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致敬前辈

我们充满对未来的期许,

从梦想种子的萌芽,

到当下肩负的重任,

再到共赢一体的升华。

我们深知,

这一切源自信念的磅礴之力,

让我们把前辈的嘱托,

化作最热忱的信念,一路追求。

这些前辈做出的努力都是开创性的,我们在此按照姓氏拼音顺序回溯这些前辈的工作,期待更好的发展。

白如林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

擅长颅脑损伤及脑、脊髓肿瘤的诊治。1990年始研究脑、脊髓血管疾病,以血管内介入方法诊治各类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2 800余例。

开展的血管性疾病治疗包括:

(1)脑、脊髓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

(2)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3)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

(4)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

(5)急性脑血栓溶栓治疗。

(6)支架(滤网)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

(7)脑膜瘤术前供血动脉栓塞。

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

撰写脑血管病论文28篇,参编著作7本。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寄语:神经介入如履薄冰,年轻人要从事这个领域,要能够静心,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要静心学习前辈总结的经验,那都是浴血奋战得来的经验,避免盲干,避免并发症。沉住气,耐住寂寞,方能得道。

高国栋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科医院院长,文职一级、技术二级。1970年12月入伍,1988年获神经外科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1月起历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所长、全军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会和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血管内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会员、世界神经调节学会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会会员。

30多年来以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愈了大量疑难复杂的颅内和脊髓内肿瘤病人。在颅面部血管病和高血运肿瘤血管内栓塞与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研究方面、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微创定向手术戒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院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承担国家“863”“973”“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军队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主编、参编12部专著,培养硕、博士研究生95名、博士后3名。曾多次应邀到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瑞士等国家出席国际会议与参观学习,进行学术交流或被邀请做大会专题报告。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学科整体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领导的学科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由原来的一个病区35张床,发展到目前拥有7个病区、300张床位,年收容病人6 300多例、5 200多例手术的现代化独立的唐都脑科医院。所在机构自1997年建立国际帕金森病治疗研究中心、2004年建立中-日癫痫外科治疗中心后,现成为“全军微创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军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与基础和内科合作,领导建立了一流的1 200平方米的功能性脑疾病研究实验室,组建了第四军医大学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为“973”课题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主要单位之一。科室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由于其突出的表现,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军院校育才金奖、基层建设标兵、原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等荣誉。

寄语:一、我们要有牺牲的精神,放射线对人有伤害,虽然有防护,但是还是有危险存在。随着国家防护技术越来越好,危险会减少。二、要有创造精神,要继承老一代的精神,要看到微创治疗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三、要规范化培训,把能做发展成做好。我希望年轻人能看到介入治疗的未来,全心投入的去工作。

焦德让教授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医院)中心名誉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及脑、脊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研究,是国内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主持肿瘤中心及脑血管介入中心工作。1962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1964年毕业于天津市医科大学研究生班,1964—1970年在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71—1987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987年至今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任神经外科教授,脑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对颅内肿瘤及脑血管病有很高的造诣,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研究。尤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外的治疗,及动脉瘤破裂急症期的处理及栓塞治疗做了大量的工作。于1983年率先研制成功国内动脉瘤夹及持器,批量生产,并用于临床。尤其是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瘘研究,率先开展经眼上静脉将导管插入海绵窦,此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承担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课题,“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新方法应用研究”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硬脑膜动静脉瘘动物模型建立、发病机理及临床诊治研究”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及三等奖9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及译著书10余册。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天津市脑神经外科授衔专家;1997年被聘为天津市荣誉授衔专家;天津市总工会1999年授予“九五”立功奖章;2001年特聘为环湖医院终身专家、享受终身在职待遇;2002年被授予“天津市卫生行业第三届十佳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寄语:现在的年轻医生有很好的平台,但是还有两点是要加强和牢记的。一、要学好英文。学好语言才能更好地和国外交流,如果有机会年轻医生要到国外去走走看看,去学习国外专家的治疗理念。二、年轻医生要沉稳,不要浮躁。要牢记我们曾经的宣誓“值此就医生职业之际,我庄严宣誓为服务于人类而献身。我对施我以教的师友衷心感佩。我在行医中一定要保持端庄和良心。我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病人吐露的一切秘密,我一定严加信守,决不泄露。我一定要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待同事亲如弟兄。我决不让我对病人的义务受到种族、宗教、国籍、政党和政治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考虑和干扰。对于人的生命,自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度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之下,我也决不用我的知识作逆于人道法规的事情。我出自内心以荣誉保证履行以上诺言。”

李宝民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动脉狭窄、脑供血不足、颅内出血、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脑静脉血栓,搏动性耳鸣;头晕、脑缺血、脑动脉瘤出血、颈动脉和脑动脉狭窄和脑静脉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000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修,并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介入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介入分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前副主任,《中华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特约编委等。目前共完成神经介入神经血管内诊断和治疗手术20 000余例,完成对颅内动脉与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和各种脑动脉瘤、AVM、CCF的栓塞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溶栓和静脉窦狭窄的支架成形的综合处理等各种介入神经血管内治疗项目已超过6 0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并发症1%~3%,死亡率小于0.2%。其专业工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2001年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多次获全军优秀保健个人和中央保健工作优秀个人荣誉。共在国家核心统计源医学期刊发表专业论文逾100篇。主编《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参编其他专著4部。

利用目前医学材料快速发展的特点,成功完成对颅内巨大梭状动脉瘤的微支架重塑覆盖的治疗并获良好随访效果;对颅内未出血动脉瘤的预防性栓塞治疗目前保持全部成功率,无严重并发症。在对颈部动脉和脑动脉狭窄介入手术中的技术特点和手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带来的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的研究后,制订了一整套防止脑出血的预防措施并形成规范,有效地将脑神经损害的发生率降低到国内外文献所报道的最低限,特别是对高龄(80~94岁)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支架成形治疗,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介入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深度和难度;初步完成了脑静脉系统循环障碍的分类诊断和包括溶栓与支架成形等个性化治疗程序,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对致命性出血性脑静脉血栓的治疗应给予溶栓辅助抗凝的新理念,有效降低了死亡率;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突发性失明进行超选择眼动脉溶栓,以及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顽固的神经性头痛、以反复头晕、头胀和耳闷为症状的小血管脑病等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寄语:神经介入这个领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刺激了我们去探讨很多新的领域,找寻新的机会。这个平台所有的前辈都在领导着我们年轻的医生去探索。现在年轻人的思维非常敏捷,在这个新的领域,它的未知数很多,就更容易让大家产生很多的联想和兴趣。我相信研究最容易出成果的地方,也是神经介入的这个领域,所以年轻的医生不要停歇,大胆往前走吧。

李明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影像医学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影像医学研究所所长。

擅长脑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和脊柱脊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先后为200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和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

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在意大利米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教授。

学术任职有中华放射学会全国委员、中华放射学会神经学组副组长、中华放射学会上海市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基金会介入医学会常委、国家级影像医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上海市高评委医学影像专业组副组长、《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等。先后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等。李明华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所从事和推广的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改变了上海市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理念;在脊柱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推崇;由他设计、并与上海微创公司合作研制的颅内覆膜支架,在世界范围内彻底更新了颅内颈椎基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模式。以第一负责人承担上海市级以上课题13项;通过上海市成果鉴定5项;近年来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三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上海市医疗成果奖1项;北美放射学会神经放射学者奖1项,其他省部级以上奖2项;发表论文158篇,其中第一作者75篇;SCI收录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5篇,被国际杂志引用96次,主编专著3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2名。

寄语:年轻医生缺少经验的积累,医生这个职业周期很长,神经介入医生是高精尖的技术,培养很难,进修半年就上台开展手术是不行的,要多实验,要有时间的积累。培训和实施的过程要规范,如何把这个手术做得更好,如何规避并发症都是年轻的医生需要磨练、需要锻炼的。个人建议,医生培训医院和医生所在医院要建立联动机制,一旦有病患需要会诊治疗,就要第一时间响应,要实时给予帮助,甚至是直接前往所在地一起帮带治疗。有这样的带领年轻医生才会成长得更快。

李慎茂教授

曾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专业特长:神经介入,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从事介入神经放射临床工作38年,率先完成我国第1例颈动脉支架,在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并带教出大批的医生。

承担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攻关课题;承担首发基金重点课题;获得《新型颈动脉支架》专利。获得两项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优秀成果奖、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等;先后著有50多部论文著作。曾任职世界神经介入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国介入放射学会委员;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介入放射杂志》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

寄语: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不一样。我们接触的人还有看到的事情是别的行业根本看不到的,不管你官有多大,你面对生命,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你的表现是别的职业都不能体会的,我觉得当医生非常神圣。当医学生的都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但是我觉得它不如中国的一句话叫做医者父母心,医者父母心就是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他就能够把这个工作做的更贴心,更认真。中国医生不缺病人,所以中国医生比国外医生更有优势,我们的手小,可以把手术做的速度快且细致。但是我们缺乏的是理念,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研思维,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李铁林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为介入神经放射学在我国的引进、推广、普及、规范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方面取得诸多成绩,特别是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留学法国,师从国际著名神经介入放射学专家Luc Picard教授。为我国第一代开展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少数专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在华南地区开展了这一新的专业技术,为介入神经放射学在我国的引进、推广、普及、规范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本专业的青年人才。

曾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血管内治疗学组顾问、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脑血管病专家组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和《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介入放射杂志》等多家专业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主编或参编专业著作10部,曾获得广东省及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寄语:我希望的现在年轻医生,第一,要在人生观、世界观和医德医风这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医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如何治好一个病人,里面有很多哲学的道理,你操作再熟练,不过是个匠人,要成为一个大师。你必须要提高到哲学的那种高度,其次医学就是个爱,要爱病人,要用你的爱心来拯救病人。医生,可以成良相,也成良医,良医和良相是平级的。这样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加深自己在这个哲学思想和医德医风方面的修炼。大家有空的时候,要看点课外的东西,看点文学、哲学,甚至历史、文艺,美术、音乐这都是相通的。你的情操高,修养也高,我们不能当手术匠。第二,解放思想。想点子,要拿出中国人的质量,我们在新材料、设备,这些方面,要提出中国问题,要解决和创造中国的东西。我们不要老是用别人的东西,老是跟着别人屁股跑,中国创造这点非常非常重要,怎么利用现在大好的国家环境和平台有所创造,有创新,这才是真英雄。第三,医生,要淡泊名利,一心为病人。医生,要有儿女的情长,还要有菩萨的心肠,有神仙的手眼,技术高超。要洁身自爱,要守住自己的情操。我相信他们年轻一代应该会比我们越来越好,神经介入的前途也越来越光明。

凌锋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擅长脑脊髓血管病,尤其在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治疗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

1973年毕业于上海第三军医大学,1985—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获神经外科医学硕士、神经外科和神经病理科博士学位;作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系统学习神经介入的医生,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国际显微外科中心训练,英国伦敦国家神经外科医院访问学者。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执行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二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研修学院院长。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神经外科领军人才,《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WFITN)执委,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脑血管病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教育委员会委员、基金会理事,世界女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WHO)联络委员会委员,国际微侵袭神经外科学会(ISMINS)副主席。创建了亚太地区介入神经放射与治疗联合会(AAFITN),并担任终身名誉主席。

凌锋教授作为中国神经介入的奠基人之一,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神经介入各项工作,并进行系统、严格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国内培养的一大批从事神经介入的医生,大范围推广了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神经外科的学科发展,2000年调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后,将一个几十张床位小科室,逐渐培育成为300多张床位的国内领先学科,并对脑血管病、神经脊柱、神经重症等亚专业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周光召临床医师奖,首届中国医师奖,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全国首届医学科技之星称号,全国医德楷模,巾帼建功模范医师光荣称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科技新星导师奖,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十大女杰,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香港“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十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主编《介入神经放射学》和《介入神经放射影像学》,主译Yasargil教授主编的《显微神经外科学》(共4卷6册)。

作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民族孤儿救助基金项目主任,十多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爱心募捐和个人全部特需门诊收入,资助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300多名27个少数民族孤儿的生活与教育。荣获中华慈善奖,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奖。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寄语:你们非常幸运,你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的好时代。科技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样的一个时代,几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是应有尽有,你们要尽可能的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运用这些丰富的物资和条件,希望你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你们的智慧打开你们的视野,用温暖的心、用更过硬的技术,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在这个蓬勃发展的科技前沿领域上,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其中。

刘作勤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任。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治及各种血管造影的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诊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1975年毕业于昌潍医学院医疗系,同年至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6年被山东医科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01年被山东大学评为博士生导师。自1996年以来指导硕士生3名,协助指导博士生2名,目前有2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在读。

曾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血管内介入导管的研制》、国家863计划《智能型非粘管性医用胶的研究》及省、卫生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82篇,主编医学专著3部,参编12部,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

曾任中国癌症基金会介入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介入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介入学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成员。

寄语:在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生一定要多学各个领域的知识。神经外科的医生缺少的是影像学知识,包括血管的解剖等知识。对神经放射医生来说,缺少的是临床病人的处理。中国人手很巧,相同的手术,国外的精细程度比不上中国。有差距的都是器材,现在中国的一些器材,脱离中国神经介入的医生的需求,新一代神经介入医生应该走艺工结合的路。

罗祺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医疗组组长,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急症期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1983年毕业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神经外科工作数十年,于1987年开始重点从事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工作。1987年成功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愈了东三省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第1例脑血管畸形。1990年在国内率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愈了急性期大脑中动脉闭塞。1993年成功采用游离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于2003年在省内率先采用心脏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现已开展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数千例。曾任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科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创伤学会委员,长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作为负责人之一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等课题。

寄语:你们赶上了好时代,你们都很聪明,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渠道,相比你们,当时的我们就是笨鸟了。可是要赶上世界的水平,还需要在理念上和设备配置上下功夫。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得病的人数也比较多,中国医生的临床手术能力不差,可是科研这方面就要落后国外一截。中国的医生要应付大量的临床工作,没有时间精雕细琢地做研究,不过新一代的神经介入医生聪明,加上国家的发展和开放,我们会有更好的设备和理念,相信赶上国际水平指日可待。

马廉亭教授

军队专业技术1级、文职1级、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博士后导师。1962年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入伍到原武汉军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联合会常务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会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六省(区)及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家、全军、省、军区及联勤部科技奖及科研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军区、联勤部及医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等20多项社会兼职,《中华实验外科》《中华神经外科》《中国临床神经外科》等20余种杂志总编、副总编、编委。

擅长神经外科各种疑难病,尤其是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治。1979年在国际上率先将介入技术应用于颅脑血管战伤的治疗及复合手术治疗颅底高位颈内动静脉瘘,198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血管内神经外科,为我国血管内神经外科创建人之一。撰写论著278篇、主编《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学》《微侵袭神经外科学》《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痿》《神经系统疾病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及图谱》等共9部著作,参编《黄家驷外科学》第6、7、8版、《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第1、2版、《临床神经外科学》《神经病学》等20部著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与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3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多项省部级及军队科研基金。1998年带领科室参加抗洪抢险、救治伤员生命、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做出贡献,科室荣立集体二等功;2000年8月29日中共军委签署通令荣立二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医师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科技精英与白求恩式的卫生工作者等称号。2000年将荣获的科技重奖20万元全部捐给医院作为医院培养中青年高端科技人才启动基金,从此医院建立了以“马廉亭”名字命名的医院出国培养中青年人才奖励基金。马廉亭教授还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祖国在我心中》《东方之子》《军旅人生》等多家报纸、杂志、书刊介绍其先进事迹。75岁退出现役后仍坚持继续在临床从事医教研工作、带领科室同志开展医学影像三维融合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并创造性地研究出“动态三维立体解剖影像融合技术”,同时将融合后获得的影像命名为“动态三维立体解剖融合影像”。2016年3月将研究成果总结并以全媒体形式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神经系统疾病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及图献》给医学同行。

寄语:新一代的神经介入医生,缺的不是技术,不是材料,是基本功。现在的医生对基础治疗重视不够。作为一个合格的神经介入医生,要对神经系统的疾病全面了解,对神经系统的检查要重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要了如指掌。要把掌握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再者,作为一个医者,你要对病人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解决病人的问题。战士要在战场摸爬滚打,医生要在病房,病人旁边摸爬滚打,多接触病人,多去实践,你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对病人尽心,不能体现在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之类的口号上,作为医者,你如果因为不了解你的病人情况,没想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寝食难安,那么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医者。

沈建康教授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1980—1990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87—1988年在法国巴黎第五大学附属Salpetriere医院神经外科进修两年。1991年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工作。曾任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瑞金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瑞金医院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会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并任《中华神经外科疾病和研究》杂志等10本杂志的编委。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有独创之处。开展颅内动脉瘤直接夹闭手术,其中包括高难度的基底动脉瘤、眼动脉瘤和巨大动脉瘤,取得良好效果。在国内首先采用颅底入路处理颅内动脉瘤,并在手术技术方面进行了改良,Ⅰ~Ⅱ级动脉瘤手术无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荣获军队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992年开始进行神经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和脊髓AVM栓塞术等,取得良好效果。在颅底肿瘤外科方面有不少创新和突破,采用经迷路天幕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共30余例,全部切除率和在面神经保留率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获上海市临床科技成果二等奖。对于颅底外科中最困难的斜坡肿瘤,采用多种联合入路,手术40余例,全部切除率和术后恢复良好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使用神经内镜和匙孔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脑积水和动脉瘤。参加编写《血管病外科治疗》等7部专著,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寄语: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是一个对新生代神经介入医生非常好的一个时代,他们有最新最快的渠道学习新的知识,有不断更新换代的设备让医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但是神经介入医生相对于神经外科医生上手的时间快,因此缺乏历练,积累不够就会出现对疾病的理解和认知的缺乏,这个手术要不要做?怎么做?选择什么方式做?出现问题如何处理?这30年神经介入的发展很快,现在要慢慢地放慢节奏,要稳,要深入,要做整体的规范化,制定标准化。要加强医生对疾病的认知,避免过度治疗的情况,这样中国的神经介入发展才会走的稳,走的久。

吴中学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介入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颅内复杂动脉瘤以及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担任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席,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Chin Med J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

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奖中青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曾参加或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医学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的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7次获得国家、市级科技成果奖。

寄语: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同道为友方可天下无敌,要广泛地向外界学习,任何人身上的东西都有你能学到的。而且学习要从失败的经验里面去学,这样更深刻。一般成功胜利的经验都很肤浅,人们记不住。但是掉到沟里的机会不是天天有,这个经验更宝贵。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这个领域发展的又快,不断的与同道为友、交流感情、交流知识,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把这个窗口打开。迎八面来风才能八面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