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呼吸康复绪论

一、呼吸康复概念

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CVD)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多是由不良的健康行为引起的,如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和吸烟。呼吸慢性疾病已构成严重的疾病负担,目前的医学研究更多的是通过研发新药来控制这些慢性疾病的进展,而有效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能够改变潜在的不良健康行为的呼吸康复策略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呼吸康复是指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在进行细致的患者评估后,所采取的个体化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运动训练、教育和行为改变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期改善其生理与心理状况,并促进长期健康增进行为。呼吸康复通过改变患者的运动、营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改善功能状况,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减少未来医疗保健的使用,降低死亡率的目标。

在过去的30~40年,呼吸康复的定义几经变迁,经历了从医学实践的艺术到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描述,从人们对呼吸康复进行定义之初就突出强调了个体化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重要意义。1974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首次对呼吸康复进行了定义,1981年美国胸科学会(ATS)也发布了呼吸康复的定义。1981年的定义为:呼吸康复是一门医学实践的艺术,其中包含个体化、多学科的方案,这些方案通过准确的诊断、治疗、精神支持及教育来稳定或逆转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生理和心理问题,使患者因肺部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及对生活的影响得到最大可能的恢复。这一版定义中呼吸康复的目标是:①控制和缓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和并发症;②教育和指导患者能够完成日常活动的最佳技能。1999年ATS更新的定义中将呼吸康复的目标发展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缓解其症状,减少残疾,提高参加体力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006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ATS/ERS)联合修订的定义中首次提出呼吸康复是一项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模式,针对有症状及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所进行的综合干预措施,并且将其整合到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中,制订康复方案时考虑通过稳定或逆转疾病的全身表现来缓解症状,使患者的功能达到最优化,增加参与度,减少医疗费用。

目前使用最多的呼吸康复定义是2013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ATS/ERS)提出的版本,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呼吸康复的整体性

虽然呼吸康复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干预措施,但不是各个部分单纯的叠加,而是将每一个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这些治疗措施需要整合成一组治疗方案,由该领域有经验的专业医师实施。

(二)呼吸康复的综合性

呼吸康复是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需要一个专业的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专科护理师、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行为分析医师、运动生理师、营养师及社工等。针对每一例患者不同的治疗目标,不同的功能损害程度及残疾程度制订相应的康复处方。任何一个特定的呼吸康复方案组成取决于可以获得的资源。

(三)全面评估

首先必须对每一个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复杂且独特的疾病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

(四)个体化

呼吸康复需要针对每一例患者所患的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症、治疗情况、由疾病导致的心理与社会后果等特点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并且需要将所有的措施进行整合成全面而连续的并能贯穿于患者疾病过程中干预措施。

(五)必需要素

虽然呼吸康复是一个包含多项治疗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但运动训练、教育、行为改变是其必需要素。尽管运动训练是呼吸康复的基石,但仅仅依靠运动训练不足以提供最好且持久的益处,必须将运动训练和教育相结合,教育患者加强自我管理的技巧并且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六)同时关注了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

针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吸康复不仅考虑了患者躯体状况,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情绪状况。与药物治疗相比,如支气管扩张剂,呼吸康复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花费。但这些获益并没有同时带来传统的生理学指标的改善,如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造成这一矛盾的现象的原因是呼吸康复是针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全身可治疗的状况进行干预,如外周肌肉功能障碍,不健康的行为,焦虑和抑郁等。为了能够全面描述呼吸康复的效果,必须要有一个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的结果评估。

(七)促进长期坚持健康的行为

对于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想通过一次6~12周的干预如运动训练就能获得显著的长期效果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还需要教育患者形成真正的健康行为,以维持呼吸康复的长期效果。通过干预使患者形成健康行为是呼吸康复的实施过程中关键的一点。

总之,呼吸康复是针对患者呼吸系统疾病的所有病程,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提供连续的干预措施,体现了整合医疗的概念,能在正确的时间给患者以精准的治疗。呼吸康复涉及的治疗措施包括戒烟治疗、促进患者居家或在社区中进行规律的运动或体力活动,促进患者形成协同合作的自我管理的策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及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在需要时向患者提供舒缓医疗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呼吸康复的实施需要配合和交流,需要健康照护提供者、患者、家庭的协同合作一起完成。

二、呼吸康复发展简史

(一)国际呼吸康复发展简史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呼吸康复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方案中的一项标准的治疗措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和ATS与ERS联合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中均将呼吸康复列入慢阻肺治疗方案中。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早期,呼吸康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呼吸康复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科学研究结果证实了其有效性。呼吸康复发展源于慢阻肺临床实践,针对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人们研究最多,发展最完善。慢阻肺康复的发展史就是呼吸康复发展史的缩影,以下就人们对慢阻肺康复认识中的重要事件和研究做一简单回顾。

1.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这一时期临床医生认识到通过综合的照护措施能使慢阻肺患者获益。这些综合照护措施包括呼吸技术训练,行走及其他形式的锻炼,氧疗,气道廓清技术等,这些措施构成了目前呼吸康复方案的雏形。

1974年Thomas Petty报道了在他们医疗中心的患者,较没有接受综合性照护措施干预的患者,干预组患者具有更少的症状,并且消耗更少的医疗资源。其他的研究者也报道了接受综合性医疗照护措施对减缓疾病进展,改善活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均有效果。一些对照分析结果还显示呼吸康复能够使患者在生存方面获益。这一时期的研究均来自于个人观察,临床对照研究也多来源于没有随机或没有对照病例的前后自身对照研究。因此支持这一时期研究结论的数据基础是有限的。

1987年,Gordon Guyatt及其同事发表了他们研究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调查问卷(the Chronic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CRQ)。这一问卷对于呼吸康复的发展非常重要,后续应用该调查问卷作为评估呼吸康复结果的一系列临床试验显示出明显的改善。定时步行试验的发展和普及也被证实对呼吸康复评估非常有用。至此呼吸康复具有了两种独立的能够评估其结果的工具。

1991年Casaburi首次发表了针对慢阻肺患者分别采用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训练对比其生理学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实验是研究19 例慢阻肺患者在不同强度运动训练下患者生理学疗效的随机试验。该试验虽然样本量小,但是试验设计科学,结果显示运动训练的确能改善生理指标,并且进一步分析显示了这些结果的改善是剂量依赖性的。

1994年Reardon等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呼吸康复治疗的患者劳力性呼吸困难(通过踏车试验测定)能够得以改善。这是第一个临床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呼吸康复能够减轻呼吸困难。后续的临床研究揭示了与呼吸困难改善相关的一些生理学指标的变化。同年Goldstein等通过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呼吸康复能够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进一步证实了呼吸康复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1995年,Ries等发表了截至当时最大规模的关于呼吸康复疗效的临床试验结果: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119例慢阻肺患者,研究对比了接受8周综合性呼吸康复治疗组与仅接受8周患者教育的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运动耐力、症状控制及行走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试验结束随访后发现这些阳性结果在1年以后均减弱。

1996年,Maltais等研究发现慢阻肺是一种累及肌肉系统的疾病,与正常受试者对比,慢阻肺患者骨骼肌的氧化能力更低,并且患者的骨骼肌氧化能力能够经过运动训练改善。这一结果提示慢阻肺是可治疗的疾病,通过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治疗。2000年,Griffiths等报道了一项纳入200例慢阻肺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首次证实了与标准药物治疗组相比呼吸康复能够节省医疗资源,包括减少住院天数及患者拜访家庭医生的次数。该研究为呼吸康复可能降低医疗花费提供了证据。后续的一些非随机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

2.21世纪:呼吸康复时代的到来

2001年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明确将呼吸康复列入慢阻肺的治疗方案中。在2003年的GOLD指南更新版中,将呼吸康复列入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方案中,这使呼吸康复成为慢阻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人们逐渐认识到呼吸康复不仅是运动训练。2003年Bourbeau等研究发现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进行门诊自我管理教育方案,能够降低约40%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住院治疗及59%的非计划就诊次数。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了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在呼吸康复方案中发挥作用,在此之前,教育的作用长期被忽视。自此以后在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中自我管理得到快速发展。

2008年7月美国立法机关支持通过了关于呼吸康复的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服务中心开始向呼吸康复患者提供医保支付。

目前有研究证实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中实施呼吸康复能够降低患者再住院率甚至可能降低病死率。也有研究证实对于病情不严重的慢阻肺患者进行呼吸康复治疗同样能够获益。越来越多的新的证据提示对于非慢阻肺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呼吸康复有效且能够同等获益,至此呼吸康复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呼吸康复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作为全球四大慢病之一,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新的全国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2—2015年中国2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为8.6%,其中40岁及以上患病率达到13.7%,根据2015年人口普查估算全国有9 990万名慢阻肺患者,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已构成了重大的疾病负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死因。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慢性呼吸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治策略》白皮书显示中国20岁及以上哮喘患病率4.2%,根据2015年国家人口数据估算,全国有4 570万哮喘患者。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哮喘以导致伤残损失健康寿命年为主。

国际上呼吸康复发展起源于对慢阻肺的研究,针对慢阻肺的康复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也是最充分的,欧美各国也都发布了慢阻肺呼吸康复的指南。我国呼吸康复工作刚起步,已经受到各级医院和医生的重视。2017年8月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了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并于2018年6月进一步成立了呼吸慢病康复、呼吸治疗、呼吸危重症康复等学组及青年委员会,极大地推动了呼吸康复在我国的发展。在呼吸康复专委会及各学组的带领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呼吸康复培训班,培养了许多呼吸康复的专业人员,为呼吸康复在临床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呼吸危重症领域实施呼吸康复,国际上也已经研究了多年,而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

我国呼吸康复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众康复意识不足,医师康复知识缺乏,呼吸康复专业人才匮乏,适宜的呼吸康复技术缺少,多中心呼吸康复临床研究尚未开展,缺乏国人的循证医学证据等,其中人才缺乏是最核心的问题。许多呼吸康复的医师由康复科医师或者心脏康复医师兼顾,专业的呼吸学科医师专门从事呼吸康复的人数极少,各地呼吸康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亟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从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指南,在人才培养方面出台了呼吸康复的单修标准,有望实现呼吸康复人才培养的规范化。

面对拥有如此庞大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患病人群及呼吸危重症人群,我国呼吸康复领域在未来必须增加公众知晓率、加强人才培养、规范专业培训、开展临床研究,并争取国家卫生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呼吸康复必将大有作为。

三、呼吸康复的体系

(一)呼吸康复的体系架构

从全球呼吸康复医学发展来看,1997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美国心血管肺康复协会(AACVPR)共同发表了第一版呼吸康复的循证医学指南,2007年进行了第一次指南更新;2013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发表官方声明,明确了最新版呼吸康复的定义;2013年英国胸科协会(BTS)发表呼吸康复指南;2017年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发布呼吸康复指南。而在我国,呼吸康复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体系,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呼吸康复的基本架构主要涵盖了教育,药物管理,氧气疗法,识别和管理急性加重,呼吸困难的管理,运动训练、增加体力活动,营养支持,改变身体成分,促进心理健康等10大方面。

针对我国呼吸康复医疗资源碎片化、不均衡的状况,整合资源、构建体系,在国家呼吸专科医联体下建设呼吸康复协作组。致力于在呼吸康复医、教、研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及合理分配,按照全国分级诊疗的要求,建立从急、危重症期—稳定期—社区—居家的以呼吸康复为核心的呼吸慢病全程管理模式,满足患者需求,实现双向转诊制度,降低医疗资源利用的目的。

1.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和医学界对呼吸康复的认知度,提高患者和公众的参与度。

2.建立呼吸康复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突破我国目前呼吸康复人才匮乏的瓶颈,提升呼吸医师、康复医师、ICU医师、PT、RT等专业人员的能力;加强PCCM呼吸康复单修人才的培养,完善护工的培训、准入与考核制度。

3.构建完善的呼吸病防治体系 从控烟—临床—呼吸康复,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

4.依托呼吸专科医联体建立呼吸康复协作组。

5.推进呼吸康复的转化医学发展,加强呼吸康复支撑平台建设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到药学、到器械研发、到卫生政策、到社会宣传、到社会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6.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以社区和居家为基础的呼吸康复管理。

(二)呼吸康复团队的人员构成及职责

1.呼吸康复团队的人员构成

不同国家呼吸康复团队成员组成差异很大,取决于团队设置和可用的资源。传统呼吸康复团队人员构成通常包括一名或多名物理治疗师(或运动生理学家)、护士、呼吸治疗师、呼吸专科医生/医疗主任,也可包括健康心理学家、营养师、职业治疗师、药剂师、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美国大多数康复团队除了医疗主任还有项目协调员。各国家呼吸康复团队人员数不同,欧洲平均6人,北美平均4人。各国家康复团队成员、患者比例的要求不同,物理治疗师在澳大利亚、南美和欧洲占大多数,而呼吸治疗师通常在美国占主导。呼吸康复中工作人员与患者的最佳比例尚不可知:AACVPR推荐运动训练比例为1∶4,教育课程为1∶8,复杂患者为1∶1;BTS推荐运动训练比例为1∶8,教育课程为1∶16。

2.呼吸康复团队的职责

呼吸康复项目成员必须掌握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肺癌和神经肌肉疾病等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并发症、有效治疗的相关知识。

呼吸专科医生的角色是回顾每个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可能从呼吸康复中获益并且是安全的。呼吸专科医生与其他呼吸康复项目成员一起观察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包括补充氧气治疗),协助管理呼吸康复项目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医疗问题。在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当呼吸康复项目在进行时,呼吸康复项目医师必须在现场。物理治疗师和/或运动生理学家通常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制定患者的运动方案,执行和监督运动培训。在一些项目中,这一角色由呼吸专科护士和/或呼吸治疗师执行。呼吸科护士和/或呼吸治疗师提供与疾病相关的教育和协助制订治疗疾病急性加重的计划。是否需要其他类型的成员取决于当地呼吸康复项目资源的可获得性。健康心理学家与项目参与者一起制订策略处理患者的疾病,控制焦虑和抑郁,并根据需要转诊至心理医师或精神病医师。药剂师帮助参与者了解药物治疗的益处,正确的使用技术和潜在的不良反应。呼吸治疗师在患者学习适当的吸入药物技术中发挥作用,并协助患者管理氧气治疗和/或无创通气,使用适当的呼吸技巧和管理症状。营养师帮助患者学习如何健康饮食和最佳地管理他们的营养需求。为体重不足或恶病质个人提供膳食计划满足他们的热量需求,肥胖者可能会得到一个个性化的减肥计划。作业治疗师帮助患者管理日常生活活动和/或制订策略帮助他们管理娱乐和/或与工作相关的任务。

(三)呼吸康复提供者的教育培训

1.教育培训现状

呼吸康复提供者的呼吸康复意识应在培训时开始培养。虽然一些国家如英国有详细的呼吸康复培训推荐,但培训要求通常是模糊或有限的。美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也是这种情况。此外,为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护理的初级保健以及其他健康保健专业人员,往往在培训课程中很少接触呼吸康复。我国医学院校没有呼吸康复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国外一些培训中涉及呼吸康复,如ERS欧洲呼吸医学专家的协调教育(HERMES)项目,ATS和ERS呼吸康复的研究生课程(定期在国际年会举行),ACCP年度会议及专业委员会评审材料,澳大利亚胸肺基金会呼吸康复在线培训,国家本地课程(如英国、荷兰),拉丁美洲呼吸协会推荐的呼吸康复课程。但这不是强制性的,通常也不标准,是由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决定的。显然有必要在现有的医疗保健培训项目中加强标准化的呼吸康复培训。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开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进修(简称PCCM专修)及单项规范化进修(简称PCCM单修)。单修设定为三个月到半年,在基地和考核方面具备完善而严格的管理办法,旨在提高亚专科领域业务水平。经过严格审核和流程,2019年1月PCCM专修/单修基地遴选结果公布。全国共评选出专修基地73家医院,单修基地103家医院,其中呼吸康复32家医院。PCCM呼吸康复单修基地自评表见表1-0-0-1,这是具备进行康复培训的基本要求。

表1-0-0-1 PCCM呼吸康复单修基地自评表

续表

2.培训内容

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医生和相关医疗保健专业培训员应参加正式的呼吸康复培训,包括其科学原理、流程和效益。应举办涵盖相关主题的培训(表1-0-0-2),并提供实践经验。

表1-0-0-2 医疗保健人员的教育培训主题

四、呼吸康复的指征

(一)呼吸康复的指征

呼吸康复适用于任何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其他疾病个体。有充分证据表明,不管基线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水平如何,这种干预都是有益的。

推荐进行呼吸康复的常见原因包括持续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疲劳)和/或功能状态限制。表1-0-0-3所示的疾病被认为适合于这种干预。

由美国医师协会(ACP)、ACCP、ATS和ERS制定的慢阻肺临床实践指南推荐临床医生应该给FEV1低于50%预计值有症状的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呼吸康复处方,有症状或活动受限的FEV1大于50%的个体也可以考虑呼吸康复。虽然在标准肺功能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有助于确诊和描述患者的生理异常,但肺功能变量(如FEV1)不是呼吸康复选择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呼吸康复的反应不由气流受限的程度来预测。健康状况、运动耐量、体力活动、肌肉力量、职业表现、日常活动能力的下降,医疗资源消耗的增加,是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评估并决定是否进行呼吸康复的指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推荐呼吸康复的指征见表1-0-0-4。

呼吸康复的禁忌证很少,但包括任何可能使患者在呼吸康复期间风险增加的情况或干扰呼吸康复过程的情况。大多数人可能会从教育中受益,但对一些人来说,锻炼计划可能会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如严重的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可能使患者处于危险之中(如不受控的心脏疾病)。事实上,许多看似禁忌证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患者会逐渐适应呼吸康复过程。

表1-0-0-3 适合推荐呼吸康复的疾病

续表

表1-0-0-4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推荐呼吸康复的指征

(二)呼吸康复治疗中特殊人群的考虑

1.合并肥胖

肥胖的慢阻肺患者运动表现较差,功能障碍程度较高,疲劳程度较高,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受体重增加的影响。然而,肥胖似乎并没有对呼吸康复的结果产生负面影响。慢阻肺患者的全面呼吸康复计划改善了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而不依赖于肌肉消耗或肥胖。同样,肌肉消耗或肥胖对呼吸康复后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能达标[超过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MCID)]的患者比例没有影响。无论体重指数如何,慢阻肺患者在呼吸康复后的运动能力和自我报告疾病影响有类似的改善。

2.合并心脏疾病

慢阻肺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下降。由于呼吸困难和腿部不适,患者往往避免活动,最终导致活动量下降。这种恶性循环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并导致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的的运动训练可减少运动诱发的症状,从而增加运动耐受性。在慢阻肺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参与心肺康复计划可诱导外周肌肉适应,减轻运动过程中肌肉运动不适和呼吸困难的程度。4个月的综合远程康复家庭项目(Telereab-HBP)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心肺康复项目。随着心脏康复和呼吸康复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康复成为改善心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循环和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作用的密切联系,单独进行心脏康复或呼吸康复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因此应积极倡导心肺康复一体化的理念。当代心肺康复是通过全面、规范的评定,采取综合医疗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等手段,提高患者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回归家庭社会生活。心肺康复项目包括运动训练课程(包括有氧及阻力训练)、医学治疗评估与优化、呼吸物理治疗和呼吸技术、心理支持和行为管理、饮食及营养辅导。

3.老年人

全面的呼吸康复项目对80岁以上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同样是有益的。接受呼吸康复的年龄大的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爬楼梯能力和整体功能的改善与更年轻的患者相似。呼吸康复对慢阻肺患者的益处与年龄无关,年龄不应该成为将慢阻肺患者纳入呼吸康复项目的障碍。

4.儿童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儿童呼吸康复更是一个新兴领域,以呼吸科医生为主导的儿童呼吸康复,可以使呼吸系统疾病、危重症及机械通气、神经肌肉疾病等相关患儿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维持或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改善身心状态,并长期坚持健康增进行为。呼吸康复可改善儿童哮喘患者6MWT和FEV1,提高呼吸困难(SOB)问卷和生活质量(QOL)量表得分,提示呼吸康复在哮喘儿童的慢性管理中发挥作用。系统综述显示,运动训练可降低哮喘儿童急性加重风险、运动诱发支气管痉挛的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日常呼吸部康复可改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因此呼吸康复治疗应作为儿童哮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儿童的呼吸康复有一些问题尚不清楚,比如训练的强度不同,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评估较少,疾病严重程度不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来描述,体力活动评估没有“金标准”,没有评估炎症标记物等。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李燕明 王 和)

参考文献

[1] Spruit MA,Singh SJ,Garvey C,et al.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statement:key concepts and advances i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8(8):e13-64.

[2] Nici L,Zuwallack R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definition,concept,and history.Clin Chest Med,2014,35(2):279-282.

[3] Nici L,Lareau S,Zuwallack R.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Fam Physician,2010,82(6):655-660.

[4] Nici L,Zuwallack R.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workshop report:the Integrated Care of The COPD Patient.Proc Am Thorac Soc,2012,9(1):9-18.

[5] Thierry T,Heleen D,Miek H,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Clin Chest Med,2014,35(1):241-249.

[6] Hodgkin JE,Balchum OJ,Kass I,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s.Current concepts in diagnosis and comprehensive care.JAMA,1975,232(12):1243-1260.

[7] Bebout DE,Hodgkin JE,Zorn EG,et al.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outcomes of a university-hospital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Respir Care,1983,28(11):1468-1473.

[8] Sahn SA,Nett LM,Petty TL.Ten year follow-up of a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severe COPD.Chest,1980,77(2 Suppl):311-314.

[9] Guyatt GH,Berman LB,Townsend M,et al.A measure of quality of life for clinical trials in chronic lung disease.Thorax,1987,42(10):773-778.

[10] McGavin CR,Gupta SP,McHardy GJ.Twelve-minute walking test for assessing disability in chronic bronchitis.Br MedJ,1976,1(6013):822-823.

[11] Casaburi R,Patessio A,Ioli F,et al.Reductions in lactic acidosis and ventilation as a resul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 with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Am Rev Respir Dis,1991,143(1):9-18.

[12] Reardon J,Awad E,Normandin E,et al.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outpatient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dyspnea.Chest,1994,105(4):1046-1052.

[13] O'Donnell DE,McGuire M,Samis L,et al.General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Ventilatory and Peripheral 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5 Pt 1):1489-1497.

[14] Goldstein RS,Gort EH,Stubbing D,et a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Lancet,1994,344(8934):1394-1397.

[15] Ries AL,Kaplan RM,Limberg TM,et al.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physiologic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n Intern Med,1995,122(11):823-832.

[16] Maltais F,Simard AA,Simard C,et al.Oxidative capacity of the skeletal muscle and lactic acid kinetics during exercise in normal subjects and in patients with COPD.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3(1):288-293.

[17] Maltais F,LeBlanc P,Simard C,et al.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 to enduranc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2 Pt 1):442-447.

[18] Griffiths TL,Burr ML,Campbell IA,et al.Results at 1 year of outpatient multidisciplinar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2000,355(9201):362-369.

[19] Group CPRC.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dyspnea,quality of life,and healthcare costs in California.J Cardiopulm Rehabil Prev,2004,24(1):52-62.

[20] Raskin J,Spiegler P,McCusker C,et al.The effect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healthcare utiliz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e Northeast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onsortium.J Cardiopulm Rehabil,2006,26(4):231-236.

[21] Bourbeau J,Julien M,Maltais F,et al.Reduction of Hospital Uti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Disease-Specific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Arch Intern Med,2003,163(5):585-591.

[22] Puhan MA,Gimeno-Santos E,Scharplatz M,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0:CD005305.

[23] van Wetering CR,Hoogendoorn M,Mol SJ,et al.Short-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a communitybased COPD management programme in less advanced COPD: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Thorax,2010,65(1):7-13.

[24] Maltais F,Bourbeau J,Shapiro S,et al.Effects of home-base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andomized trial.Ann Intern Med,2008,149(12):869-878.

[25] ZuWallack R.A histor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back to the future.Pneumonol Alergol Pol,2009,77(3):298-301.

[26] Brooks D,Sottana R,Bell B,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in Canada in 2005.Can Respir J,2007,14(2):87-92.

[27] Garvey C,Fullwood MD,Rigler J.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US survey and review of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practices.J Cardiopulm Rehabil Prev,2013,33(5):314-322.

[28] Spruit MA,Pitta F,Garvey C,et al.Differences in content and organisational asp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Eur Respir J,2014,43(5):1326-1337.

[2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Guidelines for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s.4th ed.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1.

[30]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Subcommittee on Pulmonary R.Pulmonary rehabilitation.Thorax,2001,56(11):827-834.

[31] Clini E,Holland AE,Pitta F,et al.Textbook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32] Rochester CL,Vogiatzis I,Holland AE,et al.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policy statement:enhancing implementation,use,and deliver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5,192(11):1373-1386.

[33] Baltzan MA,Kamel H,Alter A,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capacity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Can Respir J,2004,11(6):407-413.

[34] Berry MJ,Rejeski WJ,Adair NE,et al.Exercise rehabilitation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tag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60(4):1248-1253.

[35] Couser JI,Guthmann R,Hamadeh MA,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exercise capacity in olde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Chest,1995,107(3):730-734.

[36] Qaseem A,Wilt TJ,Weinberger SE,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nd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Ann Intern Med,2011,155(3):179-191.

[37] Vogiatzis I,Terzis G,Stratakos G,et al.Effect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peripheral muscle fiber remodel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in GOLD stages Ⅱ to Ⅳ.Chest,2011,140(3):744-752.

[38] Ramachandran K,McCusker C,Connors M,et al.The influence of obesity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PD.Chron Respir Dis,2008,5(4):205-209.

[39] Tunsupon P,Mador MJ.The Influence of Body Composition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Lung,2017,195(6):729-738.

[40] Broderick J,Mc Grath C,Cullen K,et al.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disease impac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obesity.Physiotherapy,2018,104(2):248-250.

[41] Troosters T,van der Molen T,Polkey M,et al.Improv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COPD:towards a new paradigm.Respir Res,2013,14:115.

[42] Troosters T,Casaburi R,Gosselink R,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1):19-38.

[43] Jonsdottir S,Andersen KK,Sigurosson AF,et al.The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Eur J Heart Fail,2006,8(1):97-101.

[44] Giannuzzi P,Temporelli PL,Corra U,et al.Antiremodeling effect of long-term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heart failure:results of the Exercise i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ELVD-CHF)Trial.Circulation,2003,108(5):554-559.

[45] Bernocchi P,Vitacca M,La Rovere MT,et al.Home-based telerehabilitat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AgeAgeing,2018,47(1):82-88.

[46]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社区心肺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3):41-51,56.

[47] 赵冬琰,武亮,胡菱.当代心肺康复一体化现状与展望.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1):13-16.

[48] Louvaris Z,Vogiatzis I.Physiological ba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lung or heart disease.Breathe(Sheff),2015,11(2):120-127.

[49] Bennett D,Bowen B,McCarthy P,et al.Outcome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r COPD in Older Patients:A Comparative Study.COPD,2017,14(2):170-175.

[50] Kirkby S,Rossetti A,Hayes D,et al.Benefi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ediatric asthma.Pediatr Pulmonol,2018,53(8):1014-1017.

[51] Wanrooij VH,Willeboordse M,Dompeling E,et al.Exercise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Br J Sports Med,2014,48(13):1024-1031.

[52] Eichenberger PA,Diener SN,Kofmehl R,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airway hyperreactivity in asthm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ports Med,2013,43(11):1157-1170.

[53] Bingol Karakoc G,Yilmaz M,Sur S,et al.The effects of daily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t home on childhood asthma.Allergol Immunopathol(Madr),2000,28(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