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疗技术的分类
一、水中运动疗法
水中运动疗法是指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训练的方法。水中运动疗法主要是利用水疗的温度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使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利用水的温度作用,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利用水的机械作用,静水压力和水流的冲击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水的浮力可以使人体的重量减轻,使僵硬的关节容易活动,肌肉所需的力量较在空气中小,利于患者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利用水的化学作用,在实行水疗时可以加入各种矿物质和药物,以达到刺激机体加强水疗的作用。水中运动疗法包括以下训练方法:
(一)固定体位
治疗师通过器械或特别的固定装置,使患者的肢体固定。患者躺在水中治疗床或治疗托板上,抓住栏杆、池边或池中固定器材如平行杠等物体。
(二)利用器械辅助训练
利用某些器械如胶皮手掌或脚掌增加水的阻力;利用水中步行训练平行杠,可以训练站立平衡和行走;利用水中肋木,可以训练肩和肘关节活动功能;利用水球做游戏,可以训练上肢的推力。
(三)水中步行训练
水是步行训练时一种可利用的介质。通常水中步行是在地面上训练之前进行的。如果患者平衡功能好,在水中步行时因为有水的帮助,较在地面上容易。训练方法:让患者进入水中,站在平行杠内,水面达颈部,双手抓杠练习行走。在水中身体的重量比地面上轻,因而大大减低下肢承受的体重,即使对于肌力较弱的患者,亦有可能支撑起身体行走。对于负重关节有疼痛的骨性关节病患者或下肢骨折恢复期患者,训练时均发现其在水中站立和行走较在地面上容易得多,而且感到舒适或疼痛明显减轻。
(四)水中平衡训练
让患者站在平行杠内,水深以患者能站稳为准,然后治疗师从不同方向推水浪或用水流冲击患者身体,使其身体能够保持平衡。
(五)水中协调性训练
在水中最好的协调性训练是游泳。开始先让患者在一个固定位置进行原地游泳动作,以后逐渐过渡到患者能完全独立进行游泳运动。
(六)Bad Ragaz训练法
Bad Ragaz训练法又称救生圈训练法,是从瑞士Bad Ragaz兴起,后在许多国家流行。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把浮力作为支撑力量而不是当作阻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时,不需抓扶手或者靠水中固定物体,而是靠救生圈的支撑进行运动。人体靠救生圈支撑浮于水中,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但对于肢体残缺或肌肉痉挛的患者,身体可能失去这种平衡,或在水中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治疗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尽力减少患者在水中训练的恐惧和焦虑感。具体做法是,治疗师站在水中,给患者提供一个固定位置,和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运动的阻力是由患者的身体在水中活动引起湍流而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身体在水中运动速度越快,则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这种反向阻力可由治疗师根据运动量进行调节,也可由患者自我调节。
如果在运动中患者某些肌肉力量较弱,可利用强壮肌刺激弱肌,也可进行等长收缩。特别是对起作用的某些肌群固定姿势,可运用重复收缩、慢速翻转、快速伸展、节律性稳定等技巧进行训练。
治疗师用手帮助患者固定体位,手应该放在何处呢?或放于肢体,或放于躯干,手的位置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一般来说,让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的手支撑在患者下腰部或骨盆区的救生圈上,必要时用小救生圈将患者颈部托起。股骨中部、膝和足均可作为固定点。躯干训练采取仰卧位,肩关节外展和内收采取俯卧位。这些技巧的运用因人而异,灵活性也很大,治疗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方法去加强某些肌群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1.肩关节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右上肢尽量舒适外展,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治疗师先将右手放在患者的手掌部,令患者握手,上肢内收,并使躯干靠近上肢。然后治疗师身体后仰,患者重复进行弧形运动。
2.上肢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由躯干圈和双踝关节周围的小浮圈支托。有时也可以使用颈圈,但它会妨碍肩运动。治疗师面向患者,站在其头侧。患者左肩屈曲(抬高),治疗师再将左手放在患者的左手掌中,令患者保持肘关节伸展,握紧治疗师的手,将上肢拉向外下方。与此同时,身体在水中向前移动。当运动达到最大限度时,其左肩向前超过治疗师左肩的位置。注意,肘关节在整个运动中必须保持伸展。必要时治疗师可用右手诱导患者进行水中的运动。
3.躯干部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由颈圈和躯干圈支托。治疗师在患者双足端,背靠池壁站立,尽可能使自己的身体保持稳定。然后治疗师双手握住患者的足背部,令患者将双足放至水中,双手握住患者足背部,令患者将双膝转向左方,头部后撤(伸展),达到最大伸展后再重复屈曲。稍停顿后再改变旋转方向,即患者躯干屈曲时,膝部转向左方,伸展时转向右方。
4.髋关节训练
治疗师站在患者的足端,双手握住患者足跟后外侧。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外旋。令患者双足跟向外下方用力蹬,治疗师对这一运动施加阻抗,并将双手向下方和侧方移动。当患者在水中向治疗师靠近时,躯干再向后仰。
5.下肢训练
患者取支托仰卧位,治疗师在患者足侧站稳。治疗师将右手放在患者左足掌侧,用力将足拉向下方,使髋关节呈伸展、外展和内旋位;左手放在患者右足背侧,首先指示患者左下肢向外下方用力,并克服治疗师的阻抗保持这一肢位。在保持左下肢等长运动的同时,令患者右下肢髋关节屈曲、内收和外旋,膝屈曲,足背屈内翻,运动达终点时放松下肢,然后返回至起始位。反复进行这一运动。固定的下肢可以在屈曲或伸展运动中进行等长收缩运动。
(七)Halliwick技术
Halliwick技术由英国皇家勋章获得者James McMillan创立。1950年,他有机会为位于伦敦索斯盖特的“Halliwick残疾女童学校”的学生们组织一场活动,当时他是当地游泳俱乐部的一名志愿游泳教练。带着将Halliwick学校的女童与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的想法,McMillan开创了Halliwick技术。Halliwick技术是根据流体力学和运动学原理,研究脑瘫及其他残疾者游泳的教授方法。这种方法不借助任何器具,由治疗师和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最终目标是达到患者在水中获得完全独立的游泳活动。首先获得稳定的姿势控制,而后在水中进行独立运动,这一过程称为十点程序。
1.十点程序
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心理调适(MA)、平衡控制(BC)和运动(M)。
(1)心理调适MA:
心理调适。调适被定义为对不同的环境、状况或任务做出反应的能力。学习者必须能对水中的一切状况独立地、自动地、适当地做出反应。“独立”体现为身体的平衡和心理的舒适。
(2)平衡控制BC:
矢状旋转控制、横向旋转控制、纵向旋转控制、联合旋转控制、上浮/心理反转、静态平衡、湍流中滑行、简单前行。平衡控制被定义为在水中以一种可控的方式维持或改变一个位置。最初的控制可能是低效的,附带很大的周围动作。学习者必须学会高度自动化和中枢化的平衡控制,以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并获得有效的姿势控制。
(3)运动M:
基本动作。运动被定义为产生有作用的、有效率且定向的娴熟活动能力。
2.定倾中心效应
大多数Halliwick技术基于对流体力学的运用。理解一种称为定倾中心效应的Halliwick特有的流体力学技术十分重要。定倾中心是一个海军建筑学术语,用以描述一个点,在该点附近重力和浮力的力摆产生旋转。两种力同等重要,具有同样的影响,重力和浮力中的任何一个微小改变都会导致失衡。形状和密度的不对称分布会影响定倾中心力矩,进而影响平衡。处于水中的身体必须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使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从而产生平衡。当这些力不是“相等且相反”时,身体就会不稳定,这将导致身体持续旋转以努力达到平衡。主要受呼吸周期的影响,人体浮心不断变动而缺少固定点,处于所谓的亚稳定平衡状态。浮心与重心之间的首尾距离很小,但是有差异,需要肌肉的活跃来维持不稳定/亚稳定平衡,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是水的不稳定效应有助于提高专注度及觉醒度,缺点是失去平衡的同时也会导致过度的刺激或紧张。
3.脱离原则
脱离意味着治疗师撤回手法及视觉支持,在每一次脱离过程的最后,学习者都应能独立而娴熟地完成某个特定的活动。因此,脱离是一个存在于所有十个要点中的持续过程。手法(和视觉)支持的减少意味着学习者根据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接受特定活动的平衡困难的挑战。脱离原则是运动学习的基础,通过运用脱离原则逐渐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
4.在功能水平上的应用
(1)呼吸功能:
精通呼吸功能尤其是呼气至关重要。应该教会学习者口部一接近水面就开始“吹气”,每当口部接触到水时就会自动“吹气”,这可防止吞咽和窒息,也能促进头部控制,因为吹气时头部向前,降低了失去平衡的风险。治疗师可通过将学习者头部置于一个良好的对线或/和将面颊带到一个正确的位置来进行手法提示。呼吸控制可被视为口面治疗的一部分和言语治疗技术的延伸。吹气、哼唱、唱歌和交谈是呼吸控制的变形。可用节奏来促进运动,也可调整歌唱或交谈(节律)的速度来改变水中运动速度。
(2)关节功能活动:
Halliwick理念最初并未被设计为一种松动理念,但是大幅度的旋转动作会在正常解剖方向给结缔组织(基质和胶原纤维)施以压力,这可能减少组织僵硬,并促进新生胶原纤维的重组排列。
(3)关节稳定功能:
传统上十点程序是以对上肢提供支持开始,逐步发展出一系列提高关节周围稳定性的运动,尤其是肩胸关节。在许多稳定性训练中,固定点和移动点是颠倒的。这样就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陆上的、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稳定性训练的可能,并能改变患者对身体的感受。
(4)肌肉力量功能:
几乎所有的Halliwick活动都需要躯干稳定性活动。这与以下的认识有关:游泳时躯干必须足够稳定,以允许上下肢进行有效地推进。开发水中特殊治疗时创建了一系列专用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特殊锻炼(基于十点程序中的旋转成分,在“静态平衡”阶段使用)。当利用定倾中心效应或湍流进行训练时,Halliwick技术有意或反应性地运用反作用力活动,这也允许在节律性稳定训练中加入离心的肌肉活动。当学习者进行Halliwick活动时,腹部活动明显。
(5)肌肉张力功能:
由浮力和自我平衡压力效应促进产生的大幅度旋转动作以一种温和而持续的方式帮助肌张力正常化。这可被视为促进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正常的运动感觉信息的先决条件,而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是适应的基础。
(6)不自主运动反应功能:
水的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特征产生一种固有的不稳定性,这可最小化进行运动所需的肌力并降低姿势改变的速度。这些特征是选择处理平衡反应、翻正反应和支撑反应的干扰措施的先决条件。
(7)自主运动控制功能:
强调学习者的协调性,包括左右协调和手眼协调。在水中所有的运动中,学习者都需要控制自主运动。
5.活动顺序基本原则
(1)从仰卧位到俯卧位。
(2)从上肢到下肢,再到上下肢结合。
(3)从对称动作到交替动作。
(八)Watsu技术
Harold Dull发现,在热水中改进的指压按摩形式能够诱发深度放松,并在身体和情绪水平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Dull开发出自己独有的水中手法治疗,并将水(water)和指压按摩(shiatsu)两个单词组合成“Watsu”一词,来命名这种新技术。Watsu是一种被动的水疗形式,当综合应用于康复患者程序中时有助于解决很多不同的需求。它有助于提高很多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对于水肿患者,Watsu有助于通过静水压及深度放松带来的淋巴系统功能增强来解决肿胀。对于骨科疾病患者,Watsu有助于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随之缓解。水的温热作用结合Watsu对脊柱和四肢在各个方向的温和牵张,使软组织活动性和关节活动度增加。对于神经疾病患者,软组织活动性提高和肌张力下降导致肌张力亢进的减少,Watsu的节律性轻柔摇摆动作结合重复的躯干旋转和躯干延伸动作,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肌张力并提高关节活动度。
Watsu对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影响可以给患者带来帮助。随着对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深入研究,许多人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是疾病进程和损害的基础,这些损害范围包括从肌纤维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自主神经系统失衡患者可能陷入“战斗/逃跑/僵持反应”,这会造成类似于同时踩油门和刹车的生理失衡。Watsu可帮助患者摆脱“战斗/逃跑/僵持反应”,并通过再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Watsu的生理效应外,许多患者和医生反映其在解决过往创伤和日常生活压力方面有心理调节作用。Watsu可对接受者形成深刻、明显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使患者大笑或流泪。许多患者反映这是他们受伤后第一次感觉到安全。正是这种安全的环境提供了治疗的基础。通过同时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Watsu具有巨大的潜力。
(九)Ai Chi技术
Jun Konno是横滨流体力学研究所的所有者,他于1993年为准备进行Watsu而开发了Ai Chi技术。研究之初,Ai Chi技术包括19组动作或套路,特点是一系列连绵不断、舒展饱满、柔美缓慢的动作。它包括上肢、上肢及躯干、上下肢及躯干等运动模式,随着训练的进展,支撑面逐渐缩小,同时结合深呼吸。假定的理想运动频率与呼吸频率相符,即14~16次/min。Ai Chi技术兼具轻功(在最初的6个上肢动作中姿势更为静态和对称)和太极拳(剩余部分更关注在支撑面内持续改变重心)的基本要素。Ai Chi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疏通经络来平衡能量。
(十)水中跑步
水中跑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血管功能训练方式。深水练习作为一种康复治疗和健身训练的手段,被应用于需要康复治疗的人群,尤其在运动医学领域得到很好应用。
二、水浴疗法
水浴疗法简称浴疗,是将身体的全部或局部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浴水可以添加盐、矿物质、草药或药物,也可以是搅动状态,如涡流浴。
(一)涡流浴
现代的涡流浴槽多用不锈钢或塑料制成,水的温度、涡流刺激作用的强度和治疗时间均能自动控制调节。涡流浴主要有以下3个作用:
1.热效应
浸泡在热水中可以增加体温和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
2.浮力作用
可以缓解关节和肌肉的压力,产生失重的放松感觉。
3.按摩作用
通过喷射出温热的水气混合物,涡流能够起到放松作用。这种能够供给能量的水流能够放松紧张的肌肉,刺激躯体镇痛激素的释放。涡流浴不仅能够提供很好的水疗按摩,而且浸泡在回荡的热水中能够得到心理和情绪上的放松。浸泡在水中可以使肌肉放松,减轻关节活动度训练及日常活动训练时的疼痛和张力。
典型的涡流浴缸可以对躯干下部如大腿、膝部、小腿及足部进行水疗。根据患者的治疗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涡流浴装置,注入2/3容量的水,对于大多数患者应维持水温在39℃左右。
(二)全身浸浴
全身浸浴时,盆内注入2/3水量,患者半卧于浴盆内,头、颈、胸部在水面之上。
(三)局部浸浴
局部浸浴疗法是将身体的某一部分浸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由于冷热水的直接刺激,引起局部或全身产生一系列生理性改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时患者将治疗部位置于水中,包括热水浴(39℃以上)、温水浴(37~38℃)、不感温水浴(34~36℃)、凉水浴(26~33℃)、冷水浴(26℃以下)。浴后应擦干皮肤,进行保温,并让患者休息。
(四)热水浸浴
热水浸浴的水温为39~41.1℃,持续20min。短时间的热水浸浴可以通过扩张周围血管、促进热量的丢失以降低体温;但长时间的热水浸浴对于高龄老人或儿童、衰弱或贫血、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是绝对不合适的。
(五)冷水浸浴
冷水浸浴的水温低于26℃,时间为3~5min或更短。冷水浸浴后用浴巾进行摩擦。该治疗有强力兴奋神经、强化心血管功能及提高肌张力的作用。
(六)热水坐浴
骨盆区域的局部浸浴水温为40.6~46.1℃,持续3~10min。主要作用是止痛。
(七)不感温坐浴
不感温坐浴通常水温为34~36℃,持续时间为15min~2h,坐浴期间有必要提供足够的覆盖物以免出现寒战。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草、盐或其他药物可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在1~3min的温热水浴后立即给予冷水坐浴,水温12.8~23.9℃,持续30s~8min。
(八)交替坐浴
交替坐浴一般包括三组,即三次热水和冷水的交替。需要两个独立的浴缸以便于操作。热水的温度为40.6~46.1℃,冷水的温度为12.8~29.4℃,重复交替时的温度依据治疗的条件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确定。标准治疗方案是3min热水、30s冷水交替。热水浴缸中的水面应高于冷水浴缸水面约30cm,并充分覆盖身体以减少寒战。与所有的水疗的处理一样,都是以冷水浴结束。交替坐浴可改善盆腔循环,增强局部平滑肌的张力。
(九)不感温浴
不感温浴又称平温浴,是一种全身浸浴,水温通常与皮肤温度相同,为34~36.0℃,时间10~15min。
接受治疗的患者既不感觉热又不感觉到冷。1℃的细微温度变化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不感温浴的主要作用是产生一种兴奋性减低的状态,如对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激发作用主要是对肾脏的激活,因中性的温度不会刺激出汗而导致水分丢失,长时间的浸浴躯体,促进水的吸收,使尿液的生成增加,还可以促进肾病患者磷酸盐排泄增加,因此长时间的浸浴应特别注意。因缺乏正常的产热刺激如冷空气对皮肤的作用,不感温浴可以引起体表温度的下降。体表温度可下降2.2℃,在浸浴后将引起轻微的发冷感,因此治疗后应特别注意给患者保温。
(十)淋浴
淋浴是用各种形式的水流或水射流在一定压力下喷射于人体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