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融科技(FinTech)的主要参与者

金融科技(FinTech)从兴起到爆发,各相关参与主体纷纷聚焦,或观望,或加入,或合作,或竞争,号称金融科技类公司或从事金融科技业务的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喷涌而出。时至今日,从各主体参与金融科技(FinTech)的维度、模式层面来看,可以按照所从事的金融、技术、监管三个维度的核心业务领域主要划分为四大类机构,分别是:

1.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交易所、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2.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

3.互联网巨头(电商、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

4.监管机构(央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

此外,由于业务链条的延伸和转型,逐步介入到金融科技领域的还包括电信运营商(基于实名制带来的精准客户画像)和部分实业公司(资本投资和业务链延伸)等。

这四类公司每一类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传统金融机构有牌照优势,各家政策也倾向于保护他们,他们自身多年练就的防范金融风险、稳健经营的能力也非常强;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往往是小公司,在技术上能力很强,同时也有着非常强的创新意愿,对于场景理解也很强。由于他们自身不做金融服务,往往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供应商。互联网巨头在金融科技生态圈里应该是最具有优势的,他们有大流量,占领入口,技术强,对于场景理解能力超级强大。如果国家放开对他们的牌照资源的话,他们可以碾压整个行业。监管机构在金融科技的生态中主要职责就是监管。

从区域和产业层面来看,2018年6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团队在荷兰举行的Money20/20欧洲大会上发布了《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GFHI)》报告,通过对全球范围内26个经济区、40个核心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进行研究,排名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长三角地区、旧金山湾区(硅谷)、京津冀地区、大伦敦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纽约湾区位于前六名,也是处于第一梯队的全球性的金融科技中心,其中中国占到了3席。除此之外,大悉尼地区、新加坡、大波士顿地区、比荷卢地区、东京湾区、大孟买地区、大圣保罗地区、巴黎地区和以色列则处于第二梯队之中,被看作地区性的金融科技中心。瑞士和法兰克福地区等排名稍后,属于正在崛起和发展中的金融科技中心。从金融科技产业情况来看,旧金山湾区(硅谷)排名第一;而中国三大区域(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在金融科技体验方面包揽了前三名;大伦敦地区则在金融科技生态方面拔得了头筹前瞻网:北京、上海争当中国金融科技中心NO.1一文告诉你到底谁最强

一、传统金融机构

本书所指的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商业银行、交易所和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是金融科技(FinTech)最早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参与者,如有的学者认为1967年巴克莱银行引入ATM可以视为FinTech的起点谢平、邹传伟主编:FinTech:解码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p20.

与互联网公司和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监管机构下发的金融牌照和较为健全的风控体系;同时,由于成立时间较久,经历过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资产规模、客户群体、品牌信誉度和金融人才储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优势在面对新兴技术应用过程中往往也会变成劣势,传统金融机构正是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完整、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得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大机构病”:业务流程繁琐、冗长、对于新技术的运用抱着谨慎和怀疑的态度、缺乏专业力量在第一时间进行主动的研发和创新、产品的设计偏重于以金融产品为中心、缺乏对于互联网时代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等。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的兴起,传统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金融科技(FinTech)对于金融业带来的影响和变更将是不可逆转的,故而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投入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它们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参与金融科技活动:

1.自主研发技术并应用;

2.收购相关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从而得到对方的技术;

3.与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开展合作,达到协同。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研发和应用金融科技情况调查统计普华永道: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

普华永道2017年—2018年对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持续跟踪调查显示: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已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FinTech)的研发和应用,且不甘于单纯依赖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视自主研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传统金融机构中,表示正在自主进行金融科技(FinTech)研发和应用的受访者占了较大比例,其中选择由信息技术部门主导自主研发的占43%,由各业务单元或部门根据需要自行开展的占30%,由金融创新部门主导自主研发的占26%,设立专项基金或成立孵化器的占19%;而选择与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开展合作,由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提供相关业务模块的整体解决方案的占到了33%;选择收购现有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从而得到对方技术的仅占6%。值得注意的是,尚有16%的调查对象仍未开展金融科技(FinTech)的研发和应用。

而从全球来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看重与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之间的协同作用,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间的协同关系大于竞争,全球投资热度不减36氪研究院:科技炼金,融汇未来@@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研究报告。比如,由IDC和SAP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60%的银行将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视为合作者,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银行对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有收购意向,亚太区尤甚;相对来说,拉丁美洲国家的银行更乐意与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合作,而欧洲、中东和非洲的银行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危机感更强,尤其是德国、法国和部分北欧国家廖岷等: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政策取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p13.

这一点在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印证,如上图调查统计显示,选择与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开展合作的调查对象占到了33%,仅次于选择由信息技术部门主导自主研发的43%,且在2017-2018年期间,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资管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已和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建立了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如:2017年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建设银行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蚂蚁金服将与建行在信用卡线上开卡、线上线下渠道业务、电子支付业务以及信用体系互通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创新模式”。2017年6月16日,京东金融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的全面业务合作主要集中于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等方面。从合作内容上看,基本涵盖了个人征信、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全品类的金融服务。2017年6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将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据悉,双方此次的合作包括共建金融大脑以及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价、风险监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方向的具体应用,并将围绕金融产品和渠道用户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17年6月22日,中国银行与腾讯宣布已经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双方初步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了统一的金融大数据平台,持续输出技术能力以支持业务发展。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逐步搭建总对总的金融科技云平台,充分发挥中国银行的业务资源优势与腾讯的先进科技优势,在客户需求洞察、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金融效率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助力业务发展普华永道: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至此,四大国有大型银行形成了与互联网巨头(BATJ)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牵手合作。

二、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

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是参与金融科技(FinTech)的生力军,它们深谙科技发展的逻辑和技术优势,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和不足。在创新和颠覆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自身也得到了强势发展。美国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评选出的2018年全球250家最具潜力的金融科技(FinTech)初创公司显示,自2013年以来,2018年入选的FinTech 250已经在947笔交易中筹集了约530亿美元的总融资,其中包括处于不同投资发展阶段的初创公司,从早期(种子/ A系列)公司到资金充足的独角兽都有前瞻网: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250强:947笔交易斩获530亿美元总融资,支付领域占比最大。这些“潜力股”的业务种类非常丰富,覆盖了支付处理和网络、移动钱包和汇款、零售投资和二级市场、金融服务与自动化、资本市场与机构交易、核心银行及基础设施、财富管理、个人理财与储蓄、数字银行、抵押贷款、房地产投资、监管与合规、保险、工资和福利、信用评分和分析、一般贷款和市场、销售点终端(POS)与个人贷款、商业贷款和融资、会计与金融等19个细分领域。

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模式创新,劣势则在于缺乏金融牌照。随着各国监管政策的相继出台,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普遍面临着游离于金融业务的边缘的问题,要么以“擦边球”的形式回避监管,要么选择与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以获得合法经营渠道,其扩张速度和技术驱动的模式创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三、互联网巨头

与新兴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相比,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主业并非金融科技(FinTech),比如电商、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但是由于其主业与信息科技渊源颇深,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爆发式发展,在获客渠道、用户群体和流量规模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些互联网巨头企业往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构建了业务生态圈,从生态圈外围向金融业不断侵蚀,逐步将金融植入到各类生活场景中去,并利用技术优势缩短金融服务的环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进而抢占了大量用户和流量。

以中国最典型的互联网巨头BAT为例,它们选择参与金融科技(FinTech)的路径各不相同。阿里巴巴是电商场景,首先有交易,接着自然就要有支付,有了支付和大量数据,就能延伸到信贷、征信、借贷和众筹。腾讯有很强大的社交场景,社交场景本来离金融活动有一定距离,但腾讯以微信红包为载体进入到支付领域,由社交到微信红包,从红包再到微信支付,之后进入到个人消费,最后延伸到小额信贷、保险等领域。相比较而言,百度离直接的金融业务似乎比较远,特别是在支付领域介入得少。但是,百度有可能在金融科技3.0的阶段,应用搜索场景和网络流量介入到人工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巴曙松:2017年1月17日在亚洲金融论坛上的《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主题演讲,http://www.sohu.com/a/124756229509997

此外,互联网巨头们由于自身规模较大,资本实力雄厚,除了自主开展金融科技(FinTech)业务,往往也会选择以投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的形式快速介入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比如国际上有IBM投资Digital Asset Holdings、Uber投资Otly、国内则有腾讯投资比特大陆、阿里巴巴投资杭州银盒宝成、联想集团投资温州翼龙贷、京东和小米共同投资杭州恩牛科技等一系列成功案例。

互联网巨头在发展金融科技的过程中,对牌照资源早有觊觎。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经过几年的努力,蚂蚁金服已经获得了包括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保险、银行、保险代理、基金销售、个人征信、股权众筹、基金九个牌照,而腾讯金融获得了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保险、银行、保险代理、基金销售、个人征信、券商八个牌照。

四、监管机构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过程中无法绕开的一个永恒话题就是监管。由于金融科技(FinTech)具有行业边界模糊、发展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全球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高度关注。在国际层面,由于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时间较短,尚无统一的国际组织对各国间的金融科技(FinTech)业务进行协调。目前国际证监会等组织也仅仅是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未来发展前景有所研究,难以胜任各国和各金融科技企业间的协调工作京东金融研究院:2017金融科技报告:行业发展与法律前沿

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各国相关金融科技(FinTech)的监管通常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督促初创的金融科技企业加强自身合规与内控工作,组织行业协会统一服务和技术标准;另一方面,采用“柔性监管”策略,以及与“金融科技(FinTech)”相对应的“监管科技(RegTech)”同上。

其中英国作为老牌的金融中心,在施行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政策方面继续走在了前列。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于2014年7月率先开展了“项目创新”(Project Innovate),旨在促进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企业的金融创新,制定了“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文件并于2016年5月推出。随后,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也相应出台了监管政策。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5月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FinTech)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下表为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主要国家和地区监管政策出台情况根据京东金融研究院:2017金融科技报告:行业发展与法律前沿整理。

五、全球金融科技100强(2018年)

2018年10月23日,毕马威和澳大利亚知名金融科技风投机构H2Ventures在悉尼联合发布了《2018年金融科技100强》榜单,这是双方自2014年以来合作发布的第五版年报。《2018年金融科技100强》包括全球领先的50家金融科技公司,排名基于创新、融资活动、规模和覆盖范围;同时发布了“新兴50强”这些令人振奋的新金融科技公司,走在创新技术和实践的前沿,经常追求新的商业模式。

报告显示:总体来看,在金融科技领域,全球竞争持续扩大。在《2018年金融科技公司100强》的完整榜单中有36个不同的国家,而2017年的这一数字为29个,2016年的这一数字为22个。今年上榜的公司中,有近一半(41家)是在新兴市场成立并继续运营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在《2018年金融科技100强》榜单中占据18个,排名第一,在前10名中占据3个;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有12个;中国有11个。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排名也靠前,分别有7个和6个。

而在领先50强榜单中,中国金融科技继续占据榜首,占据领先50强榜单前五名中的三个,其中蚂蚁金服名列第一,京东金融第二,百度第四;新加坡的Grab是新晋者,位居第三,美国金融科技企业Sofi上升至第五位。

从业务领域方面来看,在《2018年金融科技100强》榜单中,支付公司占主导地位,共有34家,其次是贷款公司22家,财富管理公司14家,保险公司12家。以蚂蚁金服为首的“多领域”金融科技公司(为客户提供广泛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占据了榜单的首位。数字银行或“新生代银行”有10家公司上榜,其中Monzo、Number26、Solaris Bank和Starling Bank的首次进入50强前瞻网:KPMG发布2018金融科技公司100强榜单:蚂蚁金服居首前五名中国占三席

2018全球金融科技50强(Leading 50)KPMG&H2 Ventures:2018 FinTech100

2018全球金融科技新兴50强(Emerging 50)KPMG&H2 Ventures:2018 FinTech100(按公司首字母排序)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