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口甘
8.口甘先从脾论治
众人恶苦喜甜,但口中并无甘饴而整日感觉甜丝丝的,却也腻味不爽口。口甘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脾瘅”,可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糖尿病、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西医对此并无特殊认识,因而也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按照五行学说,认为脾属土,在色为黄,在味为甘,所以历来主张口甘多从脾(胃)论治。
笔者在临证实践中从脾论治口甘,确实屡获效验。
案1
付女,56岁,2005年11月4日就诊。主诉:夏季七八月贪食冷饮后出现口甘,伴食后胃脘胀满疼痛,迄今已有三个多月。饮食冷物辄易泛酸、嗳气,胸闷并牵及背部不适,口臭,大便质干,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史。口甘兼口臭且大便干结,脾经蕴热无疑;苔薄白腻示湿。
以泻黄散为主泻脾经湿火为大法:
山栀12g,藿香10g,石膏10g,防风10g,连翘30g,苏梗12g,路路通12g,枳实15g,煅瓦楞30g,白芍30g,甘草10g,肉桂10g,予7剂。
服2剂药后,口甘、口臭及胃脘痛即消失,大便通畅。
连翘治口臭有特效,合泻黄散可增强清脾经火热之力,一举两得;以苏梗、路路通、枳实行气消痞,针对胃脘痞胀;煅瓦楞止酸治泛酸;配合芍药甘草汤加肉桂缓急止胃痛。或谓,既然脾经有热,怎么还用热性的肉桂?笔者以为,肉桂与他药同经半小时煎煮,热性大失;况有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可以制约肉桂的热性,使肉桂发挥止痛、燥湿的作用。事实证明以上组方收效迅捷,并无弊端。
泻黄散可以治疗大部分口甘,但仍贵在辨证论治,不可一概而言。
案2
周女,53岁,2008年2月29日就诊。主诉:口甘。伴有胃胀,喜用热水袋热敷胃脘则舒,嗳气亦舒,怕冷,舌偏红,苔黄腻,脉细。尽管患者舌偏红,苔黄腻,但症状呈现出一派脾胃中阳式微的气象。《世医得效方》卷十七曾谓:“脾冷则口甜。”
处方:
高良姜12g,香附15g,附子12g,吴茱萸6g,荜茇12g,荜澄茄10g,肉桂 10g,甘松10g,九香虫 10g,莪术 10g,佛手10g,枳壳12g,苏梗12g,砂仁3g,山栀15g,藿香15g,7剂。
所用药物主要为温阳散寒、理气消痞之品。笔者认为泻黄散中最主要的药物是山栀和藿香,一清热,一化湿,一搭一档治湿火。患者除了中阳不足外,究竟有没有湿火存在呢?从舌质偏红、苔黄腻来看,不能完全排除。所以在上述大队温阳散寒药中,配合使用了山栀和藿香。
二诊(3月7日):
服药3~4剂后,口即不甘,胃脘不再怕冷,不再需要用热水袋敷胃脘,其他各种症状也相应减轻。
以上可知,脾热可以令人口甘,脾冷也可以令人口甘。但总的说来,临床似以前者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