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族谱单开

县衙门口的空地上,桂阳县的富商大贾,纷纷从四面八方而来,场面越来越热闹。

“韩兄,好久不见。”

“周老爷风采不减当年啊。”

“你们杨家这次……”

陈岩青带着罗云川和陈雪莹出现,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众人纷纷跟打招呼。

“陈老爷,陈小姐。”

陈雪莹落落大方地跟大家打着招呼,一点儿也不怯场,而且隐隐有一股掌控主动权的强势,绝非花瓶。

一个地主上前主动交谈:“陈老爷,我听说今日谢侍郎也会来,是真的么?”

陈岩青微微点头,捋着胡子点了点头:“是的,谢侍郎为官四十余载,如今已经告老还乡,也是前几日才回来的。”

“对于谢侍郎,我已经仰慕多年,想要造访,却始终不得门而入。”

“谁不是呢?今天看能不能有机会跟谢侍郎问个好吧。”

大家议论纷纷,话题逐渐集中到了谢侍郎的身上。

谢侍郎本名谢余,官至工部侍郎,是桂阳县出过的最大的官,据说县里面已经在张罗要把他写进县志,他们家的族谱也计划要重修了——即所谓的单开一页。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谢侍郎来了。”

议论纷纷的人群顿时停了话,不约而同地朝声音来源处望去。便见着谢余在几个人的簇拥之下,跺着四方官步,仪态端庄地往县衙而来。

虽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但是他保养得当,依旧精神矍铄。

“谢侍郎。”

“见过谢侍郎。”

虽然谢余已经卸任,但是大家依旧以侍郎相称,对谢余推崇备至。

谢余目光从眼前这些人身上扫过,微微点头,算是回应。

就在此时,桂阳县新知县邹安国率领衙门一众官差,出来迎接谢余。

邹安国是谢余的门生,受过谢余的提携,他能当上这个桂阳县知县,谢余也是出了力气的。

因此谢余一来,他就出来迎接了。

县衙里,众人相继落座,谢余坐了主位,邹安国在右下首陪坐。

经过简单的开场白之后,邹安国开口说道:“长乐之乱,致桂阳县民生凋敝、生灵涂炭,百业凋敝,如今长乐逆贼已被赶跑,为了百姓福祉,为了桂阳县长治久安,我恳请诸位伸出援手,重建桂阳县的繁荣。”

听他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搁这儿募捐呢。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声。很显然大家都不想当这个出头鸟,凭白出这个份子钱。

倒是谢余,毫不犹豫地开口说道:“我捐五万两银子。”

谢余做了表率,其他人这才松口。

“我捐四万两。”

“我捐四万三千两。”

“我捐三千两白银和一万斤粮食。”

众人纷纷慷慨解囊,但是在银两金额上,没有一个人超过谢余。

陈岩青倒是跟谢余一样,出了五万两。

毕竟是桂阳县的首富,要是捐少了,绝对会被人背地里说闲话。而且陈岩青身份特殊,有陈雪莹在,谢余这个侍郎还真不算什么的,因此也不存在什么顾忌。

站在罗云川身后的牛大壮低声感慨道:“这个谢侍郎真有钱啊,一开口就是五万两。”

罗云川倒是不觉得意外:“桂阳县依靠养蚕缫丝,经济要比大荔县好得多。其他的不论,光是县域面积,一个桂阳县就比得上六个大荔县。你没见这县衙都比大荔县的要大得多吗?”

在县衙里呆了一个上午,关于桂阳县的商讨结束,众人纷纷离开。

罗云川看着高悬在头顶的太阳,忍不住吐槽说:“这个知县看来也是个小气的人,现在都到吃午饭的点了,居然不留大家一起吃个饭。好歹大家也出了接近一百万两银子呢。”

牛大壮说:“还有十多万斤粮食呢,就不能拿一点出来煮个饭吗?”

陈岩青笑道:“不急不急,等会儿回去吃好吃的,谢余那厮在这里,反倒不能敞开了吃。”

罗云川听陈岩青言语中,颇有些看不起谢余的味道,便问道:“看来,陈老爷对这个谢侍郎颇有微词啊。难不成陈老爷跟他很熟?”

陈岩青微微一怔,感觉自己说漏嘴了,赶紧补救说:“谢侍郎作为桂阳县走出去的高官,坊间流传不少他的事情,我都是从别处听来的。”

罗云川兴致勃勃地问道:“哦?都有什么趣事?可否说来听听?”

陈岩青不敢多说,怕露馅,便含糊其辞道:“都说的是他年轻时候读书的故事,说冬天在院子里面鞋子,把水池里的水都染成了黑色。说读书的时候归于专注,下人送进去的粽子让他蘸糖水吃,他居然蘸了墨汁而不觉,依旧吃得津津有味。诸如此类,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虽然故事一股子鸡汤味道,但吹牛又不犯法,罗云川便也懒得多问。

回到陈府,照例是一顿丰盛的宴席。

接下来的几日,钱粮陆陆续续上交,桂阳县的各个路口,都设置了施粥的粥棚,百姓们纷纷上街领粥,大排长队,看起来很是热闹。

罗云川带着牛大壮,在街上溜达。

不过,走着走着,罗云川便觉得有些不对。

“这施粥棚的数量,也太少了点吧,这么大的桂阳县,施粥棚不过六处,不要说捐的那些钱了,光是那些粮食,跟这些施粥棚里面放着的粮食数量都对不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士绅的钱如数奉还,游商的钱三七分账?”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重利少义,于国不利,所以在社会地位上,历朝历代都很默契地将商人打到最底层。

可大梁国因为北方国土丢失,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穷则思变,不少农民选择当倒爷做生意,逐渐成了气候。再加上朝廷话语权丧失,很多商人哪怕是有所僭越,朝廷也无力处理。比如很多商人穿上了朝廷三令五申不得穿着的丝绸,朝廷也无力惩处。这反倒是让梁国的经济比之前朝,空前繁荣了起来。

尽管如此,在明面上,商人依旧无权无势,因此在手里有了钱之后,都会选择依附权贵,为自己寻找保护伞。

因此,邹安国说要募捐,很多商人为了攀上谢余和邹安国的关系,都表现得很慷慨。

可眼前这场景,却让罗云川感觉到,这些商人,好像被人联合作局给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