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银行零售客户资产配置行为研究
- 咬亮
- 904字
- 2025-02-18 06:35:24
1.3.4 投资账户与心理账户
投资账户。从狭义上讲,是指投连险中用于投资的专户,是依据法律政策而设定的。从广义上讲,就是企业机构或个人客户在金融机构开立的专门用于投资金融市场的账户。以商业银行为例,零售客户即便申请了一张借记卡,在该卡内也可以开立多种账户,大体分为存款账户、贷款账户和投资账户。其中,储蓄存款账户主要用于资金往来的记账,贷款账户主要用于信用借款、消费贷款、按揭贷款等借还情况的记账,投资账户主要用于对买卖理财、基金、原油、黄金、纸白银等产品的记账。本书研究的零售客户金融资产,囊括了储蓄存款账户及投资账户,属于银行资产端,以储蓄存款、国债、保险、理财、基金、黄金等金融产品余额总量计为金融资产,各个资产有其各自的收益率水平和损溢情况,这与实际业务中投资者的心理账户相对应,是研究零售客户资产配置行为的重要基础。
心理账户。也称作心智账户、心理核算、心理会计和心理分账,是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Thale于1980年提出的,由Tversky和Kahneman在1984年给予了明确定义,是指投资者在心理上对结果,特别是投资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不同资产品种有差异的“期望”,而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价格参照点,在对心理账户进行处理时,遵从享乐编辑,即通过对投资结果的重新编辑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用。虽然对不同资产各自建账并不有利于整体金融资产的收益最大化,但却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管理能力。对于保值类资产的心理账户,投资者期望的损失很小,风险厌恶程度较大;相反,对于风险类资产的心理账户,投资者愿意承担的损失较大,风险厌恶程度较小,这较好地对“弗里德曼—萨维奇之谜”和“股利之谜”进行了解释,也印证了商业银行在多元化资产配置时,既买股票型基金又有储蓄存款,既有储蓄存款还要有银行贷款。在对心理账户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行为资产配置理论(BPT)认为,现实中投资者不能做到将最优组合配置置于现代金融理论投资组合模型的有效边界上。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风险投资理论将心理账户划分为单心理账户(BPT-SA)和多心理账户(BPTMA),在单心理账户中,投资者要考虑各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而在多心理账户中,却忽略了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