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现代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特点和辨证治疗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温病辨证和治法学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医临床将此辨证方法普遍用于指导温热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传染病等)的治疗。随着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现代温热病的临床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中医临床如何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指导温热病治疗的选方用药,如何根据具有代表意义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卫气营血辨证,需要结合现代温热病的临床特点归纳分析。
1.现代温热病初起多见卫、气同病
在现代中医临床诊疗中,除普通感冒外的多数温热病患者,就诊时极少仅见典型的卫分证(如发热、咳嗽、咽痛、微恶风寒等症状),即使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早期,亦较多见卫气同病,即卫分证不明显,或仅有微恶风寒、咽痛,但气分证的发热、汗出、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等表现却较突出。此时治疗当辛凉宣散与清解气分邪热并用,选方银翘散、桑菊饮合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脏腑热盛者根据所在脏腑加减用药,在肺用黄芩、鱼腥草、蒲公英;在心用黄连、栀子、淡竹叶;在肝用龙胆草、栀子;在脾胃用黄连、石膏;热结于阳明,则结合大黄、芒硝等通腑泻下治之。临床用药要谨防两个极端:一是拘泥于初起有卫分证而不敢用清热解毒之品,一味辛凉透散;二是一见发热,即投以重剂苦寒药物,一味苦寒清热。此时应卫气双解、辛凉宣透而不过于耗散,清气分热邪的同时给邪热以出路。
2.现代温病气分热重而单纯清热不效者,多挟湿邪
某些温热病如流感、病毒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病邪在气分阶段如发热重而单用清热解毒效果不明显,此时应详细诊察,辨识是否兼有湿邪。若见舌苔白腻、白厚、黄腻、浊腻,甚至舌苔无厚腻或黄腻,仅见午后发热,汗出齐颈而还,口不干渴者,多应考虑有湿浊之邪阻遏肌腠、经络、中焦或膜原,治疗当视湿邪所在部位不同给予相应治疗:上焦者治以宣化,中焦者治以苦燥,下焦者治以淡渗,因势利导、使湿去热孤。在此基础上配合清热解毒之法,则邪热易去。方可选藿朴夏苓汤、达原饮、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此时用药切忌一味苦寒,过于苦寒,则寒遏阳气,使气化不利,湿与邪热胶结,反使湿邪缠绵、疾病难愈。
3.现代许多温病发病似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邪热直入营血
现代许多温热病患者发病具有古人所述的“伏气温病”特点,如病毒性心肌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其他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在发病前多有一定的潜伏期,至发病出现临床症状,病邪多已在营分血分。伏气温病之邪热发于内在伏邪,邪既可外出达于气分,亦可直接燔灼于营血,致热盛动血、血络破损,造成各种营血症状;同时热灼阴津、热血互结,致营血凝涩,亦有瘀血的表现。若邪热所致营血症状随热势渐退,则疾病向愈;若烦躁、谵语、昏愦不减,则疾病恶化。究其原因:一是伏热重而蕴郁过深,外热虽去而营血分邪热闭阻于内;二是邪热耗阴伤津,阴血枯竭不能托邪外出;三为热邪与湿邪互结,难解难去,上蒙清窍。如属前者,应加大清热凉血解毒之力,用水牛角、人工牛黄、生地黄、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等,同时加透邪外出之品,以透解郁热,但要注意不可因药物过寒而留邪。如属营阴虚,则多兼瘀,其治疗应用大剂养阴凉血散瘀之药,重用生地黄、玄参等,同时用凉血散瘀药赤芍、牡丹皮、丹参等。邪热与湿邪胶结,则其治疗应加芳香化湿、透邪外出之品,如藿香、佩兰、生薏苡仁、荷梗等。
4.营血分证要注重舌象诊察,不必拘泥于斑疹、出血和神志改变
温病中营分证与血分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温热病的严重阶段,临床多诊断为“邪入营血”。传统的营分证主要症状是:身热夜甚、斑疹隐隐、烦躁、时有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血分证则出血见症更明显,神志症状更重。现代中医临床温热病辨证“邪入营血”,不能皆以神志改变和出血见症为标准。传统中医邪热入营血证似可包括三个方面的病理改变:一为邪热入营血,上扰心神;二为邪热入营血,迫血妄行;三为邪热与营血互结,致血行艰涩瘀滞。故同是营血分证,临床症状和舌脉可以有很大的差异。舌为心之苗,《世医得效方》云:“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心实主之。”说明五脏百脉皆汇集于舌,故舌的色泽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机体营血运行的状态。结合现代中医临床,邪热迫血妄行和神志改变,多见于温热病的危重状态,如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但从一般温热病而言,较多见的是邪热与营血互结,表现在舌象上为舌质红或红绛、暗红、紫暗,舌上有瘀斑、瘀点,不一定皆有出血和神志改变。临床许多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SARS,甚至于新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可见舌质红或红绛、暗红、紫暗,舌上有瘀斑、瘀点,而出血和神志改变不十分明显,但是用清热、凉血、散瘀之法多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此可作为营血分病变不一定有出血和神志改变这一认识的佐证。此外,在某些温热病中,有时即使有神志改变,也不一定属营血分证。湿热阻于中焦或膜原,三焦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清窍被蒙、痰热扰心,同样会有神志昏蒙、烦躁、不寐、癫狂等,此时多伴有舌苔白厚、浊腻、黄腻、黄燥,舌体往往胖大。临床治疗以清化中焦湿热、透达膜原为法,选用达原饮、草果知母汤等,可获满意疗效。温热病热结阳明,上扰心神,亦可出现谵语、神昏、循衣摸床等神志改变,此时多有舌苔黄燥、焦黑起刺。临床治以通腑泻热,选用承气汤类方加减,使邪热去则神自安。因此,温热病营血分证不一定必须有出血见证和神志改变,有了神志改变也不一定属于营血分证,临证必须四诊合参,尤其要重视舌象的辨析。
5.急性温热病早期多可见气血同病
一些较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如重型流行性感冒、重型病毒性肝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其临床发展过程往往不是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逐一传变,常常在发病初期既可见高热、汗出等气分大热的表现,又有斑疹、神昏、舌质红绛、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邪入营血的表现。此时辨证属气血两燔或气血同病,治疗当气血同治,清热解毒与凉血散瘀并用,方可选白虎汤合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斑汤、清瘟败毒散加减化裁治疗。已故著名中医姜春华教授倡导温热病截断扭转治法,即温病早期卫气分病发热时,即可用大剂清热解毒或凉血解毒药。热毒之邪侵犯人体,尤其是现代的一些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最易侵营入血,即使没有神昏谵语、斑疹、尿血、便血、舌质红绛、发绀等症状,亦多见有潜在的营血运行异常的病理改变,如血液成分或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早期适时运用清气凉血散瘀的方药,对防止病情进展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