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寿时代 做个健康的人
- 杨秉辉
- 2681字
- 2025-03-15 01:39:51
我们需要全科医生
医生是给人看病的,古代的医生凡病都看,并不分科。汉代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并不是传染科的;唐朝著《备急千金要方》的孙思邈也不是急症科的;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被尊为西方医学的鼻祖,什么病都看;古罗马的宫廷医生盖伦,没听说只看特定的什么病。
欧洲中世纪战事绵绵,有战则必有伤,血要止、骨要接,于是有了外科的雏形。产婆熟悉妇女分娩之事,慢慢地也顺便处理一下妇女的疾病,妇产科有了个开头。只是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分科才越来越细。如今的大型医院中不但分出内、外、妇、儿各科,内科又分心脏、呼吸、消化、血液、肾病、风湿、传染、神经诸科;外科又分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骨科……更有再进一步分为肝脏内科、胰腺外科的;一张嘴巴里的病也分口内科、口外科、正畸科、黏膜科;医生有只看肝癌的、有专做心脏导管的……专看一类疾病甚至一种疾病,自然容易积累经验,于是形成专家。专家看专科、专病,自然得心应手。病人的病经专家诊治,必定好得快。
不过得有个前提,就是病人生的必须是专家会看的那种病。如果不是,那就麻烦了,专家嘛,只专于一个病或是一类病,不是这个病请这专家看,专家不能拒绝病人,但是看了也不得要领。偏偏人生病却常常有这情况,不但病的早期指向不明,上腹部痛可能是胃病、也可能是胆囊炎,可能是阑尾炎、也可能是心绞痛……即使到了后期,心脏的病可能源于肺,昏迷可能因肝硬化引起。找哪位专家看好?这是说的病,还有不是病的“病”,比如说头痛,几乎是人人都曾有过的体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既不是脑炎、也不是脑出血。若不是感冒,则只是紧张或是“不开心”引起的,也就是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CT自然是查不出的,神经专家也未必精于此道。
医学不但分科过细,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生们越来越重视的是细胞、细菌、病理、药理……而逐步地远离患者,患者的想法、感受、痛苦……往往被忽视。在一些医生的眼中,病人只是一个疾病的载体,或者只是一个药物反应的试管而已。见物不见人,医生只看“病”不看“病人”了。然而,也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不良生活行为导致疾病谱的改变,大量的老年性、退行性疾病事实上无法治愈,需要的只是持久的医学照顾,大量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更需要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只看病,不看病人的“失人性化”的医疗,自然与之悖论。于是医患之间也尽失和谐。
人是理性的动物,医学的此种表现自然发人深省,医学应如何回到治疗“病人”、甚至照顾人的健康的途径上来?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一种新的医学形式,这种医学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为一体,在临床医疗中不强调分科,而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疾病与健康的影响。除了治疗疾病外,还关注疾病的预防、病后的康复。而且除了治疗患者外还关注患者的家庭乃至社区的健康问题。所以在许多国家将这种医学称为家庭医学,而从事这种医学工作的医生则称为家庭医生。
家庭医学、家庭医生,实在是一个很温馨的名词。医生可以看一家子人的病,必要时也可上门服务。自然不分科,从爷爷的心脏问题、奶奶的关节炎、儿子工作繁忙缺少运动、儿媳月经不调到小孙子的营养问题一一都有关照,有病治病、没病预防,自然大受欢迎。当然若是发现大病、重病,家庭医生也会立即安排转诊,而且他们对各大医院、各位专家熟门熟路,几乎不劳病家费神,家庭医生已经给你约好接受转诊的专家。医生是家庭的医生,日子一久,也就成了一家人的朋友。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明显高涨。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靠多办大医院来解决民众的医疗保健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解决的办法是发展这种以关怀、照顾人的疾病和健康为主旨的医学。不过在我国称之为全科医学,因为这样可让民众理解为他们什么病都能看。而且在家庭医学策源地的英国,也一直是称为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即是英国人所称GP(general practitioner)。
我国政府对发展全科医学大力提倡,不过一般民众由于历史的原因,常常认为什么病都能看的医生,那就是“万金油医生”“红药水医生”。万金油、红药水是上个世纪很多家庭的自备良药,许多病都用得上的。换句话说民众对全科医生治大病的能力缺少信任。人们相信专家,当然也是不错的。但是洋地黄只治心脏病、氟尿嘧啶只杀癌细胞。一般的家庭确实不必配备,万金油、红药水倒是能派上用场的,因为毕竟大病少、小病多啊。更何况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的这个“全”字,其实还只是一个表象。全科医学为患者、为家庭、为社区提供可亲、可及的全面的、贯彻始终的医学服务,其本质乃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才是全科医学的精髓。
中国的全科医学在发展,中国的全科医生在成长。全科医生是民众的健康守护神,是民众的朋友。
老年人更需要全科医生
专科的医疗模式对于治疗某些特定的疾病是有利的,但是绝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的全部。社会还需要亲近可及的、能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关注疾病预防、能动员与协调社会资源帮助患者康复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与专科的医疗专家协同作战,共同促进人类的健康。这种活跃在社区的医务工作者,便是全科医生。
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常有着许多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又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许多”退行性疾病、“多种”慢性疾病集于一身,如果皆由专家诊治,要一一麻烦许多专家还是小事,专家都从自己的专业领域来看老年人的病,即以服药而论,心脏病专家开了3种药、呼吸病专家也开了3种药、内分泌专家与消化病专家也各开了3种药,这12种药同时吃了下去,药物相互作用“不打架才怪”。又如看脂肪肝的专家说要运动,看关节炎的专家说要制动休息,究竟听谁的?专家们都没错,他们治的是“病”。但病是生在人身上的,生病的是人,人是一个整体,生的病也常常相互关联,治病还需统筹考虑。而全科医学恰恰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医学,全科医生的本领便是看“病人”。比如心肌梗死是“病”,当然要请心脏专科医生放支架。支架放好了,这人还是一位心脏病的“病人”,需要继续服药、需要调整饮食、需要帮助戒烟、需要指导适当活动,更需要安慰解除心理上的压力等,这些都更需要全科医生的帮助。所以说“老年人更需要全科医生”,是完全正确的。
国外的家庭医学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事实证明,发展家庭医学、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是造福民众之举,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受到欢迎。如今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府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在也是我国民众之福。
民众需要全科医学服务,老年人更需要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