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难心血管疾病中医思考与辨治
- 薛一涛主编
- 1193字
- 2025-03-15 09:50:38
自序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已经步入中医领域40余年,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虽然后来兼有行政管理工作,但始终没有放松对中医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那时候,对中医没有任何印象,更谈不上喜欢、爱好和专业思想,入学的头几年,上课还在看数学。大二以后对中医逐渐有点入门,尤其是读了李克绍老师的《伤寒解惑论》后,颇受启发,从此也喜欢上了《伤寒论》,虽然背得不熟,但也是爱不释手,这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4年7月,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上班,8月份在病房转科工作1个月,9月份突然被抽调至内科急诊室,由于刚刚毕业,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中西医临床技能,没有底气,心里非常忐忑,本想转几个科室再去,急诊室主治医师听说安排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来急诊室工作也不放心,我听说后激发了斗志,也主动要求去急诊室。到急诊室上班的第一天就碰到了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第一次学习和使用心脏除颤技术。由于内科急诊室承担全院的急诊,内、外、妇、儿、骨科等急诊患者都到急诊室,要求医生临床知识必须全面,个人临床技能有较大差距。为了尽快掌握急诊技能,提高急救技术水平,利用业余时间几乎看遍了医院图书馆所有急救杂志和急救书籍。在急诊室工作的一年时间,得到了上级医生及各位同事的理解、支持和无私帮助,使我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尤其是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如各种穿刺(胸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心肺复苏、急诊患者的快速处置等。
1986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王永安教授,3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心血管病科疾病的中西医理论和防治方法,通过跟诊学习、继承了王永安老师的学术思想。1989年毕业分配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至今。以后攻读山东大学博士学位,师从高海青教授,系统学习了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西医技术和科研方法,丰富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于1985年到上海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半年,1996年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一年,这些学习和进修经历丰富了中西医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临床综合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9年至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行政管理工作,虽然一直没有放弃业务,但从事临床的时间减少了许多。由于始终坚持临床医疗工作,对中医理论知识、理法方药的认识逐步提高,临床疗效逐年提升,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
2018年获批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焦华琛教授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在她的提议和召集下,工作室人员汇集了多年来的临床验案,编写了这本经验集,希望对同仁有一点启迪和帮助。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所限,书中内容难免出现错误,一些个人观点及遣方用药也不一定准确,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20农历庚子年中秋
薛一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