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中医不孕与不育概述
一、不孕与不育概念
不孕不育在古代中医典籍中有多种称谓,例如不孕、全不产、断续、无子。目前医学上规定,不孕症是指女性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1年未妊娠者。其中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古称“全不产”;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1年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古称“断续”。不育症是指夫妇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同居生活1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由于男方因素而致女方不孕的疾病。
中医看待不孕不育是整体性的,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将男、女两性都视在研究范围之内,也体现在对孕前、孕中和孕后全过程的关注,还体现在对生理和病理的全面研究。因此,中医不孕与不育的研究范畴包含男女两性生殖生理的基本理论,对男、女各类不育不孕症病因、病机、病理的认识和治则治法、方剂方药的经验总结,以及孕前孕后的优生、养生保健等问题。
二、不孕与不育历代论述
中医在两性生殖生育方面的观察、认识和研究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观念历来将嗣育看作家庭的头等大事,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重视人类的繁衍与后代的健康,并用整体观认识和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
不孕、不育名词均始见于《周易》,如“妇三岁不孕”“妇孕不育”。而作为病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督脉者……此生病……其女子不孕。”在中医古籍中,不孕的病名并不一致,如《素问》尚有“无子”之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脉经》称“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针灸甲乙经》中则有“绝子”之名,《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全不产”“断绪”。后代医家对女性不孕症的论述,则散见于“求嗣”“种子”“嗣育”等篇章中;关于男性不育症的论述在古代典籍中多见于“无子”“绝育”篇中。
早在春秋时期,关于生育的话题已出现在文献中。如《周易·系辞》有“夫乾……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的论述。《山海经》中有“有鸟焉,名曰,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崇吾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等记载。
《黄帝内经》对生殖生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以“肾”为核心的生殖理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同时还提及了许多可致不孕不育的病症,如“白淫”“精少”“精时自下”“阴痿”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论著《胎产书》中提出在女方月经干净第三天交媾,可能受孕有子,所述已明确求嗣交合须避开经期,受孕时间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为“择时受孕”思想之首倡。东汉张仲景将男性不育症归于虚劳范畴,其所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的记载。我国第一部中药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称男性不育为“无子”“绝育”,并记载了许多增强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的药物,如五味子可“强阴,益男子精”。
两晋南北朝时期,王叔和在《脉经·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中记载:“脉微弱而涩,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其表明妇女脉微而涩,多与精气不足或气滞血瘀有关。南齐褚澄在《褚氏遗书》中专论孕育之道,认识到早婚伤精为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如“精血”篇云:“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并提出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如“问子”篇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后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以实而论女子不孕,云:“子脏冷无子者,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则冷,故无子。”认为男子精冷、失精、不能射精均可致无子。如《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有云:“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又云:“泄精、精不射出,但聚于阴头,亦无子。”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夫妇无子之病因为“凡人无子,当为夫妻俱有五劳七伤、虚羸百病所致,故有绝嗣之殃”,并制定专治男性不育之方剂“七子散”和“庆云散”,继《神农本草经》之后,最早以种子类药物治疗男性不育症。另外,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他将“命理”观念与生育相联系,如《备急千金要方·求子》云:“夫欲求子者,当先知夫妻本命,五行相生,及与德合,并本命不在于休废死墓中者,则求子必得。”;其所述生男生女之谬说,亦滥觞于后世,如《妇科玉尺》曰:“非月经来后,皆不可用事,惟经后一日男,二日女,三日男,此外皆不成胎”。
宋朝时期,有关女性不孕的典籍逐渐增多,有《妇人大全良方》《济生方》《明堂灸经》《资生经》等。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最为著名,此书以虚而论不孕病因,曰“冷抟于血气,血气不能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若久不平复,若久不瘥,风冷入于子脏,则胞脏冷,亦使无子”。
金元时期,有《丹溪心法》《东垣十书》《河间六书》《针经节要》记载了相关不孕症。其中尤以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最为著名,载“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若是怯瘦性急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另外,关于子宫的描述“胎之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似乎是对女性子宫形态第一次形象的描述。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有关不孕不育疾病治疗的经典著作以及中医药典籍,集前期文献之大成,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明代袁黄《祈嗣真诠·知时》云:“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缊之候,于一时辰间,气蒸而热,昏而闷,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此的候也。于此时逆而取之则成丹,顺而施之则成胎矣。”开后世“氤氲期”论述之先河。
明代万全《广嗣纪要》记载了不孕症的先天性生理缺陷,详细阐述了女性“螺、纹、鼓、角、脉”等生理缺陷,并初步认识到具有这五种先天生理缺陷之人是不能孕育的,除了“脉”间或可治之外,其他四种先天缺陷药物难以取效。《广嗣纪要》将男性有子之道归纳为:“一曰修德,以积其庆;二曰寡欲,以全其真;三曰择配,以昌其后;四曰调元,以却其疾;五曰协期,以会其神。”而无子之因,“多起于父子之不足”。这些认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修养父母品德、适当的性生活、调节元气、预防和治疗宿疾。书中还有一些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专方,如螽斯丸、壮阳丹、养精种子方、滋阴大补丸、乌发种方、补阴丸等。
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求嗣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不孕的各种后天性因素,云:“窃谓妇人之不孕,亦有因六淫七情之邪,有伤冲任,或宿疾淹留,传遗脏腑,或子宫虚冷,或气旺血衰,或血中伏热,又有脾胃虚损,不能营养冲任……各当求其源而治之。”此医籍全面论述了女性不孕的病因,不仅有外感六淫之邪气,还有七情过度及体质因素等,认识到不孕病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明代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胎前门》提出了饮食、嗜好与男性不育有关,宜“戒酒”“慎味”。
明代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从“寡欲”“节劳”“惩怒”“戒醉”“慎味”等五方面论述男子的养生之道,同时指出:“生子专责在肾,但一经之病易治,有病在别经而移疾于肾者,有一人而兼数病,因而无子者,其治法颇难,其立方不易。”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出了欲育者,应谨慎从事,尤其强调不宜过多饮酒,云:“凡饮食之类,则人之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为拘执,惟酒多者为不宜……而酒性淫热,非惟乱性,亦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故凡欲择期布种者,必宜先有所慎。”
明清之际陈士铎所著的《石室秘录》着重从自身失调方面论述不孕症,指出“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在书中详细叙述了十病,分别为胞冷、脾胃寒、带脉急、肝气郁、痰气盛、相火旺、肾水衰、任督病、膀胱气化不行和气血虚,这些认识在当代看来也是相当准确的。《石室秘录·子嗣论》将男子不育的原因归为六个方面,云:“男子不生子,有六病……一精寒也,一气衰也,一痰多也,一相火盛也,一精少也,一气郁也。” 陈士铎所著的《辨证录》指出男子肥胖易生不育,云:“男子身体肥大,必多痰涎,往往不能生子……夫精必贵纯,湿气杂于精中,则胎多不育……多痰之人,饮食虽化为精,而湿多难化,遂乘精气入肾之时,亦同群共入……湿既入肾,是精非纯粹之精,安得育麟哉?”
清代叶天士《秘本种子金丹》比较详尽地论述了男性不育的病因,云:“疾病之关于胎孕者,男子则在精,女子则在血,无非不足而然。男子之不足,则有精滑、精清、精冷,或临事不坚,或流而不射,或梦遗频频,或小便淋涩,或好女色以致阴虚,阴虚则腰肾痛惫,或好男风以致阳极,阳极则亢而亡阴,或过于强固,强固则胜败不洽,或素患阴疝,阴疝则脾肾乖离。此外,或以阳衰,阳衰则多寒,或以阴虚,阴虚则多热,皆男子之病,不得尽诿之妇人也。尚得其源而医之,则事无不济也。”这些病因包括精液异常、性功能障碍、全身性疾病,认识到不孕不育不能尽归咎于女方,必须找出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对症施治。
总之,明清时期中医对不孕不育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许多专著至今仍有较高参考价值。
自清末西学东渐,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学者也在借鉴西医学的知识,有意识地创新和发展中医生殖理论,产生了一些现代中医生殖理论和实践,中医不孕不育的学术研究进入繁荣期。例如结合中医“种子必先调经”,“两精相搏,故有子”等理论,现代中医名家罗元恺、刘敏如、孙宁铨等参考西医神经内分泌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创造性地提出了脑-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开展了“补肾对生殖轴影响”的研究,肯定了补肾对促进卵泡成熟、排出,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为调节月经、治疗不孕等方面提供了依据。结合生殖内分泌和卵泡生长发育规律提出了中药调周疗法,根据现代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夏桂成的临床经验,有四期、五期、七期调经法,在行经期以活血化瘀为主,经后期以补肾、填精为主,排卵期补肾通络以促排卵,经前期以养血活血、疏肝为主以助受孕。连方结合对辅助生殖技术中卵泡发育规律的详细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八期理论”(月经期、经后早期、经后中期、经后晚期、排卵期、经前早期、经前中期、经前晚期)以及各期的生理特点及治疗用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中医周期疗法及具体应用。

中医发展(国医大师刘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