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四部脉法
1.概念
十二经脉上凡有动脉的地方均可切脉,其中以独取寸口脉法最为常见。《伤寒论》记载的三部诊脉法,即通过人迎、寸口、冲阳三部诊脉。俞云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太溪脉对于临床辨证施针和判断疗效也非常重要,故提出了四部脉法。
四部脉是指人迎脉、寸口脉、冲阳脉和太溪脉。四部脉法是俞云在参考《伤寒论》三部诊脉法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临证脉法。四部脉分属人体上阳、上阴、下阳和下阴,临床掌握更加容易。(图1-1)
2.四部脉法
(1)切脉时间:
切脉时间以早晨为最好。早晨机体内外环境较安静,脉象能如实反映病情,避免了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饮食、烟酒等的干扰。剧烈活动后,脉弦数有力;愤怒后,脉多弦大;饮酒后,脉洪大弦滑;食后,右脉浮滑等。去除上述干扰后,脉象才能如实反映病情。患者到门诊时往往已不是早晨,必须让患者休息片刻后再诊脉。

图1-1 四部脉
(2)脉位取脉方法及意义
1)人迎脉: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灵枢·寒热病》)位于颈部,颈总动脉搏动处,可在喉结旁触及,当胸锁乳突肌前缘。取人迎脉时,单手张开以诊脉,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在颈部两旁,仔细寻摸颈总动脉搏动之处。(图1-2)
人迎属足阳明胃经,可候胃气;人迎又名天五会,意思是身体上部,汇聚清气,因此可候上部之气。与寸口比较而言,人迎为上部之阳,寸口为上部之阴。《灵枢·四时气》记载:“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图1-2 人迎脉
2)寸口脉:
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在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难经·一难》云:“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寸口在手太阴肺经之上,可候肺气,肺为华盖,所以寸口候上部之气,但肺经为阴经,相比人迎而言,寸口候上部之阴。(图1-3)
3)冲阳脉:
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以单手张开,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腹放于足背高点,按之有搏动感处,即为本穴。冲阳同属于胃经,但在人体下部,因此可候下部之阳气。(图 1-4)

图1-3 寸口脉

图1-4 冲阳脉
4)太溪脉: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一般可以用4个手指握住内踝,用指腹感受围绕内踝整个半圆范围的脉象。此脉较其他脉而言,较难触及,需要更细致触摸。太溪在肾经之上,候下部之阴气,也候一身之元气。太溪脉是“决生死、处百病”之要穴,与冲阳脉结合诊断还可判断预后。(图1-5)

图1-5 太溪脉
(李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