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心房颤动规范防治探索与实践
- 李毅刚主编
- 830字
- 2025-03-15 02:09:30
二、上海市房颤抗凝治疗现状
1.上海市房颤抗凝治疗比例变化
在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20年达到56.57%(图2-3)。就抗凝药物使用种类而言,2015—2020年,华法林使用比例逐渐下降,而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使用比例逐渐上升,于2020年超过华法林,成为主导的抗凝药物处方(图2-4、图2-5)。此处抗凝治疗比例计算的数据统计依据为房颤患者就诊记录中在该统计年份有过抗凝药物处方,可能与抗凝药物的实际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

图2-3 2015—2020年上海市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图2-4 2015—2020年房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种类变化

图2-5 2015—2020年房颤患者中使用不同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物占比变化
2.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65~80岁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最高(71.11%),而80岁及以上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40.54%)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在2017—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图2-6、图2-7)。

图2-6 2015—2020年(总计)上海市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图2-7 2015—2020年上海市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3.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抗凝治疗比例
在2015—2020年,上海市男性房颤患者较女性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高(图2-8)。

图2-8 上海市不同性别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
4.上海市房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变化
不同时间段确诊的房颤患者人群在确诊后两年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比例均逐年上升。2015年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在2015—2017年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45%、27.89%、49.23%,而在2018年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在2018—2020年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分别为46.06%、69.97%、83.74%(图2-9)。

图2-9 不同时间段上海市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变化
5.不同行政区的房颤抗凝治疗比例
上海市不同行政区内房颤的抗凝治疗比例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房颤抗凝治疗比例超过40%的区域有:普陀区、松江区、黄浦区、徐汇区、虹口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杨浦区、长宁区、嘉定区和青浦区。其中,各行政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颤抗凝治疗比例超过40%的行政区有:普陀区、嘉定区、松江区、虹口区、闵行区、杨浦区、宝山区和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