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口黏

11.口中黏腻化痰湿

口中黏腻或称口腻或口黏,是指口中黏腻不爽。由于口为脾胃之入门,故多将之看作是脾胃病的表现。此区区小疾为多数医书所不齿,只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将之作为一个病证附在“脾胃病证”条下,记其病机为:多由于脾蕴湿热所致,少数亦可由脾虚失运,或肾液外泄,口中唾液分泌过多所致。可将口腻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脾胃湿热,治以甘露消毒丹;虚证若为脾虚,治以六君子汤,若为肾虚,治以六味地黄丸云云。

临床上口腻者并不少见,化痰湿往往是可以取效的主要治法。

马女,50岁,2005年6月17日就诊。主诉:口淡黏腻。纳少,便秘,平时大便靠服芦荟胶囊保持1日1次大便,夜寐差,乏力,舌淡红,苔黄腻,脉濡。病机分析:湿热困脾。治疗原则:养阴清热,芳香化湿,兼润肠通便。

处方:

太子参15g,川石斛15g,芦根30g,藿香12g,佩兰12g,砂仁5g(后下),白豆蔻5g(后下),郁金10g,厚朴15g,川连3g,神曲12g,麦芽15g,焦山楂15g,莱菔子30g,生首乌30g,火麻仁30g,枳实30g,瓜蒌皮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7剂。

二诊(6月28日):

口腻消失,大便亦畅。

时属南方夏令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易感湿邪。湿性重浊黏腻,郁积脾胃熏蒸于口,即易发生口腻。处方一方面选用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郁金、厚朴等芳香化湿运脾;另一方面以太子参、川石斛、芦根甘寒养阴生津。这是什么道理呢?

先师夏德馨为沪上中医肝病大家,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随师学习过程中,每见其喜在化湿药中参入甘寒濡润养阴生津之品。曾讨教其故,曰:生津之品可以使胶着黏腻之湿浊之邪“稀释化薄”,这样便使得化湿药物更容易发挥作用;另外,化湿药物大都芳香辛温,易于伤阴,配伍生津益阴之品可防伤阴。导师这段话,学生记忆犹新,竟如昨日。要之,化湿药不可过于温燥,养阴药不可过于滋腻。上案少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麦芽、神曲、焦山楂消食健脾,枳实、莱菔子、生首乌、火麻仁、瓜蒌皮导滞通便,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化湿加上消导,使痰湿积滞尽去,断源清流,所以大便通畅而口腻消除。

在“7.口咸非肾亦昭然·口咸不补肾未必无效案(刘女)”中,口中黏腻与口咸同时并存,舌苔白腻,服用平胃散、二陈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彼时也配伍了芦根、川石斛等生津养阴之品,只服药1剂便口腻消失。

黏为痰之征,腻为湿之象,从痰湿论治口中黏腻或可愈大半;根据需要适当配伍生津益阴之品,非但无滋腻助湿之弊,反而使得黏滞之湿更易流化得去。多年来,我运用导师的这一经验,已有反复多次的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