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筑
颐和园中的建筑追求“令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园中的亭、廊、阁、殿、舫、榭、桥、塔等建筑与周围景致和谐共融,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从建筑形式的类型来看,颐和园中几乎汇集了中国古代出现过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应有尽有,丰富多彩。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建筑都基本符合清代营造的一般规范,同属一个历史时期的风格。颐和园内现存清代乾隆和光绪时期的古建筑3000余间,建筑面积7.59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主要起到园林造景、提供观景场所和休憩空间的作用。
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是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驻园期间临朝听政的区域,主体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布局严整,为最高修建等级。生活居住区的建筑以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芸馆等几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园大戏楼、东八所寿膳房、奏事房、电灯公所等娱乐性及生活辅助建筑。风景游览区建筑主要分布在万寿山前后山与昆明湖沿岸区域,它们各自独立、自成一景,同时又如众星捧月,层次分明地点缀在以佛香阁和排云殿为代表的前山中央建筑群周围和万寿山后山的“四大部洲”建筑群之中。

1.《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政治活动区

2.《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生活居住区

3.《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风景游览区
颐和园中的建筑物质地以木为主,这并不是建造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木”象征春天、绿色和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再适合不过了,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园中的宫殿建筑以红、黄两色为主调,红色属火,火主光大;黄色属土,土主万物,红黄二色并用表现出颐和园的皇家气度和风范。
1.亭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而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到了秦汉,亭这种建筑的使用扩大到全国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的特有建筑。汉高祖刘邦就曾担任泗水亭长,意思就是他是泗水亭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那么他管多少人呢?《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也就是说,身为亭长的刘邦可以管两个士兵。魏晋南北朝时,亭制逐渐被驿制所取代,亭长变成驿丞。亭制虽被废弃,但民间却依然在交通要道途中筑亭为人们提供旅途歇息之所,也可作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也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
园林中设亭,关键在于它的位置。亭是园林中“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人们视线的交接处。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几根柱子上架起一个屋顶。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这就是亭子的功能,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亭通常有圆亭、方亭、扇面亭,双亭、半亭等形式,其屋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类。
颐和园中共有亭子六十三座,它们有的建在半山,有的修在山巅,有的临水而卧,有的构筑在桥上,有的点缀在廊子的中间或尽头,千姿百态,优美动人。
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桥桥东,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这座酷似帐篷形状的大体量亭子,正是马背民族满族的祖先牧猎、骑射生活的缩影。乾隆皇帝常率群臣在这里饮宴赋诗。亭中悬挂的八方牌匾,其中二方是乾隆皇帝手书御制诗词,另外六方是光绪时期的翰林学士所书,摘抄的是《文心雕龙》的部分词句。廓如亭占地一百四十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二十四根圆柱和十六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亭四周建有八方形的月台,环绕月台砌着一米多高的矮墙。当年颐和园(清漪园)没有东墙,此亭便是清漪园与畅春园的分界标志。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千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廓如亭由此得名。廓如亭建造得如此壮观,是为了与十七孔桥以西龙王庙岛上高台上的楼阁亭台遥相呼应。廓如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时也居中国现存同类建筑之冠。“廓”意为广大宽阔,“如”与助词“然”同,“廓如”为豁然开朗之意,漫步在廓如亭中能让人不禁体味到“虚明洞彻,境与心会”的意境。

1.廓如亭

2.廓如亭藻井
长廊中有四座廊亭,代表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象征着清代帝王对时间的掌控。四座廊亭形式完全相同,均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留佳亭是长廊上的第一座观景亭,代表春天,亭名为乾隆皇帝所取,匾额系乾隆亲笔御书,“留佳”二字的意思就是长留佳景。寄澜亭是长廊中的第二座观景亭,代表夏天,匾额为慈禧皇太后所题,“寄澜”二字的意思就是寄情感于波澜之间。秋水亭是长廊中的第三座观景亭,代表秋天,“秋水亭”匾额为清漪园时期的旧物,历史久远。清遥亭是长廊中的第四座观景亭,代表冬天,从清遥亭眺望昆明湖,会看到浩淼无垠的湖水。冬季漫天飘雪,宽广的昆明湖湖水已结成冰,西堤如一条白玉带飘向远方,成为颐和园中观赏雪景的最佳地点。
在佛香阁东、西两侧巨大的青石假山上修建有两座对称的攒尖重檐方亭(东名敷华、西名撷秀),四面各显三间,周围均有石栏杆,亭下有石洞,东通转轮藏,西达宝云阁。两亭坐北朝南,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园时期,它们不但是佛香阁的衬景,而且还具有报时的实际功能,亭内曾悬挂大钟,每日清晨三点到五点,悠扬的钟声都会准时奏响,回荡在万寿山与昆明湖山水之间,表达了帝王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和磨损的程度,直抵心灵深处地提醒人们:早晨的到来是新的开始,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佛教的虚幻精神境界之中,去体味“空”的真谛。

1.秋水亭

2.寄澜亭
四脊攒尖顶的兰亭坐落在谐趣园北面的游廊之中,亭内立石碑一方,乾隆十九年(1754年)立碑“寻诗迳”。这里本是一条用叠石构成并有着“苔径缭曲,护以石栏,点笔题诗,寻幽无尽”意境的石涧,光绪年间重修谐趣园时,石涧改建兰亭,石碑移入兰亭内。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已成为一个审美符号,它传承着王羲之上巳风雅的精神,激发出人们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成为后人思慕的对象。
练桥上有四方形重檐攒尖顶桥亭一座,亭高4.02米。此处视野开阔,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视线。在练桥西面的西湖水中种植了大面积的荷花,夏季驻足在此亭中观赏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可体味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境的含蕴。
“亭欲朴”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园林里影响极其深远,自然质朴的亭子能与山水园林保持和谐和统一。在万寿山东麓、益寿堂东南侧有一座原木为柱、石板屋面、不加油饰的敞厅式山亭,俗称草亭。这座草亭朴实无华,与益寿堂乐农轩的景色相得益彰,显现出质朴自然的山林野趣。

草亭
此外,万寿山东麓山坡绿树丛中重檐六角攒尖顶的含新亭,金碧亭角,朱红栏柱,若隐若现,弥补了乐寿堂后方山上建筑物不足的空白。荟亭位于景福阁西面山顶上,其结构极其特别,由两个六方形的攒尖亭连环组合在一起,平面呈六角双环状。在此处,近可赏松柏,远可享受湖山景色。
在所有古建筑中,亭是文人墨客所歌咏和描述最多的风物。亭是相别之所,故以亭为题或以亭为素材的感伤、惜别的诗词数不胜数;亭建在山间水边,多为赏景休闲之用,借亭而成的风雅文章亦堪为大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亭是必为描绘之点缀。直至今天,亭仍然是各类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作,是中华民族建筑的精华。
总之,颐和园中的亭子多种多样,从整体布局上看,亭子的尺度和体量与其周围环境紧密相关,在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轴线建筑中基本呈对称性布置,烘托主体建筑群的宏伟场面。亭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了颐和园中最为美好的图画。
2.廊
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廊”,建造在园林中的廊则被称为园廊。在园林中,廊不仅是个体建筑联系室内外的手段,还常作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成为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到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立面开敞通透,在廊柱之间,上设挂落,下为半栏,四柱围成的长方形被称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的典型特点之一。
颐和园中曲廊、回廊、长廊、游廊、水廊、花廊、抄手廊、爬山廊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共计1349间。从玉澜堂到宜芸馆,东可至德和园,西至乐寿堂,再通过长廊到排云门、排云殿,直到万寿山半腰的德晖殿,向西直到听鹂馆、石丈亭这条路线全部由廊连通着,迂回缭绕,绵延不断。
我们一般把依山高下起伏的廊叫爬山廊,而颐和园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区域,因此连接建筑物的爬山廊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排云殿两侧,直通到德晖殿的爬山廊,以黄色琉璃瓦做顶,若游龙盘空,气势雄伟,是皇家御用廊的一种。更值得一提的就是佛香阁四周的游廊,它扩展了佛香阁的体积,令其更显庄重、庞大,漫步在此游廊之中,可以环看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和园外的秀丽风景。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庭院内的抄手廊一面透空,一面砌有廊壁,廊壁上或嵌上一方石质书法作品,或开有不同形状的什锦窗,不胜美景。此外,宜芸馆后通往颐乐殿的廊,一边砌有廊壁,一边设有坎窗和隔扇,为颐和园所特有。

爬山廊前端

爬山廊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长廊
在颐和园众多的廊中,最为精彩的便是万寿山前的长廊了。长廊是直廊、曲廊、波行廊的复合体,两面透空,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有273间,它如同一条纽带,有机地把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串联在一起。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廊间的建筑作为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营造出曲折、绵蜒、无尽的长廊。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一万四千余幅,内容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许多画面是临摹的乾隆皇帝南巡时的沿途景色;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说岳全传》《白蛇传》中的故事。1990年,该长廊以其长度长和彩画数量多的特点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之中。从颐和园的总体设计上来看,长廊起到连接山水的重要作用,雕梁画栋的长廊横贯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犹如山的彩屏和水的锦帐。据说,长廊的修建是乾隆皇帝为了母亲观赏万寿山和昆明湖的风景。颐和园中的长廊是园林建筑组合群体艺术的纽带,是游览风景并避免日晒雨淋的观赏带。当年,慈禧皇太后漫步在长廊之中,也许也会有一种“逝者如斯夫”感慨。雕梁画栋的长廊贯穿山水之间,以最安适的方式呈现着颐和园的美。

长廊入口处

1.长廊亭内藻井

2.长廊中的彩画

3.长廊
3.阁
阁是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颐和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佛香阁。“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是对佛的歌颂,更是佛法无边的象征。佛香阁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以八根直通上下的大铁梨木为支撑,前有山门,四周有围廊。佛香阁平面呈八角形,外檐四层,内檐三层,八脊攒尖屋顶,一层匾“云外天香”,二层匾“气象昭回”,三层匾“式扬风教”,四层匾“佛香阁”。乾隆十五年(1750年),佛香阁初建时的设计并非如此,而是仿江南杭州开化寺六和塔修建的一座九层的延寿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行将建成时,突发坍圮,乾隆皇帝一道圣旨,把已建好的八层塔全部拆除。延寿塔拆除后不再恢复原状,而是改建成现有形制的佛香阁。木结构的佛香阁其实就是杭州六和塔的变体,它们的外观造型与内涵意境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咸丰十年(1860年),佛香阁的木构部分被英法联军全部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佛香阁在原址上按原样重新建造。阁仗山雄,山因阁秀,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佛香阁面对的昆明湖又恰到好处地把这个画面全部倒映了出来,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
清漪园时期,佛香阁内一层供千手大悲菩萨站像,二层供铜胎菩萨,三层供旃檀古佛。颐和园时期,阁内一层改供奉西天接引佛,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阿弥陀佛,阿难、迦叶站其左右。每逢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慈禧皇太后就会在此烧香礼佛。“文化大革命”时期,阁内一层泥塑贴金佛像被毁。1989年,阁内一层改供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铜铸的金裹千手千眼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站像,此铜像高5米,重万斤,足蹬九层九百九十九朵花瓣的莲花宝座,形态丰满,法相庄严,造型优雅,铸造精美,仪态万方。
佛香阁的高度、体积与万寿山比例适度,阁仗山雄,山因阁秀,在空间上既呼应统一了颐和园内的建筑群和水陆景点,又在北京西北郊的湖光山色之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登阁凭栏,气象昭回,京华胜概,尽收眼底。佛香阁在现存古代楼阁建筑中高度排名第三,连同高大的基座在内,从湖面起竟高达80余米。佛香阁作为颐和园的构图中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是全园的视觉中心,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全园布局,从这方面来分析,佛香阁处于被观赏的位置,因此它的高度及各景点的位置主要以视距来表示符合人视觉特性的一系列比例关系。另一方面,佛香阁是最重要的观景场所,通过观景视觉控制全园的布局。这样,佛香阁以观景和点景的双重身份,通过视觉关系综合地控制全园的布局。佛香阁是颐和园中的标志性建筑,雄伟高大、富丽堂皇,金顶、绿檐、红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1.观音

2.观音头部特写

3.佛香阁内的飞天

1.钱币上的佛香阁

2.气势如虹的佛香阁
总之,颐和园中以佛香阁为代表的景观中心,从观景与点景的视觉关系出发,构成错综复杂的视线网络。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和景点设置正是在这种无形网络的制约下才得以形成。从表面上看,一切若似偶然,但实际上却凝聚着造园家的智慧。这也许才是乾隆皇帝拆塔建阁的真正原因。

海棠掩映佛香阁
4.殿
大家都很熟悉“殿下”一词吧?它原意是指殿阶之下,后代逐渐演变为对皇族成员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和皇太后可以被称为“殿下”。那么殿又为何物呢?殿是指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1.仁寿殿

2.仁寿殿额和大圆宝镜匾

3.仁寿殿红柱
颐和园中的仁寿殿和排云殿就是殿类建筑的杰出代表。仁寿殿是颐和园宫殿建筑群的中心,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按原样复建,并改殿名为仁寿殿。仁寿殿为宫殿式建筑,屋顶为歇山式,坐西朝东,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有廊,面积776平方米,高5.53米。中国古代屋顶的建筑设计大致分为硬山式、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四类。相较于四坡的庑殿式和两坡的悬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经历了复杂的选择变化、统一融合及改良演进的过程,至宋代形成了成熟的、主流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仁寿殿的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结合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同时,在仁寿殿的歇山顶两侧有金碧辉煌的三角形山花墙面,戗脊上还有脊兽,殿内金砖铺地,团龙天花,反映了仁寿殿的皇家等级。有人会问:这类屋顶为什么会叫歇山顶呢?原来垂脊与戗脊的结合处似折断,匠人们把它比喻成如同登山要歇一歇,故得此名。仁寿殿同样还见证了戊戌变法的开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在紫禁城下诏变法。五日后,光绪皇帝在此召见康有为,这次君臣谈话历时四个半小时,为光绪皇帝接见大臣时间之最,足见康有为所陈奏内容是多么符合光绪皇帝的心思,随后,光绪皇帝任命康有为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颐和园是慈禧皇太后的安乐窝,光绪皇帝能够在这里顺利召见康有为而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作者认为慈禧皇太后在变法初期应该是大力支持光绪皇帝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仁寿殿成为慈禧皇太后外交觐见的场所,每次觐见都要先由外国使臣向坐在慈禧皇太后身旁的光绪皇帝呈递国书或宣读颂词,在觐见答敕后,慈禧皇太后赏赐物品、果实,并赐外国使臣及女眷游颐和园昆明湖。
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的北额“云辉玉宇”是云霞宫殿交相辉映的意思,“玉宇”是玉建成的宫殿,是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天的中央,又称为“紫宫”或“中宫”;南额“星拱瑶枢”是群星环绕北极星之意,群星环绕北极星形成拱卫之势,犹如臣下奉君一般。排云殿位于颐和园的中心区域,周围的建筑形成层层拱卫的态势,俨然就是这座园林的“天之心,地之中”。排云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坐落在台基之上,顶铺黄色琉璃瓦,殿身绘有和玺彩绘,坐北朝南,面积807.7平方米,高4.76米,内外各五间;殿内左右横列复道连接东西配室,共二十二间,周围有廊。排云殿是在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殿名源自“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寓意此处为仙人所居,是长生不老之地。那么排云殿到底有何功能呢?实际上这里就是慈禧皇太后做寿,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据说,慈禧皇太后本打算将此地作为寝宫,但因此殿为佛寺旧址且距佛香阁太近,才改到了乐寿堂居住。排云殿的建筑等级仅次于紫禁城的太和殿,这也是晚清的颐和园作为紫禁城“副中心”的标志之一,同时这也是慈禧皇太后无限权力的体现。

仁寿殿内的电灯

云辉玉宇牌楼
总之,皇家建筑中的殿是礼制的具象化,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表现,它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会给来到此处给人们以强烈的精神感染,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威严。

1.排云殿

2.排云殿额

3.排云殿内景
5.舫
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宽约丈余,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做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的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着观赏时可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做成船篷式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是园林中的重要景观。从外观装饰上说,舫具备了船的形象,但又没有船的晃荡不安;从内在哲学上说,舫是不系舟的象征,代表了庄子所倡导的无拘无束;从历史上说,舫是时代的见证,演绎出了值得沉思的书卷。
颐和园的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为白色木结构楼房,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乾隆皇帝还特意为石舫作记:“余之石舫,盖筑昆明湖中,不依汀傍岸,虽无九成之规,而有一帆之概。弥近烟云之赏,迥远风浪之惊……”在这里,可欣赏一年四季变化的风景,品味着日出与日落,陶冶性情。用石头砌成的石舫,还有永不沉沦、永不腐朽的意思,提醒乾隆皇帝的后世子孙们要常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示,永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鉴戒。咸丰十年(1860年),石舫的木质结构被烧毁,仅留下石质的船体。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石舫,模仿西洋轮船的式样,把原来中式的舱楼改建成西洋式的雕花屋顶,并在石舫两侧添加了两个石造的西式机轮,舫内满铺西洋地砖,门窗镶嵌了特制的彩色玻璃,并将石舫改称清晏舫。每当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排入湖中,设计巧妙。“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石船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成为慈禧皇太后的外交舞台,她在这里大摆筵席招待外国驻华使节和夫人,以此达到其外交目的。

清晏舫
颐和园的石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但造型优雅得体,而且与周围的园林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慈禧皇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合影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的石舫
“雪棹烟蓬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盘石因思奠永安。”这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特为石舫所做的诗,他的宠臣和珅在距离此处不远的淑春园中修建了形式类似的石舫,隐含着和珅希望自己的宠臣地位永远安稳。也许和珅当时并没有多想,或许只是为了点缀,但没想到在自家园林中修建石舫成为嘉庆皇帝处死他的罪状之一——石舫在清王朝是皇权永固的象征,决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
“杰阁凌云久渺茫,邱墟宛峙水中央。敝垣腾础踪犹识,斩棘披榛兴亦狂。未觌蓬瀛仙万里,已成缧绁法三章。从来蜃气惊涛幻,每断风帆过客肠。”这首醇亲王奕譞在游览淑春园后所做的诗句,或许道出了他作为光绪皇帝生父的哀愁和无奈。同治皇帝打算重修圆明园时他不遗余力地反对,而重修清漪园时他的态度竟是支持,同是重修园林为慈禧皇太后建造“颐养天年”之所,他的前后主张却大相径庭,这也许就是私心在作怪吧。在他的主持下清漪园脱离了内务府奉宸院的管理,改名后的颐和园成为海军衙门的直属机构。

1.淑春园石舫遗迹

2.和珅
6.榭
榭是指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是建筑在水边或水上供人们游憩眺望的亭阁。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的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之上。平台临水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倚,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美人靠”,据说是吴王夫差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特意制作的物品。
颐和园长廊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对鸥舫北临昆明湖,南依寄澜亭,坐北朝南,歇山式顶,面积144.1平方米,高3.47米,进深5.17米,廊深1.3米。鱼藻轩与对鸥舫建筑结构类似,同样也是赏景的极佳之处。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2日下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鱼藻轩沉水自戕。我每每想到此事,不禁扼腕叹息,坐在轩内和三五好友回味这段历史,共同体味“立、守、得”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他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国维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

鱼藻轩
单层歇山顶的睇佳榭是畅观堂的东配殿,睇佳就是观赏佳景的意思,睇佳榭仿杭州西湖的蕉石鸣琴修建,清漪园时期的睇佳榭是一座面东出抱厦的建筑;今存的睇佳榭为光绪时期改建而成的敞轩式配殿,但建筑的景观环境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清漪园时期的风貌。遥想乾隆皇帝当年在这里舞榭歌台、愉悦心情、放松身心,谈笑间四海升平。
7.桥
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其交通功能。
颐和园中共有桥二十六座,分布在园中各处。它们有的横卧碧波,伸向湖心的岛屿;有的跨越后湖,通向山花烂漫的对岸;有的连接长堤,增添妩媚的风景线;有的飞跨山涧,寻求幽雅的意境……雄伟中透着玲珑娟秀的十七孔桥为颐和园中最大的桥,而仅有一步距离的半步桥为园中最小的桥。西堤上的玉带桥,圆身高拱,静中蕴藏着流动的韵律,宛若一条玉带,天然入画。谐趣园中的知鱼桥,桥身低平,为赏鱼悟道的最佳之处。此外,屋桥也是颐和园桥的特色之一,西堤六桥中的柳桥、练桥、镜桥、豳风桥和连接小西泠与万寿山的荇桥,都建有五彩缤纷的桥亭,有的长方重檐,有的八角攒尖,各具形态,它们和全园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十七孔桥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犹如天上七彩的飞虹横跨在碧波万顷的昆明湖上。十七孔桥桥体用青石筑成,整体呈拱形,长150米,宽8米,桥上设汉白玉栏杆,望柱二百四十八个,栏板二百四十四块,桥栏望柱的柱上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五百四十四只。十七孔桥建筑名称出于桥券洞的数目,从十七孔桥两边的桥洞往正中间的桥洞数,均为九个。中国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九字由龙形演化而来,所以九不同于一般的数字,是皇家权力的象征。此外,十七孔桥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昆明湖的面积、南湖岛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的空间效果相适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园林设计要求,展示出“宛自天成”的意境。也许是古人的精心设计,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桥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会呈现出“金光穿洞”的奇特景观。冬至当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简而言之,对于北半球各地,冬至是全年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有资料说,北京市区在冬至这一天的太阳高度仅有26° 42',正因为这样的角度,落日的阳光才能充满十七孔桥的每个桥洞。遗憾的是,乾隆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都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景色。
玉带桥为高拱形单孔石桥,桥身采用汉白玉和青白石两种石料精雕细刻而成,高约8.7米;桥体拱高而薄,呈曲线形,形如古人佩饰的玉带,纤秀挺拔;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各样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景色迷人。清代,玉带桥西通玉河,是乾隆皇帝往来于清漪园和静明园之间的水上御道。据说,乾隆皇帝是听了苏东坡和佛印方丈关于白丝玉带的故事,才在清漪园(颐和园)的西堤上修建了这座桥,以作警示。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却给人以无限智慧的启迪。

金光穿洞

玉带桥

知鱼桥
知鱼桥是一座桥身贴近水面的石平桥,建于乾隆年间,它是谐趣园中最富哲理的一座桥。桥呈笔直细长形,桥下有六个方石砌桥墩,条石板铺桥面,桥沿有十七块石栏板和十八根望柱,桥北端一座小巧的石刻牌楼,上面镌刻着乾隆皇帝题写的“知鱼桥”桥额及围绕着这个“知不知道鱼快乐”的命题所书写的乾隆皇帝御制诗句。桥名源于《庄子》一书里中国古代两位著名哲学家庄子和惠施的一次对话。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水边观鱼聊天,庄子说:“游鱼真快乐。”惠施反驳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用对手的逻辑方法反问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呢?”乾隆皇帝在诗中对庄惠之间的辩论有自己的看法:“久意惠庄多费辞,鱼乎子者究为谁?不知桥上观而乐,万物由其付自知。”看来,乾隆皇帝比古人更加务实。乾隆皇帝借知鱼乐者知鱼的寓意,把这座桥起名知鱼桥,也许这就是他表现渴求知音的一种独特方式。圆明园中的知鱼亭,静明园中的知鱼濠,与此意境不尽相同。
总之,颐和园的桥姿态各异、形象万千,经过了数百年风雨的洗礼,风采依旧。桥本是以人工之力克服自然障碍的交通工具,但在颐和园中,桥还象征着中央集权的清王朝的统治力渗入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是政令顺畅的体现。同时,桥也代表了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的沟通渠道,彰显颐和园在晚清外交中的地位。

谐趣园中的鱼
8.塔
塔也称为“帕高达”,特指印度以及印度文化系统国家的高塔状建筑物,原是指佛教特有的半球状、中间实心的建筑物窣堵坡。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形成中国塔。中国塔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十四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按照材质的不同,塔可分为木塔、砖塔、土塔、琉璃塔、石塔、铜塔等。
颐和园的多宝琉璃塔是北京现存的琉璃塔中造型最优美、颜色最丰富的一座,是清代琉璃塔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座塔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它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上下共分为七级,通高16米。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在塔的四周砌有红色围墙,院门朝北,门口树立一座木结构琉璃瓦顶的牌坊。整座塔的底座为一层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在须弥座的正中,坐落着塔身。塔身的一层、三层和五层比较高大,为楼阁式;而二层、四层、六层和七层的塔身却比较矮小,好似双重檐的楼阁。楼阁式塔身的四面正中各设有一个拱券形佛龛,在佛龛中放置有结跏趺坐式琉璃佛像。在大佛龛的周围和塔身的其他四面布满了一排排的小型佛龛,龛中塑有坐式佛像,共有佛像五百八十尊。这三层塔身上的佛像均为金黄色琉璃砖镶砌,佛龛中佛像的背后为绿色。塔身的转角柱第一层为金黄色,第二层为紫色,第三层为蓝色,均用琉璃瓦砌成。在塔身的上面安置有琉璃砖仿木式斗拱,承托着塔檐。每层塔檐的颜色各不相同,第一层为金黄色,第二层为绿色,第三层为紫色,第四层为青色,第五层为蓝色,第六层为青色,最顶上一层为金黄色,在塔檐的角下还各悬挂一枚铜铃。在楼阁式塔身的四周围有镂空琉璃组成的护栏。在塔顶上置有宝座,四周悬有一圈铜铃,上面是铃铎式刹身,再上面为刹顶。整座塔刹均是用铜制成,并在上面镀金。大家都听说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吧,这里的“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佛塔。“多宝”又为何物呢?实际上,“多宝”就是多宝佛的简称,他是佛教中过去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据说,多宝佛塔还可以分身成为成千上万个,只要听到有人在说《法华经》时,就立即从他面前的地下涌出。颂文中用“恒河沙”来比喻多宝佛塔分身的数目,恒河是印度著名的河流,河底的积沙特别多,释迦牟尼就常在恒河流域说法讲经。以此比喻,就是为了形容涌出的多宝佛塔就像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楚。

多宝琉璃塔

绿色梵塔
香岩宗印之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建白、绿、黑、红四座不同颜色、造型、图案、装饰的梵塔,即喇嘛塔。四座梵塔的用意有不同说法:一说代表佛教的四种智慧:白塔代表大圆镜智,绿塔代表妙观察智,黑塔代表平等性智,红塔代表成所作智;一说代表佛教的四个宗派,白塔代表大乘显宗,绿塔代表小乘声闻宗,黑塔代表大乘密宗,红塔代表自成佛。四座喇嘛塔为纯藏式建筑,由基座、塔身、相轮、塔刹四部分组成,基座均为花岗岩材质,呈正方形,塔身为圆肚形,颜色白、绿、黑、红,相轮十三层,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四座梵塔的相轮和塔刹象征着佛的头部,塔身蕴含着深厚的佛教内涵。
乾隆皇帝建多宝佛塔的用意是为他的母亲,也就是皇太后祈福,并祝她健康长寿;而建喇嘛塔则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如此看来,在清漪园建塔可谓一举多得、影响深远。
9.其他
在颐和园中还有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殿——智慧海。智慧海在万寿山顶的最高处,是一座宗教建筑,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屋顶、斗拱、桁板等建筑构件与大木建筑外观一致,建筑围墙为须弥座式并全部用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墙身镶嵌一千零八尊琉璃无量寿佛,屋顶覆盖黄绿色琉璃瓦并间以紫蓝诸色,形成富丽而又和谐的建筑色彩。智慧海始建于乾隆年间,殿名源出《无量寿经》:“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颂扬佛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法无边际;表示理想世界中佛所修行到的最高境界。智慧海作为万寿山上最高的一处建筑,代表了现实世界里前山中轴线建筑的终结。它居高临下,四周视野开阔,站在这里能仔细地欣赏前、后山点景之间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同时又能深入感受到充满宗教色彩的佛殿所蕴藉的神秘气氛。
此外,颐和园中还有牌楼十四座,主要起到增加主体建筑气势、区域分界和装饰性作用。它们形式各样,以木质、琉璃质为主。“涵虚”牌楼为木质,东西向坐落,建筑面积57.8平方米,高5.8米,三门、四柱、七楼,庑殿式屋顶,描金绘彩。“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不但是东宫门建筑群的起点,而且还起到引景的作用。万寿山佛香阁在牌楼柱枋间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在结合“涵虚”“罨秀”的文学意境,引出人们对颐和园湖山秀色的无限遐想。“涵虚”可直译为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的景色。“涵”为包容、包含之意,“虚”即空也,古代哲学讲究一个“虚”字,佛学讲究一个“空”字。因此,“涵虚”二字可以理解为宁静幽远、恬静无为的境界。据考,“涵虚”二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而南宋文人朱熹也有:“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的诗句。清代皇家园林多用“涵虚”二字题景名,意为山高水阔。“罨秀”中的“罨”表面意思为捕鸟的网,“秀”是美也。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凝香薰罨画,似泪看胭脂”,南宋文人徐似道则有“春风自共桃花笑,秀色偏於麦垅多”的名句。“罨秀”连在一起意为“捕捉秀美”,也就是将美丽的山水风光都网到一起的意思。众香界为一座琉璃牌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1.17平方米,高5.13米,三门、四柱、七楼,歇山式屋顶,位于智慧海前。从建筑布局看,众香界牌楼既是佛香阁建筑与佛教内涵的延续,又是智慧海建筑及佛陀世界的导引和铺叙。

智慧海

涵虚

罨秀
养云轩的西洋门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漪园时期的建筑。西洋门作为园林建筑养云轩的入口,没有采用彰显个性的西方建筑尺度,而是采用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的中国普通庭院中门的尺度。西洋门整体宽约4.5米,高约6.5米,为一个仿西式建筑,同罗马凯旋门一样,采用的是三开间的设计。西方古典建筑注重建筑的雕塑感,而东方古典建筑则注重建筑的院落组合空间感。颐和园中的西洋门通体为汉白玉,既是园林中的小品建筑,又仿佛一个雕塑放置于养云轩院落中;整体造型注重建筑的体量感,细部处理又采用了大量砖雕以达到细腻丰富的效果;在注重院落空间的同时又兼顾建筑的雕塑感,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

养云轩西洋门
文昌阁的北侧有耶律楚材祠和耶律铸的墓地。耶律楚材做过元朝的宰相,是历史名臣,死后按其遗愿迁葬在“玉泉东瓮山之阳”。乾隆皇帝修造清漪园时,将墓地圈入了园内,重新为耶律楚材修建祠堂,塑造金身。1998年,在耶律楚材祠的东南又挖掘出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及其妻妾的墓葬,确定了此处为耶律楚材家族的墓地。耶律楚材祠是一组封闭的院落,庭院中有乾隆皇帝题写的耶律楚材墓碑,碑的周围围有石栏杆。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夫妇的墓葬在耶律楚材祠东南,为多室砖墓,由墓道、墓门、前室、前室的东西侧室、后室及后室的两个侧室等部分组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祠
扬仁风位于乐寿堂西侧,始建于乾隆年间。扬仁风依山修建,自成院落,整体呈长方形,前辟月洞门,门内有方池,池北隙地草坪,缘地有假山;园中北部顶端石阶上的殿宇呈凹面状,好似一幅扇面,蕴含了弘扬仁义道德的含义。这座小园林之所以起名扬仁风,是因为相传在东晋的时候,谢安的朋友袁宏被朝廷选中当了官。袁宏临上任时去向谢安辞行,谢安在宴席上拿出一把大折扇送给他,同时做了一个扇风的姿势,意味深长地说:“愿君上任之后要施仁政,扬‘仁义’之风。”袁宏敬佩谢安,记住了他的话,后来,他果然为百姓做了些好事,而谢安赠扇“扬仁风”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
颐和园中的建筑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采用中轴线的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颐和园中的建筑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和谐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构思巧妙,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虽由人造,宛如天成”,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扬仁风(正)

扬仁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