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超声医学分册(2019年)
-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编
- 3536字
- 2025-03-15 07:37:56
第三章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超声医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数据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
一、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情况分析
(一)数据上报概况
北京市共有115家设有超声医学专业的医疗机构参与数据上报,数据完整率为95.8%。其中,公立医院85家,包括三级综合医院39家(33.9%),二级综合医院29家(25.2%),三级专科医院5家(4.3%),二级专科医院12家(10.4%);民营医院30家(26.1%)。各区及各类别医院分布情况见表3-1-1,图3-1-1。
表3-1-1 2018年北京市超声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抽样医疗机构分布情况


图3-1-1 各区医疗机构分布/家
(二)结构指标分析
指标1.超声医师配置情况
1.超声医患比
超声检查对医师的依赖性大,检查质量直接与检查者的操作及诊疗水平有关,因此,人力资源的分布情况对超声检查及报告的质量尤为重要。根据超声科医患比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平均每万人次患者拥有1.21名超声医师,直观的了解到丰台区、海淀区、平谷区、东城区、大兴区、西城区、延庆区的超声医患比均可达到均值以上,其余区的该指标在均值以下。2017年北京市平均每万人次患者拥有1.34名超声医师,与2017年相比较,2018年北京市平均每万人次患者拥有的超声医师减少9.7%,反映出2018年的超声医疗需求增加,超声医师的数量在北京市处于短缺状态(图3-1-2、图3-1-3)。

图3-1-2 2017—2018年北京市超声医患比变化情况

图3-1-3 2018年北京市超声医患比
2.各类医疗机构超声科医师学历分布情况
北京市的各类医院中,三级医院超声科医师的构成以获硕士以上学位医师为主,二级及民营医院超声科医师的构成以获学士学位医师为主,北京市三级医院超声科获硕士以上学位医师明显多于二级及民营医院,反映出在北京市各类型各医院的超声医师学历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图3-1-4)。

图3-1-4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超声医学科医师学历构成比
3.各类型医疗机构超声科医师职称分布情况
北京市的各类医院中,三级及民营医院的超声科医师职称分布较为均衡,二级医院超声科医师职称以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为主,二级医院拥有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的数量偏少,明显少于三级医院及民营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数量(图3-1-5)。

图3-1-5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超声医学科医师职称构成比
4.各类医疗机构超声科医师年龄分布情况
北京市二级及三级医院≤35岁医师明显多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的超声医师年龄相对较年轻,提示公立医院需承担更多的医师培养及教育任务(图3-1-6)。

图3-1-6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超声医学科医师年龄构成比
指标2.超声诊室配置情况
该指标反映了医疗机构超声科的工作承载容量,北京市平均每万人次患者拥有诊室数为0.75个。其中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延庆区、昌平区、通州区每万人次拥有诊室数位于平均值以上,其余区的该指标位于平均值以下(图3-1-7)。

图3-1-7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超声诊室数/就诊人次数
指标3.工作量
超声医师人均工作量反映该医疗机构超声科的工作负荷水平。
1.门诊工作量
北京市医疗机构日均门诊超声工作量为287.60人次,其中怀柔区、密云区、东城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朝阳区、通州区、西城区、平谷区高于均值,表明以上各区的门诊患者就诊量较大(图3-1-8、图3-1-9)。

图3-1-8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日均门诊超声工作量

图3-1-9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日均门诊超声工作量
2.日均超声工作量构成
北京市除门头沟区日均超声工作量构成是以住院患者为主,其他区的医院以门诊超声工作量占比最高,约为60%;其次是住院超声,体检和急诊占比低。各类型的医院均为门诊超声工作量占比最高,二级专科医院的住院患者超声明显少于其他类型的医院(图3-1-10、图3-1-11)。
3.人均日工作量
北京市超声医师人均每日工作量为36.45人次。其中门头沟区、怀柔区、密云区、顺义区、石景山区、房山区、朝阳区、通州区、西城区的人均日超声工作量位于均值以上,其余各区的该指标位于均值以下(图3-1-12)。三级、二级医院的人均日超声工作量接近民营医院的2倍,提示公立医院的超声医师工作负荷明显高于民营医院(图3-1-13)。

图3-1-10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日均超声工作量构成

图3-1-11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日均超声工作量构成

图3-1-12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日均超声工作量

图3-1-13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日均超声工作量
指标4.超声科医师数与超声诊断仪器数比
北京市超声科医师数与超声诊断仪器数比为1.22,其中平谷区的超声科医师数与超声诊断仪器数比显著高于均值(图3-1-14)。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的超声科医师数与超声诊断仪器数比无显著差异(1.17~1.28),提示在不同医疗机构里面,超声医师数与仪器数量配备相对平衡(图3-1-15)。

图3-1-14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超声医师数/超声诊断仪器数

图3-1-15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单位超声科医师数/超声诊断仪器数
(三)过程指标分析
指标5.住院超声检查预约时间
北京市医疗机构平均住院超声检查预约时间为1.73d,体现了住院超声基本可做到即时性。其中通州区、怀柔区、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朝阳区的住院超声检查预约时间位于均值以下,预约时间相对较短,其余区的该指标位于均值以上(图3-1-16)。三级医院的住院超声检查预约时间长于二级及民营医院,可能是由于三级医院的住院患者超声检查量大、住院超声的工作负荷高(图3-1-17)。

图3-1-16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住院超声检查平均预约时间
指标6.危急值上报数
超声危急值上报数反映了超声对临床危重疾病的检出和及时上报的情况。医疗机构超声危急值报告数平均为70.17例。其中丰台区、顺义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朝阳区、房山区的超声危急值上报数位于平均值以上(图3-1-18)。与民营医院相比较,公立医院有更多的危急值上报数,体现了公立医院承担了更多的危重疾病患者(图3-1-19)。

图3-1-17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住院超声检查平均预约时间

图3-1-18 2018年北京市各区医疗机构超声危急值报告数

图3-1-19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超声危急值报告数平均值
(四)结果指标分析
指标7.超声报告阳性率
北京市医疗机构超声阳性率均值为69%,即69%的超声报告有阳性结果,该指标体现了超声检查的价值。2017年北京超声阳性率均值为63.5%,与2017年相比较,2018年北京超声阳性率略有上升(69%)。其中,北京门诊超声报告阳性率均值为64%,北京急诊超声报告阳性率均值为70%,北京住院超声报告阳性率均值为74%。直观地了解到石景山区、丰台区、昌平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房山区的超声诊断阳性率可达到均值以上,其余区的该指标在均值以下。在各类型医疗机构中,除二级专科医院外,总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二级专科医院阳性率最低,可能是由于二级专科医院承担了较多正常产检或妇科筛查的缘故。三级综合医院的总体及门诊超声阳性率均最高,民营医院的急诊、住院超声阳性率最高。
总体超声报告阳性率见图3-1-20~图3-1-22。

图3-1-20 2017—2018年北京市超声报告阳性率变化情况

图3-1-21 2018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超声阳性率

图3-1-22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超声阳性率
指标8.超声诊断符合率
与2017年相比较,2018年北京超声诊断符合率从87%提高至89%。分布范围为73%~98%,该指标基本上能反映一定时期内超声科室诊断水平,提示北京市超声诊断比较可靠。大兴区、密云区、丰台区、怀柔区、通州区、昌平区、西城区、海淀区、东城区、石景山区的超声诊断符合率可达到均值以上。在各类型医疗机构中,超声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图3-1-23~图3-1-25)。

图3-1-23 2017—2018年北京市超声诊断符合率变化情况

图3-1-24 2018年北京市各区医疗机构超声诊断符合率

图3-1-25 2018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医疗机构超声诊断符合率
二、问题分析及工作重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超声医学科人才队伍短缺
超声从业人员短缺是影响超声质量的最大瓶颈,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超声医师数量严重不足,一次完整的高质量超声检查包括病史询问、部位扫查、报告书写,耗时较长,一些复杂的检查如产科排畸筛查更是需要30min以上的时间。人员不足所带来的过高的工作负荷、过大的工作量易导致诊断差错。针对这样的现状,北京市超声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拟通过制定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流程,保证超声检查的质量。
2.不同等级医院的差异程度大
不同等级的医院超声科在人员配置、工作量、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民营、二级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质量指标显著落后于三级医院。如何优化配置超声服务资源,使优质的超声专家资源向基层下沉,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3.超声质控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超声质控是作出准确超声诊断的基础,缺乏质控必然影响超声报告的质量。目前,超声检查的阳性率及准确率等有待提高。北京市超声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拟通过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质控工作的重视、规范化的培训,提高超声医师的诊断水平。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1.制定统一超声质控规范,完善质控体系
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规范质控工作,将已经颁布的超声质量控制指标落实到质控体系中,并进一步优化和细化质控指标。编纂北京市超声质量规范化检查手册,加强超声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超声质量
加强三级医院对二级及民营医院的超声学科业务指导,建立良好的转会诊及远程会诊机制,切实提高二级及民营医院的超声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