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术

【基源探讨】

在现行版药典中,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南。冬季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还有一种同属品种叫“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山西。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撞去须根,晒干。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名为“术”。至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做桠,赤术叶细无桠”。在宋代的《本草衍义》中正式出现了“苍术”之名,从此以后各代本草著作均将“白术”和“苍术”分开入药。清代张璐所著《本经逢原》记载:“仲祖《伤寒论》方中皆用白术,《金匮要略》方中又用赤术。”查目前通用的《金匮要略方论》各版本及《金匮玉函经》,均未发现“赤术”的相关记载,恐为脱简所致,也可能是误记,要想解开此谜只能等考古中新的文献资料出现了。

白术

很多读者在阅读清代医籍时经常会读到“於术”一物,它究竟是什么?其实它也是白术的一种,为野生品,形体比较瘦长,云头较小,顶端留茎,整体形态像仙鹤,所以又叫“鹤形术”,只产于天目山脉一带。此名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杭州府志》:“白术以产于(於)潜者佳。”在本草著作中,於术首见于《本草纲目拾遗》,书中认为本品健脾益气、开胃进食之功倍胜于其他产地的白术。由于过度采挖和环境气候的变化,於术在民国初期就已经绝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药工作者多次上天目山山脉找寻本品,也努力尝试从新昌移植白术在临安县(现为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山区进行种植,但均未成功(种植出的成品形态和传统记录的野生品差异很大)。

【条文辑要】

最简方为枳术汤泽泻汤:

枳术汤(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泽泻汤(第十二):“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白术的最大应用剂量达到5两,涉及的方剂为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方中加减:

理中丸(386)

加法: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下多者,还用术”。

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

“吐多者,去术”。

“腹满者,去术”。

【病机辨析】

白术,甘苦,温,为补中除湿之气分药。仲景对白术的理解与运用,与《神农本草经》之思想非常接近。

在《神农本草经》中,“术”条目下记载其“味苦,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从这些文字来看,当时医家已经注意到术在“痹证”治疗中的特殊功效。结合同时期的《素问·痹论》,在当时的医学认知里,“痹证”的成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因此,此时的医家治痹多从风、寒、湿论治,张仲景亦从此说。他收录的治“身烦疼”之麻黄加术汤,“身重”之防己黄芪汤,“身体疼烦”之桂枝附子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身体疼,手足寒”之附子汤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使用白术治疗的痹,都有类似“身重、疼、肿”的症状,说明这些酸胀发生的部位为肌肉,符合“着痹”特征。肌肉者,脾之外应也,肌肉之病即为脾表之病,由此看出白术不仅仅能治脾之本脏病,也能治脾表之病。与《神农本草经》不同的是,仲景使用白术治疗的是“湿浊停聚”之“着痹”,若兼有风,他就合用一些发散药如麻黄;若是寒凝之“痛痹”,仲景则会用乌头,如乌头汤、大乌头煎,在这些状态下仲景都不再用白术了。

有学者总结了仲景使用白术的症状,主要包括“渴而下利,冒眩,四肢疼痛沉重,短气,心下逆满,小便不利,水肿”等要点,极为繁琐。有学者还提出出现“吐”,为白术使用的禁忌指征(见理中汤方后减法),但是五苓散、茯苓泽泻汤中都有白术,还都是治疗“吐”的。也有学者认为大便溏薄是其使用指征,但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却以大便硬而加白术。所以说,这些“从症测药”的说法非常局限,也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渴”与“吐”,从西医学的眼光来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中医理论中两者完全可以是由“水停”这同一病机引起;“渴,利,眩,酸痛,沉重,短气,心下逆满,癃闭,水肿,吐”等等这么多症状,都可以由“水液停聚”这一个病机来进行解释(当然反过来讲就不一定成立)。我们将收集到的患者资料进行仔细的辨析,只要此时有脾虚水停的病机,不管患者的主诉如何怪异多变,我们都可以使用白术,或与他药配伍使用。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是讲述人体内水液代谢的经典原文,脾在人体中起到转化、运输的作用,如果脾气的升清能力不足,水津不能上归于肺,就会停聚于体内,表现或为湿,或为痰,或为饮,或为水,一源数歧而已。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湿证都可以用白术,亦当分清寒热。白术性温,长于补中除湿,若湿已从热化就不用;若为下焦寒气动水,白术亦不用,当用桂枝(肉桂片);白术为气分药,若病已在血分,亦不可随意滥用。

【应用探究】

白术以形体完整、根茎粗大、体实无空心、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香气浓郁者为佳,不得出现碎裂、焦枯、油个、炕泡,传统产地加工方式都是炕斗烘干法,一般需要反复炕3遍才成品,加工技巧多为师徒口传心授。随着目前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白术的加工方法发生了明显改变,以前很少使用的晒干货(称“生晒术”)占据市场份额逐渐增多,此种切片断面呈角质样,实心或偶见裂隙,色白,与传统炕术片之“菊花纹”、色黄白特征有明显不同,希望读者留意。

随着国家对药材市场的不断整顿,目前白术的伪品如白芍根片,已经大大减少,而将白术腿(即地上茎)掺入白术片中销售的现象却非常常见,此即掺入非药用部位,发现即可按劣药退货处理。

在《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中都没有记载白术的炮制方法,直至唐代《千金翼方》中才有白术“熬”的记录。此后,白术的炮制方法开始蓬勃发展,查有文献记载的约有50余种,应用的辅料非常多,约有20余种,目前市场上以清炒、麸(蜜麸)炒这两种最为常用,伏龙肝土炒由于辅料缺失已经有名无实,其他如米泔水炒白术、煨白术等已经几乎失传。古代这些炮制方法对白术的功效有何影响,有无实用价值,应当在认真展开研究之后再予以否定或肯定。

(张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