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少华和建萍对农村的看法,反映了年轻一代走出去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城市的便利,繁华,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的优势更加突显,对农村的磁吸作用也越来越强。这种集体向往城市的意识,终于在2003年形成了强大动力,房地产迎来了自1980年以来的第一次上涨潮。

房价快速上涨,让邓启先有点措手不及,每天睁开眼睛听到的都是好消息。城南的项目刚好遇上这一波上涨潮,天时地利人和,好事连连。自从有了儿子后,便时亨运泰,心想事成,一扫之前的晦暗不明。邓启先笃定相信,是儿子给他带来了好运气,为此,还特意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叫喜儿。

喜儿这名字有点像女孩,茵茵最不喜欢。偏偏陈叔站在邓启先一边,认为起个女孩的小名,更好养。少数服从多数,也只能由他了。小名邓启先取了,书名的权利自然要收回来,茵茵亲自翻字典查找。翻了几个月字典,不是嫌太雅,就是不够大气,翻来翻去,越翻越乱,到底还是没有选出合意的名字。反而喜儿这名字越叫越顺,竟然觉得好听,有喜气,也就把取名字的事情搁置了。

茵茵慢慢认同喜儿这小名,让邓启先颇有几分得意。每天回到家里就喜儿长喜儿短地叫。生意上的顺遂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小家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请的保姆也算勤快,茵茵除了逗弄一下小儿,大多数时间就是休养身体。

为了请保姆这件事,陈叔没少有意见,觉得太浪费钱。他也能做,何必出这些冤枉钱。只是茵茵坚决要请,邓启先也不想她太辛苦,最后还是从老家请了一个50左右的手脚勤快的保姆。

房价上升势头很猛,几乎是一天一个价。邓启先现在不是怕房卖不出,而是担心项目推出的房不够多。温柏励和王家发两位大哥也很兴奋,三天两头地跑去公司了解情况,一坐就是大半天。形势一片大好,听说市里的房地产老板都在圈地,三巢公司也不能落在人后。王家发首先坐不住,在一次茶聚后,提出继续买地的设想。

公司要发展,员工也要吃饭,房市一路飘红的时候,当然是要加码投资了。这是大家的共识。邓启先有更深层的考虑。

“王大哥的提议不错,只是在哪里买地更合算,我们还要从长计议。”邓启先站起来,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车流说。

“我觉得还是在城南吧,这里生活配套已经很完备,不怕没人买。何况现在楼市这么好,稳赚不赔的生意。”温柏励猛吸几口烟,在肺里过滤了一遍,从鼻子喷出来,使劲摁灭烟头后,信心满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城南虽好,但能买的地也不多了。城市发展越成熟,土地的利用率越高,供房地产开发的成片的土地也越少。这段时间,我把城南片区的大街小巷都逛了个遍,能利用的土地不多,而且面积不大。”邓启先把他前段时间的实地调查看到的情况一一和大哥们分亨。

“面积不大也行,我们现在这个项目也只有一千多平方米。面积小点,资金压力也小,风险不会那么大。”温柏励是老生意人,考虑问题都是进退有余,

王家发没有说话,茶水凉了,倒掉,再续上。在投资的具体操作上,他不敢多言。

“温大哥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邓启先回到沙发,沉吟半晌,才说:“去年我和爱人去了趟深市。也去看了大房企做的楼盘。确实不同凡响。我觉得,玉城市的未来也是花园式。现在做单体楼只是权宜之计。城南我看过了,土地的面积撑不起大花园。”

温柏励和王家发相视一笑。想不到邓启先的心会这么大,想得那么远。理想很美好,问题也一大堆。首先就是资金问题。

温柏励对邓启先的想法有兴趣,知道他不会凭空臆想,一定是经过缜密谋划才提出来。他慢条斯理地喝着茶,只等邓启先说出他的计划来。

见两位大哥都不说话,邓启先心里有了底。倒掉茶渣,从办公桌后面的柜子里取出一包装精美的罐子,说:“试一下许文良大哥送的大红袍,听说这东西有暧胃的作用。”

王家发丢掉手上的烟仔头,取了一些放在手里闻了闻,淡淡的兰花香味,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好茶,泡一壶试试。王家发放下茶叶,很开心地说。

邓启先倒了一小撮进茶壶,再灌满水,盖上壶盖。不一会,便有淡淡的茶气溢出。

“文良大哥送的,真是好东西啊。”邓启先感叹道。

“这个自然是……我等真是有口福了。”温柏励笑着说。

“大哥过谦了,有好东西自然要与你们分亨。”邓启先边说边给两位大哥斟茶。

茶汤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香气馥郁。温柏励小啜一口,含在嘴里,舌尖细细品味,再顺着喉咙流下胃里。

“舌齿留香,味甘,清,余韵绵绵。”

“听说茶株都是长在岩石上,细品能尝到岩韵,有禅意。我是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只有好不好饮的区别。”邓启先边说边给王家发的茶怀满上。

“对对,我只觉得好喝,忍不住就干了。”王家发笑呵呵地说。

“你可别糟蹋了小邓的好茶。”温柏励笑他。

“大哥喜欢喝,尽管喝,我们都是粗人,没那么多讲究。”邓启先帮王家发挽回颜面。

邓启先能照顾自己的颜面,王家发很是受用。农民出身的他,读书不多,凭着实干累积了一定的财富。随着事业的拓展,朋友的圈子也越来越大,没文化一直是他心底的痛。王家发对文化人一直都很敬重,邓启先少年老成,不但有文化,礼数也周到,更是弥足珍贵。

“小邓老弟,你刚才说想要买更大的地,怎么解决资金的问题呢?”王家发喝完茶,转入了正题。

“我的办法也不新鲜,就是融资。可以吸引民间资本,也可以向银行贷款。”

“吸收民间资本,我们公司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向银行贷款,利息又是一个压力。万一遇到不可控的风险,一点退路都没有了!”温柏励延续一贯的作风,进山就想好出山的路。

“以前没有,现在就有了。”邓启先信心满满地说。

“能详细点吗?”王家发也来了兴趣。

邓启先喝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说:“以前公司刚成立,要什么没什么,捉襟见肘。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中那边的楼盘,卖得也不错。城南的项目已经钻桩,楼花就已经大卖。无论规模还是现在的行情,我们都有卖点,自然会有资本喜欢。退一步说,即使没有民间资本投资,我们也可以向银行贷款。按现在的发展趋势,我估计,这一波上涨只是个开始,楼市的向好,完全可以抵消银行利息的负担。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玉城市大大小小的老板都开始圈地,他们也不是傻子,当然也是看好楼市的未来。我们何不干一次大的呢?”

分析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服。王家发频频点头,茶也忘了喝。只是一根接着一根抽烟。不会便烟雾弥漫。

“你分析得也有道理。我还有个担心,一次就把所有的好东西放出来,做大花园,玉城市的老百姓能消费得起呢?再说,即使老百姓买帐,这个项目完了,还有什么更好的项目吸引消费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思广益才能避免犯错。温柏励说的也不错。王家发也点头赞同。

“这个可以放心,以后可以做电梯房,花园的设计再上档次。总之,有设计师帮我们考虑。现在的问题是,融资后,资金的分配问题。”邓启先说出了他纠结的地方。

“你想怎么分配?”温柏励问道。

“我有两个想法。第一是把资金都投入到一中附近的山头,土地便宜,手续简单。第二是买一中附近的地,留一部分的钱继续在城南开发新项目。你们认为哪一种比较合适?”

“既然是融资,咁就要睇菜食饭咧。资金到位乜都好办。”王家发一锤定音。

“王大哥讲得啱,下一步便是联系银行贷款,民间资本按股份制,年终分红。”邓启先说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算是总结。

温柏励点头赞同,说:“城南的项目周期也要两三年,现在买地,刚好可以无缝对接。一中那边的差不多清盘了吧?交房工作不能滞后,住的人多了,带旺楼下商铺的销售,尽快回笼资金。”

温柏励是生意场上的老手,成本控制,资金价值最大化,生意经稔熟于心。

“温大哥说得对,我们就是要尽可多地获得资金。现在大家都有空,我们到那边去看看吧。”邓启先想实地了解交房准备工作的进度。

“好啊,我正有此意。”王家发也想去看看自己公司的成果。

三巢房地产公司的第一个项目,在捉襟见肘的窘迫中上马,撑过了最艰难的无人问津的起步阶段,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若不是留下几套,早就售罄。从一片荒地开始,钻桩,浇筑地基,到现在巍峨的大厦屹立其间,当中倾注了多少心血,只有邓启先自己知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阳光中熠熠生辉,邓启先既感动又自豪。

售楼部已搬进一楼,工作环境大变样。窗明几净,会客室里沙发,茶几,一应俱全。李娜和黄丽还在角落里摆了两盆步步高,绿意盎然的叶子节节攀升,寓意美好。这是邓启先很自豪的地方。当初公司一穷二白,连他这个老板都要守工地,两位小姑娘没有嫌弃,一直跟着他。现在公司上了正轨,也是回馈她们俩的时候了。改善工作环境,让她们能够更体面,终于实现了!有能力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一种幸福。

老板和股东过来,应该很隆重,李娜或黄丽出来打招呼才对。偏偏她们俩好像都无动于衷,围着一个客户解释什么。

客户的事情,邓启先一般都不插手,专业人做专业事,她们完全能胜任。见她们在忙,也不去打扰她们,领着温柏励和王家发进了财务室。

“交房后,这里只留一个人就行了。”甫一坐定,温柏励就想到如何省钱,人尽其用。

“我也有这个打算,她们都是公司的老臣了,业务能力强,可以调一个到新项目,老带新。”邓启先在沙发坐上,背靠着椅背,很放松的姿态。

王家发从衣袋里摸出烟盒,手指轻轻一弹,烟仔便跳了出来,递给温柏励,说:“来,抽一根。”

“呵呵,老王烟瘾是越来越大了。刚在办公室里抽,现在又要抽了。”温柏励笑王家发。

“嘿嘿,这你就不懂了。我这抽的是心情。”

温柏励接过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说:“老王一天抽多少烟,这芙蓉王可不便宜哦!”

“一天一包吧,以前是省着抽,现在可不是,可以随便抽了。”王家发自豪地说,爽朗的笑声像香烟的烟气,在屋里回荡。

王家发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开心的笑了起来。邓启先笑毕,对他说:“王大哥也有能力随便抽。以后你就随便抽吧。”

“可不是,现在日进斗金,套句时髦的话,玉城市最靓的仔了,抽几包芙蓉王不算过份吧?”王家发边笑边说,有点滑稽的神态再一次把大家逗笑。

邓启先他们还没笑完,外面的声音就盖过了屋里的笑声。听得出客户很激动,邓启先一激灵,这声音很熟悉,一时又想不起是谁。

“上周还不是这个价格,才过几天,就每平米升了50元,你们还不如去抢!”

“大哥,这是市场的规则,供不应求,全市都这样。”这是李娜的声音。

“我不管,你按上周的价格,我即刻点钱给你。”

“不好意思,我们楼盘剩的房也不多了。现在每天都有人来问,我们真做不到。”黄丽说。

“我妹妹也是做房地产的,别以为我不知,你们这是暴利行业。你们骗谁都不要骗我。”客户越说越激动,几乎是吼出来。

是谁这么不懂礼貌,来买房还大喊大叫?屋里的人都停止了说笑,留意外面的动静。

“阿叔,物当时价,开盘的时候便宜,你又不来买,现在升价了,全市都这样。我们也没办法!”李娜耐心地解释。

“姑娘,你和老板说说吧。升50元一平方,一套房就贵了大大几千块,我不知要卖多少龙虾才赚回来呢!帮一下忙,问一下老板,可不可以少点。”客户的语气软了下来。

卖海鲜的?邓启先脑海里浮现了一个人,莫非是步青?妹妹也做房地产,十有八九是他了。他想起和茵茵去买菜,步青就在市场里卖海鲜。山不转水转,想不到在这里碰上他!当年他们阻止邓启先和青芸拍拖,留下的遗憾,变成了心中的一根刺,让他不敢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总有一天,他们会为当年的狗眼看人低而感到害羞。想不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邓启先的内心无比舒畅,喜滋滋的站起来,准备出去羞辱一番步青。

邓启先慢条斯理的出到会客厅,问道:“什么事,这么吵?”

“啊,经理,什么时候到的?”李娜和黄丽忙打招呼道。

“到有一会了。”邓启先有些得意。

步青也认出了邓启先,眼里的光彩由刚认出时的发亮到黯淡,笑容僵在脸上,很是别扭。显然,步青想到了过去。

邓启先看在眼里,如夏日饮冰,浑身舒畅,直达毛孔。

“是你?做老板了?不错哦!”步青忍不住,先打招呼。

邓启先点点头,没有说话。此情此景,让他想到很多,过去铜锣村的教书生涯,家境差,被人嫌弃的压抑,种种涌上心头。

现场陷入了沉默的尴尬。本想好好的羞辱一番步青,话到嘴边又吞了下去。谁没有落魄的时候,自己也是从艰难中过来,最明白被人看不起的滋味。都过去了,曾经的白眼没让自己消沉,反而促使自己更加努力。

“经理,这位……呃……朋友想要买房,但是已经没有上周的价格了。”黄丽终于打破沉默。

“嗯嗯,刚才我已经听到了。”

“嘻嘻,你已经听到了!邓老师……不,邓经理,能不能优惠点呢?”步青腆着脸,讪笑着问道。

“哦,这个无法降,是公司定下的,我也没办法。市场也是这样,我不能打破规矩。”邓启先没有敷衍,公事公办。

“我刚才也向他解释了……他就是不听。”李娜接腔道。

“呃……我不是不信,只是资金问题!好不容易凑够首期,突然又升价了……实在……实在是拿不出来!”步青两手一摊,很为难的样子。

农村没什么营生,靠一双手挣钱买房,谈何容易。步青没说,邓启先心里也清楚。若不是实在拿不出,谁会大庭广众下示弱?帮人难处,记人好处,这是邓启先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的道理。那时农村就像个大家庭,邻里之间经常串门。谁家办喜事,全村人都过来帮忙。耳闻目染,长大后的邓启先也是富有同情心,甚至感情有些泛滥的人。

“规矩不能破,既然已经升价,我们也只能按现价卖。可以在现价的基础上,给他打个折吧。”王家发已经站在邓启先身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步青曾经看不起邓启先,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当听到他资金拮据的时候,却没有想象中开心,更多是感同身受的同情。王家发提出给他打折,正合邓启先的心意,当即点头同意,让李娜给步青打九五折。

天大的好事,一下省了几千块。步青眉开眼笑,千恩万谢。邓启先只是笑笑,对步青没有好感,完全是出自同情心。

“你跟李娜去开票吧。黄丽你进来一下。”邓启先交待完,便向办公室走。

黄丽紧跟着进了办公室,毕恭毕敬问道:“经理,有什么吩咐?”

邓启先呵呵一笑,说:“都是自己人,用不着这么严肃。”顿了顿,说:“交房的工作进展如何?”

“水电已经安装好,等质量检查合格后,就可以通知业主收楼了。”

“不错,能如期交房,值得表扬。”温柏励在旁插了一句。

“嗯嗯,确实可以。你们尽快准备好交房的资料,让交房顺利完成。”邓启先交代黄丽。

布置完工作,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温柏励邀请邓启先出去吃鸭粥。

“不必了,茵茵让我买个椰子回家煲鸡,下次吧。”

“那我们……就这样散了?”温柏励看向王家发。

“散了吧,我也要回一趟宝圩镇,明天有一批竹笠要装车。”

离开售楼部,邓启先一身疲惫。人生如梦,当年的种种,因为步青的出现,再次涌上心头。曾经高高在上的人,现在需要自己帮助,真的好戏剧。而经过生活的洗礼,自己也不再是当年在铜锣村任教,两袖清风的热血青年,时间过得真快!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步青回到铜锣村,逢人便说,青芸的前男友,怎么怎么的事业有成,办公室多么的漂亮……完全忘掉了以前是怎么贬损他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老天从来不会薄待一个善良的人。所谓人善天不欺,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