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中藏经
- 谭春雨整理
- 3927字
- 2025-03-15 09:05:49
导读
《中藏经》虽不过两万余字,却对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脏腑及阴阳虚实寒热辨证、色脉声形辨证、病因治则预后等都有独到精辟的论述,是一部足可羽翼《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难经》,补充仲景之学的经典,有很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一、《中藏经》与作者
《中藏经》著作者是谁,历来争论不休。原书署名三国华佗著,但由于此书始见于宋,又邓处中序文述其因梦得此书而颇显神秘,加之书中有些名物出于晋乃至宋以后,据此有学者怀疑此书原是六朝人托华佗之名的伪作。
《中藏经》有后人学术掺杂不可否认,但仅凭上述证据定其为伪作似乎过于轻率,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许多晋唐医书如《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都曾引用过华佗佚文,部分佚文也见于本书,故可以肯定《中藏经》的祖本应该是华佗遗书。但是华佗遗书是否就是华佗本人的著述?对这个问题历史上似乎鲜少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并非意在贬低华佗,而是基于以下几个疑问:
第一,传统观点认为《中藏经》是华佗根据《内经》《难经》等整理而成。据此则《中藏经》在核心理论上应与《内经》《难经》完全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中藏经》言“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就明显与《内经》《难经》之说相悖,这提示《中藏经》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的说法缺乏足够说服力。
第二,《中藏经》多处提及古医学典籍名及黄帝扁鹊之语,但并未有一处提及《内经》《难经》及其异称,且所引用的典籍内容在《内经》《难经》中都未出现过,如《中藏经》引《金匮要略》“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等,书名及内容皆不见于《内经》《难经》。这也提示《中藏经》理论传承可能不是《内经》《难经》。
第三,华佗一生内、外、妇、儿全精,但最具特色的成就是其“断肠湔洗,缝腹膏摩”的外科手术学。而先秦以降国人一直深受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礼仪道德观念影响,对于外科手术学讳莫如深,正因为如此,《内经》《难经》《伤寒论》等都丝毫未及外科手术学的理论技术。显然华佗的外科手术学不可能传承于《内经》《难经》。
第四,邓处中序文中明确指出《中藏经》并不是华佗的著述,在华佗之前本书已经存在,由于此前一直秘藏在远离尘嚣的奇人隐士手中,故未能广泛流传,后华佗在一次访造“名山幽洞”途中偶然得此书于“二老人”。
据此得出以下观点:第一,《中藏经》在华佗之前就已经成书;第二,《中藏经》并非在《内经》《难经》等基础上成书;第三,华佗对《中藏经》做过一些补充修改是完全可能的;第四,《中藏经》毁佚的部分大概包括外科、儿科、妇科等临床应用学科,而残卷一直流传在道家方士手中(因为现存方药部分明显存有道家方术思想),这可能是本书直到两宋才广泛出现于民间的原因;第五,《中藏经》残卷被后世多次增删修改。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中藏经》短短两万余字浓缩了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脏腑辨证、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疑难杂病论治、理法方药宜忌、生死逆顺预后等几乎所有从理论到临床的内容,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史上能达到如此执简驭繁水平的医籍实属罕见。
1.天人感应的哲学思辨观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界生命物质都是“天旋地转”过程中“天阳之气”与“地阴之气”相感相化的产物,所以在中国古代,天人感应观是指导包括中医学理论在内的一切自然科学的思想灵魂。《中藏经》作为这一古典哲学观的理论产物,在指导思想上自然也不例外,故《中藏经》开篇即明确了“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及“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的万物五行阴阳观。自然界万物都是五行阴阳之气相互制化的产物,人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当然也是五行阴阳之气制化的产物。所以《中藏经》在哲学指导思想上秉持“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的阴阳根本观,在生命演化上遵循“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的五行生成观,在医理逻辑上坚持“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的天人一体观。
2.开创八纲辨证的先河
八纲辨证虽然在《内经》《难经》及仲景书中皆有论及,但都未独立成章。《中藏经》虽然对表里辨证的论述不多,但是对其他六纲都有专门的章节予以阐述,而且其论要言不烦,论证泾渭分明,至今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如在论及阳厥候时说:“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而论及阴厥候时说:“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渌……”,阴厥阳厥两相比较,证候对比十分明显,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3.确立脏腑系统辨证论治体系
《内经》《难经》及仲景书虽然都对脏腑辨证论治理论有广泛论述,但都零散而不系统,唯《中藏经》对脏腑理论及其辨证论治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肝脏为例,书中首先提出肝脏理论形成的实践思维逻辑基础是“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接着讨论了肝脏脉候的辨证提纲:“虚而弦,是谓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痛,引两胁胀满。”行文简洁明了,论理一目了然。对肝脏病症的辨证更是提纲挈领:“肝中寒,则两臂痛不能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对于肝脏疾病的时象特点及预后,《中藏经》也有系统的总结:“肝之病,旦喜,晚甚,夜静。肝病则头痛,胁痛,目眩,肢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而涩,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短短五百余字对肝脏的生理病理机制、临床常见证候的辨证原则,以及时象预后做了准确全面的阐述。
4.总结临床常见的治法宜忌
《中藏经》系统总结了诸如下、吐、汗、灸等前人常用的18种治疗原则和方法,并对其宜忌机制及损益好坏做了深刻阐释。以灸法为例,《中藏经》指出灸法的治疗作用在于“起阴通阳”。对于灸法宜忌适应证,则提出“阴气不盛,阳气不衰,勿灸”的基本原则。而论及使用灸法临床损益好坏时,提出“当灸而不灸”,会使人“冷气重凝,阴毒内聚,厥气上冲,分逐不散,以致消减”,“不当灸而灸,则使人重伤经络,内蓄炎毒,反害中和,至于不可救”。
5.对许多疑难杂病提出独到见解
《中藏经》提出的针对许多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之法至今仍然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如对痹证,《中藏经》明确指出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提出“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的预后观点。同时《中藏经》还根据病因及临床证候特点对痹证进行了非常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分类。而对各型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治则预后等,《中藏经》也有精辟阐述。如论肉痹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肤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肉痹的症状是“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往来涩者是也”。肉痹的调治原则是“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
三、如何学习应用《中藏经》
《中藏经》行文言简意赅,要言不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本书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博览群书是学好《中藏经》的基础
中医学有着一套系统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是以古代宇宙论、哲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等为基础的。所以要真正领悟《中藏经》的理论实践精华,除精研原文、参酌《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经典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两汉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只有深刻认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的理论精髓所在,从而透彻理解《中藏经》等医学经典所秉持的天人感应观、阴阳五行观、脏腑经络观等诸多医理思想。
2.揣摩辨证之法,领悟辨证要领
辨证论治思想贯穿《中藏经》一书的始终,《中藏经》的辨证论治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而得以完善:一是以阴阳、虚实、寒热为纲目的全身性系统辨证论治;二是以五脏六腑为纲目的脏腑系统辨证论治;三是以杂病为纲目的具体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这种整体与局部、系统与个别相互参酌交和的多角度辨证原则是《中藏经》最为独到之处,所以领会《中藏经》辨证论治的精妙,关键在于对八纲(《中藏经》主要论述了六纲)辨证、脏腑辨证、疾病辨证等的融会贯通。
3.详知治法宜忌,提高临床疗效
《中藏经》论治疾病非常重视不同治疗方法的宜忌,强调“夫病者,有宜汤者,有宜圆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的治法宜忌思想。提出若“庸下识浅,乱投汤圆,下、汗、补、吐,动使交错,轻者令重,重者令死”的临床警言。仔细研究领会《中藏经》对治法宜忌的阐述发微,对提高临证水平大有裨益。
4.不厚不薄,批判继承
日人三宅玄甫说,《中藏经》“宜与《难经》并行也,实《内经》之羽翼,《本草》之舟楫也,司命之家,其可一日缺乎?”确实,《中藏经》是一部足可羽翼《内经》《难经》,补充仲景之学的经典。但是《中藏经》问世两千余年来历经多次佚失焚坏,又经道家方术及其他传承者的增删撺修,特别是方书部分,其失真之处可能比较多。另外,还有部分条文文义不通,这些都是需要在学习时注意辨析去取的。因此,学习《中藏经》应秉持不厚古也不薄古的客观审慎态度。
谭春雨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