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医学受孕机理
受孕是妊娠的开始,中医学对人类生殖生育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生殖受孕的理论体系。
一、受孕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可见女子月经来潮、男子精气溢泻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受孕基础包括脏腑功能正常、天癸成熟泌至、冲任督脉通盛、气血充足调和、男女生殖器官(胞宫、精室)形态及功能正常。
(一)脏腑功能正常
肾主导了生殖生理活动的全过程,五脏六腑为肾主生殖提供精血等物质基础。肾是脏腑功能中最重要的器官。
1.肾
肾藏精,主生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殖的基础。藏精是肾主生殖的基础。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精合而形始成”(《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肾精对人类的生殖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机体发育成熟后男精女卵的发育及成熟。精化血,“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傅青主女科》),“胞络者,系于肾”(《素问·奇病论》),肾精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肾精所化之气谓之肾气。男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精充足,肾气旺盛,天癸泌至,女子任通冲盛,气血调畅,月经来潮,并具有产生优质卵子和孕育胎儿的能力;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2.肝
肝藏血(《灵枢·本神》),主疏泄。宗筋为肝所主,肝的经脉绕阴器,抵少腹。脏腑化生之血,除营养周身外,其有余部分贮藏于肝,在女子肝将有余之血下注冲脉、胞宫,为孕育提供物质基础,已孕则养胎,未孕则溢泻而为月经;在男子肝将有余之血下注外肾,以完成性事等生殖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可使有余之血顺利下注冲任胞宫,月经按时来潮,阴窍得以润泽,利于求子;有余之血顺利下注外肾,精关藏泻有度,泻精通畅应时。
3.脾
脾主运化,生血统血,主升清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景岳全书·血证》曰:“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则源源不断地化生,由脾上输于心肺,化生血液。因此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为胞宫行经、受孕、纳胎奠定物质基础;为外肾性功能和生殖功能提供营养和保障。
4.心
心主血脉,藏神。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心主血的作用包括心行血和心生血,即心有总管一身血液的运行和生成的作用;心主脉是指心与脉直接相连,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营养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素问·评热病论》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通过胞脉把血液输送到胞宫,维持胞宫功能。《灵枢·九针论》曰:“心藏神。”心主血藏神,内寄君火,人的各种欲望包括性欲均由心生。心神君火正常,则性欲、交合如常。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云:“夫妻各具元气,未交媾时,元气散布周身脉络中,曰无始;将媾则元气各禀心君之令,而初动生之机也,曰有始;及媾而元气各分注于脉络中,浑沦汤穆,曰无极;既泄而一施一受,氤氲含摄,阴阳未判,曰太极。由此团结完成,外生衣而内生形,胞络脉联,因母呼吸,而成动静,一阴一阳,渐具百骸,应月而产矣。”
《傅青主女科·种子门》云:“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且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心肾通过精血互化营养胞宫,维持胞宫生殖功能;通过水火相交既济,推动子宫藏泻,维持阴阳气血平衡。
5.肺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又云营气“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全身的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再输布至全身,包括胞宫和外肾。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气。”肺主治节功能正常,宣发肃降司职,则月经如期而至,经量正常。
(二)天癸成熟泌至
天癸,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癸逐渐成熟而泌至。《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天癸至”,则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天癸竭”则女子“地道不通”,男子“精少”,而无子。揭示了天癸的“至”与“竭”由肾中精气盛衰主宰,直接参与男、女的生殖生理活动。如《女科经纶·嗣育门》云:“序男女有子,本于天癸至,而肾气盛实之候也。”在天癸“至”与“竭”的过程中,人体发生了生、长、壮、老的变化。可见天癸是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物质。
(三)冲任督脉通盛
《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张从正《儒门事亲》言:“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统于篡户,巡阴器,行廷孔、溺孔上端……以带脉束之。”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指出“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即冲、任、督三脉均起于胞中。有关“胞”的解释,张景岳《类经》曰:“胞,子宫也,在男子则为精室,在女子则为血室。”明代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也指出:“胞,阴胞也,在男子则为精室,在女子则为血室。”清代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说:“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古代许多医籍中,血室指子宫。如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曰:“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由此可知,“胞”,男女皆有,在女子则为子宫(胞宫),在男子即为精室。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冲、任、督三脉功能正常,旺盛通达,才能将脏腑化生之精气血注于子宫(胞宫)、精室,完成受孕之功能。
(四)气血充足调和
《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和平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育而不长者,无非根本不固。”气血充足是孕育的重要条件。《傅青主女科》指出:“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精能生血,血能化精。人体气血旺盛,运行通畅,则能化精养神,以成其孕,以养其胎;若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则可引起不孕不育。
(五)男女生殖器官形态及功能正常
精室与子宫均可称“胞”,均位居下焦。精室为男性内生殖器官,主要生理功能是生精、藏精、排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精室是“生精之处”“化精之所”。子宫(胞宫)包括了女性内生殖器官,《素问·五脏别论》称之为“女子胞”,《灵枢·五色》称之为“子处”。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并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其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被称为“奇恒之腑”。精室与子宫均与冲、任、督、带关系密切,并借冲、任、督、带与全身脏腑相连。只有男女生 殖器官形态及功能正常,才能受孕成胎。
二、受孕机理
《易传·系辞下》指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以男女之精所结合孕育成人,从而类比出万物之生皆由精所汇聚而成,科学地认识了生命的起源。《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广嗣纪要·寡欲》指出:“夫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阴精溢泻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蕃矣。”描绘了胎孕构成的生理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明确指出男女到一定年龄发育成熟后,肾气盛,天癸至,冲任通盛,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经规律来潮,就有了孕育的功能。
受孕的机理是: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并泌至,冲、任、督脉通达旺盛、功能协调,精室、子宫形态及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即可构成胎孕。在此过程中,肾为主导,藏精,主生殖;天癸是促成精、卵产生的重要物质;精、气、血是构成胎孕的基本物质;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并借冲、任、督、带四脉与精室、子宫相通。
《女科正宗·广嗣总论》曰:“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说明构成胎孕的必要条件是男女双方生殖之精正常。“男精壮”指男子生殖功能正常,“精气溢泻”;“女经调”指女子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正常,是有排卵的月经。
受孕须有适合的时机。明代袁黄在《祈嗣真诠·知时》篇中说“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缊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这里所说的“氤氲之时”“的候”即排卵期,又称“真机时”,是受孕的最佳时机。
三、影响受孕的因素
1.年龄
男女双方必须到达一定的年龄,身体盛壮,才具备结合孕育的条件。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问子》指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若过于早婚,则“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
但若超过了一定的年龄,肾气衰惫,天癸耗竭,精血亏虚,则虽交合而不能成孕,虽孕而不能育,虽育亦多不寿。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又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则齿发去。”即女子五七、男子五八之后形体就日渐衰退,生殖功能也开始下降,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则生殖功能殆尽。
2.环境
正常的孕育与内外环境也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然惟天日晴朗、风光霁月、时和气爽”,“情思安宁、精神闲裕之况,则随行随止,不待择而人人可辨。于斯得子,非惟少疾,而必且聪慧贤明。胎儿禀赋,实基于此”。此指内环境,主要指男女双方的心境。古代还十分重视五运六气及气候异常对胎孕的影响。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即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不孕不育。目前普遍认为,大自然环境污染、工作环境中接触有毒的理化之物、居室家装环境不佳等均可影响胎孕。
3.遗传因素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载:“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即反对近亲结婚。
4.精神因素
备孕期间,要精神放松,如精神过度集中,甚至精神紧张,亦难以受孕。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云:“有意种子,兢兢业业,必难结胎,偶意为之,不识不知,成胎甚易。”王孟英评注《女科辑要》时亦指出:“子不可以强求也,求子之心愈切,而得之愈难。天地无心而成化,乃不期然而然之事,非可以智力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