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针灸疗法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指出目前整个传统医学、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多的是针灸疗法。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02个国家中有183个使用针刺疗法。在联合国的190多个成员国中,178个(93%)具有针灸疗法实践,59个有针灸疗法组织,29个国家为针灸立法。走向世界的针灸,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受针灸疗法和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疾病的启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在2016年宣布拨款3.24亿美元启动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SPARC)计划,旨在明确外周神经与相关器官的联系,按照神经编码刺激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精准调节内脏功能,这对传统针灸研究形成倒逼之势。2019年7月NIH补充整合医学中心对“穴位相关问题”进行全球范围的意见征集,也是认识到针灸关键科学问题和进军针灸基础研究的一个标志。我国针灸研究的发展虽然已逐步有标志性成果产出,然而面对西方针灸的发展,仍需在针灸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开创性的突破。在针灸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一、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针灸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完整的且能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然而目前传统的针灸理论正面临严峻挑战。例如,传统针灸理论认为针刺不同的经穴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即经穴的功能具有特异性。但现代有些针刺或类针刺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不支持经穴特异性,加之对于经穴特异性科学基础的阐释远远跟不上临床,使得西方医学界虽然普遍承认针刺有效,但对于传统的针灸理论却持怀疑态度。此外,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出现的“日本针灸”“英国针灸”“美国干针”以及神经刺激等疗法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却不需要任何穴位理论的指导,与传统针灸经脉腧穴等理论有悖。多种针法各具特色,如耳针、腹针、浮针、腕踝针、电针、激光针等,其理论也有别于传统针灸理论。因此,对于传统针灸理论的深度挖掘,及对其内涵外延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乎针灸学科发展的根基。

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是针灸领域最基本的关键科学问题。流传几千年的针灸理论的现代重构刻不容缓,完善针灸理论体系,是当代针灸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针灸治疗疾病是否真的安全有效?

目前有关针灸临床疗效的证实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然而科学界关于针灸是否能够有效治疗疾病一直存在争议。WHO指出传统医学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针灸疾病谱相关研究显示,针灸可对16个系统532种病症发挥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但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显示,2 475个指南中仅39个以低级别证据推荐针灸作为可选择方案。一项系统综述比较了世界上27个国家针刺临床研究阳性结果的报告情况,结果发现,中国针刺临床研究大多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或药物对照组,阳性结果率接近100%,而欧美国家针刺临床研究的阳性结果大多在50%~60%。因此,认为中国的针刺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也说明了临床研究水平可能偏低。针灸临床研究结果的强阳和极阴两极分化明显,针灸治疗疾病疗效到底如何呢?基于新药研发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不符合传统针灸的自身规律,完全标准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易失去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多数国外临床研究缺失传统针灸特色;而国内研究囿于顶层设计和方法学局限,多存在对照、盲法、样本量等方法学缺陷,导致符合现代临床研究规范的高级别证据远远不足,严重阻碍了针灸在全世界的推广和应用。以经验为主的针灸疗法如何构建既符合传统针灸特点又能被现代科学认可的研究模式?针灸属于复杂干预,其效应的产生不能清晰地归为某一种或几种特定因素,有必要结合针灸自身特点,创新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建立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科研新范式,提供高级别证据,这也是针灸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针灸效应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有人认为针灸没有明确的解剖结构和化学物质基础,直到现在还解释不清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它的解剖结构是什么,因此提出“针灸是伪科学”的观点。Nature杂志指出:“揭示针灸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传统中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针灸的机制研究?这是针灸能否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认可的瓶颈问题。目前已发现的针刺镇痛机制主要涉及内源性神经肽1、腺苷释放2、闸门控制、弥散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等;非镇痛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3、生物电、氧化应激等学说。现在医学的研究模式,大多针对某一靶点,去研发新药,推广应用,形成指南,但容易出现长期疗效难以为继、药物耐受成瘾增加等问题。而针灸作为一种整体疗法,在多靶点治疗、发挥长期疗效中可能更具有优势。针灸的这种整体调节的特点与当前以健康而不是以疾病为目标的医学发展新趋势相切合。今后可基于针灸整体调节和多靶点作用的特点,采用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中更为先进的、灵敏的、客观的检测技术,结合大数据信息技术,多维度、网络化、系统性探讨针灸的生物学机制。

1 HAN J S.Acupuncture analgesia:areas of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J].Pain,2011,152(3 Suppl):S41-48.

2 GOLDMAN N,CHEN M,FUJITA T,et al.Adenosine A1 receptors mediate local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J].Nature Neuroscience,2010,13(7):883-888.

3 TORRES-ROSAS R,YEHIA G,PE A G,et al.Dopamine mediates vagal mod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electroacupuncture [J].Nature Medicine,2014,20(3):291-295.

本书以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主线,系统介绍近年来针灸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关键科学问题。从宏观上整体介绍针灸的特点及针灸的科学内涵,分析近年来针灸治疗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探讨针灸的生物学机制,同时,将方法学寓于其中,强调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相互转化,推动转化医学在针灸领域的发展。

刘存志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