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国际发展融资体系
- 陈燕鸿 黄梅波
- 2字
- 2025-02-26 12:06:05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国际发展融资,是由一些国家共同投资组建并共同管理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是多边开发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以发展基础产业为主的中长期贷款,为低收入的贫困国家提供开发项目以及文教建设方面的长期贷款,为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提供小额中长期贷款。
多边开发银行(the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MDB)作为国际发展融资活动的主要主体,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融资,帮助特定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咨询等,实现发展与减贫目标。自1945年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WB,当时特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成立后,由MDB构成的国际发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形成了以WB为首的全球性MDB和多个区域性MDB,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EBRD)、欧洲投资银行(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EIB)、亚洲开发银行(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泛美开发银行(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IDB)、非洲开发银行(the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AfDB)等,以及次区域开发银行,如安第斯开发银行(the Andean Development Bank,CAF)。长期以来,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主要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主导。
过去二三十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对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全球为数众多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对能源、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需求,它们面临建设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技术和经验明显不足的困境。以亚洲为例,据ADB估计,在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另需3000亿美元。以上两项相加已接近亚洲各国GDP总和的一半。[1]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东移”或“南移”,OECD国家总体经济增长乏力,财政负担沉重,它们所主导的传统MDB供资能力无法大幅增长以适应上述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不断增强,地位不断上升,新兴经济体逐渐进入国际发展融资体系并为其带来新的资源和革新动力。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发展融资体系:一方面,中国逐步增加其在WB、ADB及AfDB等MDB中的出资;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筹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the New Development Bank,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等区域性MDB。
中国对国际发展融资体系的积极参与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支持与响应,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由中国主导和参与的MDB与现有MDB之间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其治理结构和业务运行模式是否遵循国际发展融资体系中的一些既定规则,它们的经济效应如何,以及它们对国际发展融资体系的影响如何等都成为亟须探讨和研究的热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