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石类药的源流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且能轻身益气、延年不老;中品毒性不大,或无毒,既能治病,又能补虚;下品有毒,可除寒热、破积聚,专用于攻邪治病,但中病即止,不宜多服。清代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共载46种金石类药(另,《神农本草经》将“龙骨”归入虫类药),其中上品15种,有丹砂(即朱砂)、云母、玉泉、石钟乳、矾石、消石(即硝石)、朴硝、滑石、空青、曾青、禹余粮、太一余粮、白石英、紫石英、五色石脂(即青石脂、赤石脂、黄石脂、白石脂、黑石脂的统称);中品14种,有雄黄、雌黄、石硫黄、水银、石膏、磁石、凝水石、阳起石、理石、长石、石胆、白青、扁青、肤青;下品17种,有孔公孽、殷孽、铁精、铁落、铁、铅丹、粉锡、锡镜鼻、代赭石、戎盐、大盐、卤醎1、青琅玕、礜石、石灰、白垩、冬灰。

1 醎(jiǎn):《康熙字典》:“醎:《广韵》俗鹹字。”《康熙字典》:“鹹:……又《韵会》古斩切,音减。《本草》李时珍曰:鹹音咸者,润下之味;音减者,盐生之名。后人作鹼作鹻,是矣。”鹼、鹻,均为“碱”的异体字。鹹,音贤(xián)时,对应的简体字为“咸”。

南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金石类药44种,其中上品2种,有玉屑、芒硝;中品7种,有金屑、银屑、石脑、玄石、绿青、生铁、钢铁;下品9种,有特生礜石、方解石、苍石、土殷孽、铜弩牙、金牙、锻灶灰(注:土类)、伏龙肝(注:土类)、东壁土(注:土类);有名无用类26种,有青玉、白玉髓、玉英、璧玉、合玉石、紫石华、白石华、黑石华、黄石华、厉石华、石肺、石肝、石脾、石肾、封石、陵石、碧石青、遂石、白肌石、龙石膏、五羽石、石流青、石流赤、石耆、紫加石、终石。

唐代显庆年间,苏敬等编撰《新修本草》,除保留《本草经集注》药物外,新增金石类药20种。其中上品1中,有石中黄子;中品9种,有光明盐、绿盐、密陀僧、紫矿、骐驎竭、桃花石、珊瑚、石花、石床;下品10种,有握雪礜石、硇砂、胡桐泪、姜石、赤铜屑、铜矿石、白瓷瓦屑、乌古瓦、石燕、梁上尘(注:土类)。

唐代开元年间,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将民间用的金石类药增入其中,共计34种,有金浆、古镜、劳铁、神丹、铁锈、布针、铜盆、钉棺斧、枷上铁及钉、黄银、石黄、生金、水中石子、石漆、烧石、石药、研朱石槌、晕石、流黄香、白狮子石、玄黄石、石栏干、玻璃、石髓、霹雳针、大石镇宅、金石、玉膏、温石、印纸、烟药(注:火类)、特蓬杀、阿婆赵荣二药、六月河中热砂。

五代后蜀李珣著《海药本草》,新增金石类药3种,有车渠、金线矾、波斯矾。

北宋开宝年间,马志等编著《开宝本草》,新增金石类药19种,有无名异、婆娑石、生硝、生银、秤锤、铁华粉、铁粉、石蟹、马衔、太阴玄精、车辖、砒霜、铛墨、自然铜、车脂、中膏、淋石、石蚕、不灰木。

北宋嘉祐年间,掌禹锡等编撰《嘉祐本草》,新增金石类药15种,有菩萨石、绿矾、柳絮矾、玄明粉、马牙硝、水银粉、砺石、马脑、铅、金星石、礞石、花乳石、蓬砂、铅霜、古文钱。

北宋苏颂著《本草图经》,新增金石类药3种,有石蛇、黑羊石、白羊石。

北宋元祐年间,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新增金石类药2种,有灵砂、井底砂。

明万历年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新增27种金石类药,有锡吝脂、诸铜器、诸铁器、宝石、粉霜、银朱、炉甘石、蜜栗子、石炭、石面、石芝、土黄、金刚石、砭石、杓上砂、石鳖、雷墨、黄矾、汤瓶内硷、马肝石、火药(注:火类)、猪牙石、碧霞石、龙涎石、铅光石、太阳石、朵梯牙。

清乾隆年间,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新增金石类药45种。其中金部11种,附5种,共16种,有铁线粉、开元钱、万历龙凤钱、菜花铜、风磨铜、白铜矿、白铜、紫铜铆、金花铆、银铆、钱花、马口铁、金顶、乌银、子母悬、银铕。石部27种,附2种,共29种,有吸毒石、天生磺、倭硫黄、石脑油、神火、天龙骨、玉田沙、瑶池沙、木心石、樟岩、仙人骨、禹穴石、桃花盐、瘤卵石、松花石、云核、瀚海石窍沙、岩香、龙窝石、石髓、红毛石皮、金精石、雄胆、雉窠黄、石螺蛳、猫睛石、辟惊石、奇功石、保心石。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拾遗》,历代主流本草所载金石类药合计258种;如加上其他本草、医案著作或民族医药著作所载,金石类药有300余种。

当代本草学家尚志钧集纂的《中国矿物药集纂》,对自先秦至清末本草文献中的矿物药进行了系统整理,总结出金石类药及土、水类矿物共计602种(金石类药324种),介绍了矿物药的源流、性状、药效、毒性、炮制、鉴别,并对每种药物的本草文献进行了汇纂,是一部金石本草文献的集大成著作。

黄璐琦、奥·乌力吉主编的《中国矿物药资源》,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研究结果,对普查的153种矿物药的别名、来源、本草考证、原矿物、主产地、蕴藏量、流通量及使用情况、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用药警戒或禁忌、贮藏及民族用药情况等进行了论述,解决了矿物药品种不清的问题,为矿物药的资源保护、学术研究和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金石类本草及相关医案目前多数已失传,因此,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并深入学习、增进认识很重要。唐启盛、孙文军主编的《金石本草医案精编》,对古代医家认识和运用金石类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该书分为本草和医案两大部分,其中本草部分是对金石类药的古今本草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的综合整理,医案部分是对古代医家运用金石类药的医案的整理。该书全面地检索了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精选的230种金石类药按照金、玉、石、卤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来源、始载、异名、产地、采收加工、性状特征、成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附注等12个方面进行描述。该书收载了历代医家运用77种金石类药的2 000余则医案,创新性地将金石本草和金石医案整理相结合,做到前后互照、医药互鉴,弥补了我国金石类药研究史的空白,在本草研究方面创新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