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金融: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13大应用场景
- 谷来丰 赵国玉等
- 3377字
- 2025-02-24 03:27:42
第一节 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与发展
近年来,科技与行业的结合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复合词,比如教育科技(EduTech)、保险科技(InsurTech)、监管科技(RegTech)等,而金融科技(FinTech)则是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点击率最为高频者之一。
一、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
维基百科将金融科技(FinTech)定义为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更高效的企业构建的经济产业和技术集成。这个定义虽然来自并不学术化的网上资料,但是我们采纳这个定义的原因是,该定义很好地揭示了金融科技的二重性:金融科技既是从事金融运作的经济产业,又是各类高新技术的集成。
在国际层面,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在2016年3月首次发布的金融科技专题报告中,将金融科技(FinTech)初步定义为由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这个定义虽然有些晦涩,但是更加强调金融科技应用的范畴包括了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本书对于金融科技均采用此定义。
关于金融科技(FinTech)概念的起源,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有学者从词源组合和语义分析的角度指出FinTech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在美国发起的一个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技术联盟”(Financial Services Technology Consortium),后被简称为Financial Technology,即FinTech。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科技(FinTech)和科技金融(Technology Finance)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很著名的人物也把这两个概念搞混,以为两个概念就如同“互联网+”和“+互联网”这样的区别,这是大错特错。科技金融(Technology Finance)这个词被学者“提前占用”了,它通常是指科技创业机构通过政策和金融工具获得金融支持的几种操作方法,比如说一个基因检测技术公司,通过政府资助补贴、银行科技贷款、担保、租赁、保险等,获得更多的钱,这个过程就是科技金融。本书的重点不是研究科技金融,如果读者想了解科技金融,可以去了解一下硅谷银行的模式。
二、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演进
尽管金融科技(FinTech)概念的出现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但是,科技与金融结合并推动金融不断创新发展,却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科技发展推动金融行业变革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比如:Arner、Barberis和Buckley认为,1866年—1986年是金融科技1.0时代,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技术促进了金融全球化;1987年—2008年是金融科技2.0时代,电子化技术为金融机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效率大幅提高;2009年至今是金融科技3.0时代,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联姻为标志。
国内学者谢平、邹传伟等也对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做出了类似的划分。他们认为:从1866年到1967年是信息革命时代,电报、电话、广播等信息技术作为通信工具出现,逐渐取代了传统通信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此阶段称之为FinTech1.0。从1967年到2008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逐渐从模拟工业转化为数字产业,这个时期的FinTech主业由传统金融机构来主导,它们利用科技提供金融产品服务,这一阶段称之为FinTech2.0,其开始的标志是1967年计算器和ATM的出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的进步将数字革命、通信革命和金融革命结合起来,给金融创新提供了新动力,从商业模式、业务模式、运作模式全面变革金融业,掀起了金融业新一轮的创新浪潮。此时,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强势崛起,传统金融机构主导优势渐失,两者从竞争颠覆中走向协同合作,金融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此阶段称之为FinTech3.0。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金融体系理事会也将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为起步阶段;2008年—201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2016年开始的未来几十年则为长期挑战和影响阶段,金融科技(FinTech)将会重塑客户行为、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业的结构。
也有学者和研究机构进一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演进的维度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比如:宜人智库在系统梳理我国互联网金融到数据金融产业发展演进的基础上,将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金融信息化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以早期的计算机及局域网络为主,计算机逐步代替手工操作,并实现全流程的电子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阶段,这一阶段互联网开始在全球兴起,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的时代随之到来,主要体现为渠道信息化;从2010年后则开始进入到数据金融、机器辅助决策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迅速铺开,此时,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金融业务核心部门,机器成为金融决策的重要辅助,而距离机器实现绝大部分自主决策的智慧金融阶段也为之不远。
又如,巴曙松在2017年亚洲金融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同样把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的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第二个阶段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综合分析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到现在,按照基础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3年以前是FinTech1.0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者是传统金融机构,IT技术还只是用于提升金融机构办公和服务效率,并没有参与到金融业务本身环节,本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IT+金融”阶段;2013—2018年是FinTech2.0阶段,这一阶段可以概括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互联网金融中的P2P和众筹项目从野蛮增长到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被定义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和拓宽,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从2018年起,进入了FinTech3.0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趋势是智慧金融逐渐成为可能,其核心是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尝试重构金融业务体系、商业模式和风险防控体系,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间逐渐走向深度融合,从而大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因此可以暂时概括为“AI+金融”阶段
。
目前来看,我们所处的FinTech3.0阶段可能会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发展周期取决于技术自身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融合和金融科技人才的培育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自身的发展能否实现快速突破,比如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自我学习(无监督学习)?二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传统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自主开发、技术合作还是并购上,都已展示出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技术创新的主动适应,而科技公司由于政策和监管,也需要与持牌机构进行合作才能够开展金融业务。双方能否实现深度融合,这是二者在未来将面临的问题。三是金融科技人才的培育相对滞后,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仅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于2018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可开设金融科技专业,其他高校本科阶段尚未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金融科技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在这个方面走在前列,如在过去的2018年,该校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就培养了1000多名金融科技人才,2019年将有另外1000名金融从业人员接受培训;同时,该校为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兴业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安排的金融科技培训内容也非常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