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本领域2013—2020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2.1 原始管道与经络关系研究

20世纪60年代朝鲜金凤汉报告,自认为发现了经络系统的实态,命名为凤汉系统,包括“凤汉管”和“凤汉小体”。但由于他没有详细公开研究方法,结果没有得到重复和验证。2002年以来,首尔大学苏光燮教授重新研究原始小管(primo-vessels,PVs),并观察到PVs存在于血管、淋巴管内、脑内以及各类内脏器官的表面,认为这些结构和针灸经络穴位有关。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重复了韩国标记PVs的方法,探讨PVs和经络的关系。首先在形态学研究方面,分析了PVs出现的条件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采用DAPI、phalloidin荧光染色结合CD11b和ICAM-1免疫荧光标记对PVs的细胞成分进行了研究,观察表明PVs的出现和炎症密切相关[1]。其次从经络的功能入手研究PVs是否参与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结果表明PVs不参与针刺穴位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效应[2]。因此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证明PVs明显与指导针灸临床的经脉-脏腑相关不符。同时对上世纪中国专家重复金凤汉的工作进行过系统总结,没有确认金凤汉所述的经络系统[3]

2.2 基于“面口合谷收”的循经取穴科学机制

“面口合谷收”所蕴涵的循经远道取穴原则是经络学说的精髓。该项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磁共振、在体多通道记录等当前神经科学的前沿技术,灵长类动物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研究发现[4]:①合谷穴区和面口部的感觉传入在大脑皮层发生会聚可能是“面口合谷收”重要的生理学基础。②病理状况下,合谷穴区或面口部的感觉传入或运动传出发生障碍时,大脑皮层合谷穴脑区和面区发生功能重组,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生物学机制。③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状况(面瘫或面肌痉挛),针刺合谷穴,运动皮层手区兴奋性增加,同时运动皮层面区兴奋性下降;针刺面部穴位,运动皮层面区兴奋性增加,同时运动皮层手区兴奋性下降。因此,面瘫宜选用面部穴位治疗,面肌痉挛宜选用手部的合谷穴治疗。本研究从脑可塑性的角度揭示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内涵[5~6],对针灸临床治疗面瘫和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吴以岭院士领衔团队完成“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分别从理论、机制、临床3个方面开展了研究。2020年1月10日,该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

2.4 经脉-脏腑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机制

采用手持式感觉测痛仪检测心肺二经的体表敏化现象,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体表压痛,压痛区均位于左侧胸前部、背部、肩部、上肢部,可放射至肩部与左上肢;压痛区多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而在肢体则多呈条带状或梭状,基本沿上肢内侧后缘出现;肺系疾病患者体表压痛区位于颈肩部、上胸部、上背部和上肢,主要在C5~T7皮节。压痛区直径大小不一,胸部、背部普遍较大,多成椭圆形或宽条带型,且与躯体横轴平行分布;上肢面积较小,多成窄条带型分布,基本沿上肢内侧前缘出现。提示:疾病状态下,心肺二经的体表敏化现象在体表-内脏联系方面存在相对特异性。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红外热成像仪、近红外光谱仪对心肺二经的微循环、热传输、代谢特性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肺经穴位(太渊、尺泽)血流灌注量、温度显著升高,而心经穴位(神门、少海)无明显变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心经穴位(神门、少海)血流灌注量、温度显著升高,而肺经穴位(太渊、尺泽)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对比,COPD组的心肺二经穴位血氧饱和度总体均下降,其中肺经穴位及心经少海的血氧饱和度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显著下降,而心经神门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SAP组的心经少海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心经神门和肺经穴位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提示:疾病状态下,心、肺二经循经经脉现象的微循环特性、热传输特性、代谢特性在体表-内脏联系方面存在相对特异性[8]

对于心肌缺血和急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采用FOBI活体荧光成像仪检测大鼠体表伊文氏蓝(EB)渗出情况,采用Von Frey电子测量仪测量AMI组大鼠渗出点痛觉变化。结果观察到: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可在体表C8~T8节段观察到蓝色渗出点,敏化点区域痛阈值显著下降,以左侧支配心脏的同或近节段最为集中。敏化点在AMI模型组大鼠上肢出现的位置与心经穴位(内关及心俞穴)、心源性牵涉痛部位较为相近,表明急性心肌缺血时可以引起大鼠体表心经循行区域同或近节段出现穴位的敏化现象。同时,心肌缺血模型可以引起同节段背根神经节及皮肤的交感神经芽生现象,并与感觉神经相包绕,发生交感-感觉耦联,上述现象表明交感神经的芽生及交感-感觉耦联与机体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在急性气管炎模型大鼠,也可在体表观察到EB渗出点,其中以T2~T5节段最为密集。

2.5 经脉循行理化特性研究

2.5.1 经络与非经络循行线上的光传输特性存在差异

有研究通过测量生物组织表面漫射光分布进而可以了解组织的生理状态,对人体经络与非经络的光传输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络与非经络循行线上的光传输特性存在差异,在手厥阴心包经方向上光的传输比起非经络方向上衰减得慢[9]

2.5.2 经络现象与微循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有研究对经络与血流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发现经络现象与微循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并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及其他疗法对一些以微循环改变为突出病理表现的疾病有较好疗效,但是微循环血流量的研究只能反映经络的部分功能,经络整体特性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10]

2.5.3 经络上穴位点心电信号的能量熵明显大于非穴位点的熵值

有研究采用小波包对经络心电信号进行三层分解,并根据重构后的心电信号提取经络穴位的熵特征,同时采用了K-means和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实现了穴位点和非穴位点的有效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经络上穴位点心电信号的能量熵明显大于非穴位点的熵值[11]

2.5.4 经络为间隙组织液通道假说

学者张维波提出“经络的间隙组织液通道学说”,认为:经络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由于其多孔介质的孔隙构造,产生了低流阻、低电阻等有利于组织液流动和物质迁移的特性,形成了无管壁的间隙组织液通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协调脏腑活动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12]。他们采用凝胶注射法分别堵塞小型猪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结果观察到:凝胶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后,小型猪可分别出现与胃经-胃腑和肾经-泌尿生殖系统特异相关的病候,证明经脉不通是导致相关经脉病候的病理机制之一,且存在经脉的差异[13]。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进行活体显示,结果也观察到:任脉LIP和LHRP注射荧光素钠后均出现循经迁移轨迹,旁开组仅出现局部扩散;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距离均显著长于旁开组,迁移线宽度均显著小于旁开组,循经迁移速度显著快于旁开组纵向扩散速度[14]

2.6 临床重视经络腧穴诊察

不少临床工作者重视经络腧穴诊察,提出:经络腧穴诊察——提高针灸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15]。赵吉平治疗原发性痛经时重视经络诊察,应用循、按、切等方法发现痛经形之于外,即经络上的反映点,包括腧穴、阿是穴。发作期重点循按足太阴脾经,以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为主,休止期重点循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以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及足三里为主。虚实之证不同,医生指下和患者体感不同,结合经络诊察的结果通过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到治疗目的[16]。有研究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确定异常经络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中风患者的经络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足厥阴、手足少阳的经脉异常为主,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改善中风后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17]。赵玲等临床研究观察到:与非病变相关经络的穴位太渊和孔最相比,采用病变相关的心包经和心经穴位内关、通里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取得更好的疗效,治疗16周时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减少[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