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脾,后天之本也

我们都是有脾气的人。

在中医藏象学说里,脾一直像焦点明星一样存在。它居住在人体中央,影响力遍布每一个角落。人类是一种精妙的碳基生物,有神明之主——心,有清虚之脏——肺,有先天之本——肾,有血海之主——肝,亦有后天之本——脾。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脾作为人体的生产供应部门,它的经营本事,关乎全局温饱,或者富裕。

脾胃的功能,犹如军队中辎重营的角色,负责供应全军饮食,而敌人喜欢袭击粮道,所以防御战斗亦不可缺;犹如城市中财政厅的角色,开源节流,按需分配,也是操碎了心,而一旦捉襟见肘,活力自然不在;犹如机器中的动力装置,甭管你是汽油还是电力,最终由它化作源源不绝的能量,其貌不扬只是外在,务实求真是它的本来颜色。

追本溯源

《医宗必读》记载:“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再容我渐渐道来:脾的前世今生,左邻右舍……

一、脾的作用

人体的每一个部件都在各司其职,不容“闲汉”,即使是可以被切除“抛弃”的阑尾,其实也是免疫系统的成员,何况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脾。当我们把牛排、双皮奶、提拉米苏、咖喱鱼丸、巧克力……胡吃海喝,塞进胃肠,脾就负责提炼其中的精华内容,散布灌溉在身体各处,故称其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剩下的糟粕,自然继续往下排,化作肥料是也。而若脾休年假、搞罢工,工作能力下降,产生堆积,便可为腹胀;工作时间三心二意,草草了事,便可为腹泻。最终都是导致产量下降、身体其他部门经费不足、大崩溃的开始。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追本溯源

脾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脾主运化

《类经》记载:“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述》记载:“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权初编》记载:“饮食先入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入之脏,浊气下入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

2.脾主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3.脾主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二、脾的个性

大多数时候,脾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好人,宠辱不惊,无论是高档酒楼的佛跳墙,还是路边地摊的臭豆腐,一概努力加工为人体需要的“营业经费”,但谁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呢,它就有一个癖好:喜欢干燥,恨不得装一个吹风筒在身上,保持它的“燥美丽”。所以,脾的天敌就是湿邪,两者相杀不相爱,都想把对方摁在地上痛打一百遍。而一旦脾气不够健旺,湿气就会在全身造反,产生痰饮呀、水肿呀,让你疲倦乏力、胃口全无、头重如裹、脘腹胀满。

追本溯源

脾的特性可以概括如下。

1.脾气主升

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2.脾喜燥恶湿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

3.脾主长夏

脾气旺于长夏,脾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

三、脾的社交

作为一个中央大员,脾与人体每一个部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它无私助人的同时,“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它也收获很多纯真的友谊。

1.脾与心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对于血液来说,脾是亲妈,但是没有时间、精力管教,只好交给人民教师心脏,指导它为人处世,在正常轨道运行,快乐生活,亲妈也在一旁,不致行差踏错,跑出心脏管理区域。

追本溯源

《医碥·五脏生克说》记载:“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寒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张聿青医案》记载:“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利焉,非气之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类经》记载:“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思动于心则脾应。”

2.脾与肺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脾和肺的关系,表现为气和水之间的关系。脾生产了水谷精气,肺摄入了清气,两者结合的产物,便是宗气,宗气是后天之气,它推动肺的呼吸、心的血液运行,资助先天之气,这样看来,脾和肺是同僚伙伴。好比我们想喝热水,家里必须安装电管道和水管道,两者结合,才有让我们开开心心的白开水。

追本溯源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精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3.脾与肝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因此,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脾是生产血液的车间,肝显然是一个中转仓库,肝保证了血液的稳定输出,不急不慢,不慌不乱。同时,肝也会叫它的小弟——胆汁,帮助脾运化食物,胆汁弟并不依赖于肝,亦是脾手下最能干的一个仔。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是也。

追本溯源

《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记载:“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程杏轩医案辑录》记载:“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悴,必由土气之衰,一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

4.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肾宛如父母赠送的资产,它是我们的原始成本,但若是坐吃,山也得空,于是肾投资了脾,给它本钱,帮它建设,待到脾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自然也会反馈它的老东家肾。故称“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追本溯源

《医门棒喝》记载:“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景岳全书》记载:“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5.脾与胃

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食物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脾脏是胃腑的直属上司,胃腑接受各种食物后,先进行搅拌的粗加工,然后交给脾脏精细运化,脾脏发功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胃腑发功将糟粕向下输送至肠道,所以它们虽然紧密合作,性格却不同,相对于脾脏喜欢燥,胃腑是喜欢柔润的,脾胃刚柔并济,是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法则。

追本溯源

脾胃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纳运相得:

《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记载:“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景岳全书·脾胃》记载:“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升降相因: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寓意草》记载:“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

燥湿相济:

《医学读书记》记载:“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

6.脾与肌肉

脾主肌肉,是指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简单来说,脾功能好的孩子容易壮实,反之,可能如芦苇秆一般。故《中藏经》曰:“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

追本溯源

《脾胃论》记载:“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四肢,又称四末,是肌肉比较集中的部位,《体仁汇编》曰:“四肢为脾之外候。”所谓“脾主四肢”,是说人体的四肢,需要脾气输送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甚至难以步行或痿弱不用。

7.脾与口

脾开窍于口。当脾功能健旺时,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的病理变化从口唇往往可得知一二。故《黄帝内经灵枢》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

追本溯源

《罗氏会约医镜》记载:“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