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埋线名医百家精粹
- 孙文善主编
- 4386字
- 2021-12-30 16:59:45
埋线电针相结合 取长补短疗效好——艾炳蔚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的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医家简介
艾炳蔚(1964—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后。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减肥与美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器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针灸学会理事兼耳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美容中医科分会主任委员。2008年8月—2011年10月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并获优秀结业论文奖。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5部。擅长治疗单纯性肥胖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颈肩腰腿痛及其他神经痛、面瘫、带状疱疹、耳鸣、耳聋等。
1992年7月在陕西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7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5年8月~2007年1月作为江苏省第5批援疆干部在新疆伊犁州中医院工作。
学术源流
艾炳蔚1989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国医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传承人郭诚杰教授。郭老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数十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医德高尚,应用针灸治疗临床多种常见病和疑难病症,在辨证与辨病指导下用针刺治疗乳腺疾病方面,创立了据证选穴治疗本病的先河,扩大了针灸临床治疗范畴。
单纯性肥胖是目前临床最多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师从郭老治疗乳腺增生的经历对开展针灸减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很好的启迪示范作用。对于肥胖病,主要从调整胃肠道吸收代谢功能和调整内分泌两方面入手,抑制吸收,促进代谢,使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逐步形成了科学减肥的新理念、新方法。同时根据许多患者惧针及工作繁忙的特点,融合穴位埋线新技术,发挥两者的优势,将埋线与针刺结合治疗肥胖症,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1.埋线与针灸相结合,疗效互补相得益彰
单纯性肥胖应该以调整脾胃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为原则,辨病、辨证与对症处理相结合,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将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并长期维持。临床常用曲池、合谷泻阳明经热;大肠之募穴天枢调理肠胃;选用腑之会、胃之募中脘,升清降浊,调理胃肠;支沟疏导三焦气机,通调肠胃。对于痰湿较重的可用丰隆清热利湿,化痰消脂;脾经合穴阴陵泉利湿化浊。若伴有冲任不调或月经不规则,可以选用关元、血海、三阴交。关元为足三阴经之交会,调理冲任要穴;血海活血化瘀,调经通络;带脉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经而理冲任、通胞脉,亦可健脾益气、柔肝益阴,使脾气和、肝气疏泄。
临床可参照1997年全国第5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中的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分型标准。①脾虚湿阻型:肥胖,水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食欲缺乏,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②胃热湿阻型: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舌苔腻微黄,舌质红。③肝郁气滞型: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苔白或薄腻,舌质暗红。④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肥胖,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脉沉细无力,苔白,舌质淡红。⑤阴虚内热型: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脉细数微弦,苔薄,舌尖红。
针对单纯性肥胖的中医分型,治疗时主穴可以选取:中脘、天枢、腹结、带脉、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辨证配穴:胃热湿阻加内庭、上巨虚;脾虚湿阻加水分、脾俞、阴陵泉;肝郁气滞加期门、气海;阴虚内热加肝俞、肾俞;脾肾两虚者加关元、太溪;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0.35mm×40mm一次性无菌毫针垂直进针,得气以酸胀感为佳,根据辩证虚实施以补泻手法;腹部再接电针治疗,每次用2组穴,选用频率2Hz、10Hz、100Hz(3种频率交替循环),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埋线治疗:局部严格常规消毒,将约1cm长的可吸收羊肠线放入穿刺针前端,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边推针芯边缓缓退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敷以创口贴即可。每周埋线1次,共治疗6周。在两次埋线间隔予以1次电针针刺,留针30分钟,共治疗6周。
临床研究发现,电针、埋线均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有效方法;电针在改善内脏脂肪(VFA)、体质指数(BMI)方面较埋线好,埋线在降低症状积分方面优于电针,在整体疗效及降低腰围、臀围、股围、体脂率(FAT)方面两者差异不显;电针结合埋线在降低腰围、臀围、股围、BMI、FAT、VFA方面,改善临床症状、整体疗效上均优于单纯电针与单纯埋线。合理膳食,坚持锻炼,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治疗方法可提高减肥疗效。
临床上埋线与针刺结合分两种情况,一是埋线前先针刺后埋线,7~10天1次。二是在两次埋线之间第4或5天加1次针灸,因为埋线4~5天后线刺激效应逐渐减弱,可以加强穴位刺激。
2.树立科学减肥的新理念,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肥胖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除了家族遗传和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肥胖外,绝大多数患者肥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其中饮食过量、运动不足是主要因素,同时经常熬夜、吃饭速度过快等不良习惯是肥胖者中所共有的。作为患者一定要做到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保证:保证营养,保证水分。要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减肥才能成功,才能不反弹。减肥不应只是减体重,而应以减脂肪为主。此外,减肥要循序渐进,除了减少能量摄入外,保证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保护人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行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临床上遇到许多患者,采用多种减肥方法均告失败。其共同点有两点:①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度控制饮食或继续暴饮暴食;②缺少运动。认为既然来埋线减肥,就不需要运动,不需要控制饮食。或者过分的节食,不吃早餐和晚餐。这些都是埋线减肥的误区。要强调平衡饮食,有氧运动。饮食疗法的原则:平衡饮食,按需摄取,少吃多餐,保证营养,避免晚餐时间太晚或过量,不可盲目节食。同时要避免节食减肥,注意补充维生素和钙。
单纯性肥胖治疗中的运动疗法要严格控制运动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有氧运动,贵在坚持。运动时要放松,不要紧张用力,呼吸要自然,不要鼓劲憋气,头部不要低垂过肩,以免加重头晕、头痛。不要做举重、快跑等剧烈运动。对于中老年人要有医护观察指导和自我监督。运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参加运动者不可擅自停药或减药。健身者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健饮食,方能达到良好效果。此外,还应避免空腹运动和服用药物后发挥药效时剧烈运动。
之所以要求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是因为人体运动时主要能量来自糖和脂肪。有氧运动中,肌肉收缩活动使多余的血糖被消耗而不能转化为脂肪,较长时间运动可直接消耗脂肪使体内脂肪减少,体重下降。另外,运动能改善脂质代谢,提高代谢水平。一般来说,肥胖者安静状态时的代谢率低、能耗少。经常从事耐力运动的人,外围组织,尤其是肌肉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敏感性提高,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增强。胰岛素对脂肪的分解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肥胖者进行适宜强度的运动训练后,常发生正常的食欲下降,摄食量减少,从而限制了热量的摄入,使机体能量代谢出现负平衡,引起体脂的减少,有利于肥胖治疗。
穴位埋线操作过程类似于普通针刺过程,另外又增加了“静以久留”的长期作用,类似“埋针”疗法。目前临床上采用改良后的穴位埋线疗法,无需麻醉,几乎无创伤,经济、安全,是一种集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效应、埋针效应、后作用效应、组织疗法效应,集短期疗效与长期疗效于一体,多种刺激集合效应共同达到治疗作用。但埋线治疗也存在不足,首先是刺激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强度减弱,并非有些宣传所谓的持续刺激,我们认为这种持续刺激是有限度的。实际上,埋线时间以7~10天为宜,所谓半个月以后还有刺激,纯属误导。随着时间推移,身体逐渐适应了这种刺激,且蛋白线逐渐吸收后刺激量也慢慢减低,不可能有持续刺激。其次是由于个体差异,并非所有人所有病症均适合埋线。因此,建议电针与埋线配合进行单纯性肥胖治疗,采用针刺与埋线结合的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两者的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1.单纯性肥胖伴脂肪肝
患者贾某,男,20岁,大二学生。2010年1月21日初诊。体重103kg,身高174cm,体脂百分率(FAT)28.9%,体质指数(BMI)34,内脏脂肪指数(VFA)110,腰围97cm,臀围115cm,股围69cm。B超检查示:脂肪肝。患者食欲旺盛,喜食油炸食品及肉类食物,运动少,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洪有力。
诊断:单纯性肥胖(胃肠实热)。
治疗方法:埋线取中脘、天枢、腹结、带脉、滑肉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操作方法:局部严格常规消毒,将约1cm长的可吸收羊肠线放入穿刺针内前端,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边推针芯边缓缓退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盖无菌棉球,胶布固定即可。视蛋白线吸收情况每7~10天埋线1次,共治疗6周。
在两次埋线之间,第4天或第5天针灸治疗1次。基本取穴:曲池、双天枢、中脘、水分、气海、双足三里(灸)、双血海、双三阴交、腹结、梁丘、公孙。腹部再接电针治疗,选用南京小松医疗仪器研究所生产的XS-998C光电治疗仪,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月2日(一疗程后)体重97.2kg, FAT27.5%, BMI32.1, VFA100,腰围94cm,臀围112cm。4月29日(三疗程后)体重84kg, FAT21.8%, BMI27.7, VFA80,腰围89cm,臀围105cm。B超检查示:肝胆未见异常。
2.肥胖伴闭经
患者钱某,女,45岁。于2007年9月18日就诊。肥胖伴闭经9年。体重71kg,身高160cm, BMI27.7, FAT32.9%;平素食欲旺盛,嗜甜食,便秘,寐不酣,苔腻脉滑数。伴闭经9年,曾于2007年3月19日于江苏省中医院查性激素6项示:睾酮1.20nmol/L (34.54ng/dl),雌二醇93.88pmol/L(25.65ng/dl),黄体生成素<2U/L(2mU/ml),卵泡生成素6.32 mIU/ml,黄体酮<3.2nmol/L(1ng/ml),垂体催乳素40.10nmol/L (90.18ng/ml)[正常值为0.12~1.22nmol/L(2.74~26.72ng/ml)]。经妇科溴隐亭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后放弃治疗,现为减轻体重求诊。
诊断:肥胖、闭经(痰湿阻滞,胞脉不通)。
治疗方法:埋线取中脘、天枢、腹结、带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操作方法:局部严格常规消毒,将约1cm长的可吸收羊肠线放入穿刺针内前端,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边推针芯边缓缓退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用创口贴固定即可。每周埋线1次,共治疗6周。
针灸取穴:曲池、血海、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辨证配穴:带脉、支沟、丰隆、阴陵泉、关元、内庭,毫针刺,用泻法。于埋线前先针刺后埋线,7~10天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共治疗6周。嘱患者畅情志,少食甜腻,每日快走半小时。于2007年12月3日复查性激素示:垂体催乳素降为:3.42nmol/L(75.08ng/ml)。后因工作原因改为1周治疗2次,于2008年4月5日复查,体重54kg, BMI21.1, FAT25.1%,情绪有所改善,大便色质量正常,寐佳。垂体催乳素降至2.34nmol/L(51.32ng/ml),月经按时来潮。
(艾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