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神经介入在困境中起步,在坎坷中前行,

在竞争中生存,在创新中突破。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

展望未来,我们自信满满。

忆往昔,格物致新,多少风雨话沧桑,

看今朝,厚德泽人,耕耘不辍薪火传。

神经介入医学即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是研究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影像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溶解、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的的一种临床医学科学。神经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或股静脉、颈动脉、桡动脉等脑部相关血管)穿刺,借助DSA,在X线透视下,利用特殊的导管到达颈部或者颅内血管,诊断和治疗颈部或者颅内血管疾病、脊髓血管病的方法。神经介入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不开颅、损伤小、病人恢复快的特点,是微创外科的方法之一。

神经介入的发展与介入医学的发展相关联。目前在国际上,介入神经放射学已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阶段,我国神经放射介入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王忠诚、凌锋、马廉亭和吴中学等前辈的引领和相关学科领域人士的不断努力下,经过60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与积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学科发展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神经介入医学随着其本身不断发展建设,也逐渐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发挥作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取得了诸多成就。

20世纪50年代之前,诊断脑血管病方面,除了外科手术,国内尚无可直接观察到颅内病变的方法用于临床。气脑造影虽然可以通过观察脑室形态来间接显示颅内异常,但创伤大、病人非常痛苦,所以很少开展。基于上述情况,进入50年代后,王忠诚和史玉泉等神经外科老前辈开始尝试经皮穿刺颈动脉进行脑血管造影,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活体人脑放射成像。

20世纪70、80年代,刘承基、唐文渊、凌锋和马廉亭等开始进行经皮穿刺股动脉脑血管造影,使得神经介入的入路变得更加简单、微创和安全,这些标志着我国神经介入诊断脑血管病的开端。

1982—1983年间,凌锋前往法国专门研修神经介入;随后,马廉亭、吴中学、李铁林、焦德让等也先后到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系统学习了神经介入诊疗理论和技术。这些前辈回国后积极开展和推广神经介入工作,使神经介入的理论、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为我国神经介入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颌面部和脊髓血管的超选造影和血管病的栓塞治疗、可脱球囊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工作,所治疗疾病均为以往神经外科手术所不能达到或者治疗风险很高的复杂血管病,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神经介入从单纯放射诊断正式进入到了干预治疗阶段。

1958年,王忠诚、赵以诚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发表了题为《椎动脉造影》的文章,文中介绍了28例31次经皮穿刺椎动脉造影的方法。后又经过7年临床实践和不断完善,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 500份造影资料的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里程碑,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此书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至今仍是一部神经外科的重要学术专著。

1977年,刘承基教授报道了题为《股动脉经皮穿刺插管行椎动脉造影》的文章,文中介绍了采用股动脉插管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的方法,10例病人中除1例外均成功,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并且提高了直接穿刺椎动脉的成功率。1983年,唐文渊等报道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的一些技术问题。1985年,唐文渊等报道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304例分析。

在随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神经介入治疗以其安全、微创和有效的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