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样开处方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医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理法方药以及社会、心理、地理等各种知识,还要有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的能力,用对时间,用对地方,用对人,才能效如桴鼓,这是中医师一生都需研究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虽然满腹经文方药,但临证却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一段时间后,敢下手开处方了,又有患得患失、难以取舍的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名气变大,遇到疑难病的概率越来越大,又有无方可用的尴尬。这样的事实说明医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但学无止境。开处方是一种技能,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无病不治,达到药到病除的境界。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段经文既提振我们的精神,又告诫我们学艺不精,不得其术,病才不会治,而不是不能治。
《汉书·艺文志》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上文中“本”是依据,“量”是衡量,“假”是凭借,“因”是依据,“辩”通辨是辨别,“致”是给予,六字均为动词,道尽了处方的思量过程,目的是“反之以平”,使水火相济,这是用药治病的基本道理。违反这个规律,会产生严重后果,虽然不一定有外在表现,但能造成内部伤害,这是医生的过错。
《灵枢·逆顺肥瘦》言:“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可见“医”属于“术”的范畴,是有技艺和规矩的,根本要求是和于天、地、人三才,顺而养身,一旦得病,逆而治之,以达平顺。
综上所述,开处方的目的是治病,任务是把不平不顺的反常现象纠正过来,使机体恢复正常,方法是以天地自然为背景,以患者为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也就是所谓的“对证下药”,关键是对得上,其实质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病的关系、病与证的关系、证与治法的关系、治法与药的关系等多重复杂关系,把这些关系高度概括为一个又一个的对应关系,按照处方原则和规矩逐一处理,并有机地统一在一个处方中。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继承和发扬吕景山国医大师“对药、对穴、对法”的学术思想,紧紧围绕对应关系,探讨处方的思路和方法,并提供一种适用的组方方法——模块处方法,以及多个处方模块,供各位同仁参考并批评指正。
王树国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