萨市区历史地名考
- 达瓦
- 3448字
- 2025-04-03 17:40:58
(三)发展变迁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从雅砻河谷(现今山南地区琼结县一带)迁都到拉萨,在这片荒野中筑坝修堤,整治河流。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南山泄流,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市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布达拉宫早期形状
继在红山上修建作为赞普宫殿的白宫后,松赞干布从尼婆罗迎请尺尊公主,从中原大唐迎请文成公主。两位公主进入吐蕃的时候分别带进了两尊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藏王松赞干布决定为这两尊至尊佛像建立佛堂,供人们朝拜。藏王请文成公主按照中原察看风水的八卦卜算来确定寺址。文成公主认为:“雪域之地犹如罗刹魔女仰天大卧,而‘沃唐措’正如魔女心脏,红山与药王山则是魔女心口上的胸骨。在‘沃唐措’上修建释迦牟尼佛堂,在红山、药王山上修建国王宫殿,方能镇住一切邪恶。此外,周围的风水有这样的利弊……”[5]松赞干布先后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热萨”,意为“羊土城”。与此同时,卫藏四如[6]军队驻扎在拉萨。后来民间口头禅中常说的“拉萨四如”一句即源于此。最初从老远的家乡千里迢迢徒步或骑马来到拉萨朝佛的善男信女们在离大昭寺不远的空地上安营扎寨,当年的帐篷群随着老城的发展成为民居建筑群。公元9世纪藏王赤热巴巾时期,在拉萨老城东面修建了嘎如、木如寺,南面修建了嘎瓦、嘎瓦韦寺,北面修建了陈康和陈康寺。这个时候拉萨老城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从总体上看,自从松赞干布圆寂之后到赤德松赞的历代赞普,其活动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南一带,而古城的发展非常缓慢。

罗刹魔女仰天大卧图

1939年的拉萨

老拉萨(1921年)
到了藏王赤热巴巾(第四十一代赞普)时期,吐蕃王朝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王族与宦族、宦族与僧俗、佛教势力与反佛势力之间的冲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势力诬陷杀害了掌政僧侣钵阐布·章喀贝云,接着弑杀藏王赤热巴巾,拥赤热巴巾之兄朗达玛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运动。禁佛从拉萨开始,大昭寺被查封,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迫他们还俗,命令其杀牛宰羊或上山打猎。朗达玛在位五年后被秘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弑杀。朗达玛死后,留下维松和永丹两位王子,维松为次妃所生,永丹为长妃所养,朝政落入妃党和贵族集团手中,永丹据拉萨,称为“大派”,维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互相讨伐,历时20余年,最后引发整个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动,吐蕃王朝从此解体。作为王朝首邑的拉萨城,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早在赤松德赞时期遭到雷击火焚,这次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雄宫坍塌,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景象。
西藏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的分裂割据时代,整整持续了400年,直至公元13世纪中期,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首的西藏各教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从此由分裂走向统一。分裂割据时期之后,拉萨并未处于西藏权力的中心,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司政权时期,首府是日喀则。藏传佛教经过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在公元10世纪前后相继复兴。戒律从阿里和青海先后传入卫藏,佛法之火又在拉萨及其周围重新燃烧,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蔡巴万户成为拉萨的主宰。几代蔡巴万户长都被元朝皇室封为司徒,授予管理拉萨和拉萨河流域的权力。他们对拉萨城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管理,组织力量修筑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区水道,营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护布达拉宫废墟上遗存的古建筑,管理各个寺院和佛事活动场所,组织讲经布道活动,建立密宗院,编纂历史和宗教著作。后人怀念他们的功绩,将万户长拉杰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诸佛之中。
公元16世纪前后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已经衰败,仁蚌巴、第司藏巴势力相继在后藏地区崛起,曾经盛极一时,支持格鲁派的柳梧宗家族后来被第悉藏巴汗消灭,代之而起的吉雪第巴(拉萨河下游长官)成为格鲁派强有力的施主。
当时,吉雪第巴管理着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历任第巴为拉萨城区修桥筑路,加固河堤,建造房屋宫室,做了大量功德。稍早的时候,西藏传奇式的苦行僧汤东杰布,还在拉萨河上修架了铁索桥,大大改善了拉萨的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但是,新兴的格鲁派遭到以日喀则为首邑的第司藏巴汗的敌视和压制,从17世纪开始,前后藏不断发生争战,拉萨是他们反复争夺的地区,已经习惯和平生活的拉萨居民,又陷于一片惊恐和混乱的痛苦之中,饱受战火的蹂躏。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教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在此期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这时,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辐射,不断扩大,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到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拉萨居民已有5000余户,人口达3万之多。但是,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萨城区面积不足3公里,因此有了“西至宇拓桥、南至三怙主庙、北至小昭寺、东至清真寺”之说。且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照明、给排水、绿地、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拉萨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可谓是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拉萨市先后制订了《拉萨市八廓街详细规划》《拉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拉萨市文物保护规划》《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拉萨市老城区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拉萨市城市规划条例》等,使城市建设进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目前,拉萨城区面积近6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万。拉萨城里新修了20多条城市干道,柏油路面宽敞平坦,形成了便捷的道路系统。到处是新的街道、新的房子、新的市政设施。商业和旅游设施遍布大街小巷。新建的西藏博物馆、西藏图书馆、拉萨饭店、西藏大学、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百货大楼、宇拓路商业街等一大批城市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雄伟壮观,充满现代气息,为拉萨城增添了众多亮丽的城市景观。现在的拉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82年,拉萨进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拉萨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8~2012年拉萨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如今繁忙的拉萨市场
[1] “江恩()”的“江”(
)字应该是指拉萨河流域的南岸。因为在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热巴坚(815~836)时期,在拉萨河流域的南岸即在今曲水县境建过一座有名的神殿,它的名字叫作“吴象朵必米扎西格培几祖拉康”(
)。我们发现,在传统的藏文文献中,对于这个神殿名称的拼写特别是前三个字(即“吴象朵”
)的拼写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吴象朵”(
)的正确拼写方法应该是“雯江多(
)”。其中“雯”(
)和“江(
)都是古代地名,是指拉萨河南岸及雅鲁藏布江北岸一带,而“多”(
)是指河流的下游地区。因为,吐蕃时期,在这一流域建有两大著名的神殿,一个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雯”(
)地方的“吉如”(
);一个是位于拉萨河南岸的“吴象朵必米扎西格培几祖拉康”(
),并且该神殿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拉萨河的下游。另外,从“江恩(
)”的字面含义来看,大致上与古代这一流域的自然风光有关。据笔者所掌握的有关帕竹地方政权时期的人物传记来看,当时拉萨河流域的土地还没有被严重沙化,到处是花草树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以此来看,该地方在吐蕃时期被叫作“江恩(
)”,也有可能与此有关。
[2]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第173页。原文如下:。
[3] 甲日巴·洛桑朗杰:《拉萨市文史资料选辑》(藏文,第六辑),拉萨,第4页。
[4] (见于石碑东面63~64行)。
[5] 《西藏王臣记》。
[6] 卫藏系藏语音译,指现今的拉萨、山南的一部分和日喀则大部地区,也可称为西藏腹地。“如”也是藏语音译,是吐蕃时期军队编制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