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科证治概要(第2版)
- 李博鑑主编
- 1507字
- 2025-03-14 16:07:09
鬼剃头
【概述】
鬼剃头,相当于西医学的斑秃,是一种以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头皮正常为特点的皮肤病,因其常无自觉症状而头发脱落,如鬼剃之头,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学文献中又有“鬼舐头”“油风”“落发”“鬼剃刺”“油风秃”“梅衣秃”等名。在西医学中,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最早描述斑秃,1664年波兰人John Jonston首先使用alopecia area(脱发区)进行报道,1763年法国人Sauvagesde Lacroix首先使用alopecia areata(斑秃)一词,1817年英国人Thomas Bateman首先对其进行临床描述。中医学文献对此记载较早,《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虽都有“毛拔”“发落”“毛落”记载,但未有斑状秃落的症状描述。“鬼舐头”病名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610年)记载:“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又如明代《外科正宗·杂疮毒门》(1617年)记载:“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清代《续名医类案·眉发须》(1770年)明确记载:“一男子因大怒发热,眉发顿落。盖发属肾而眉属肝。此肝肾素虚,为怒所激,阴火愈盛,销铄精血而然也。用六味丸料,加柴胡、山栀、黄柏数剂渐生,又二十余剂而完。”清代《奇症汇·头》(1786年)记载:“一胡氏子,年十七八,发脱不留一茎,饮食起居如常,脉微弦而涩,轻重皆同。此厚味成热,湿痰在膈间,复因食梅酸味,以致湿热之痰,随上升之气至于头,熏蒸发根之血,渐成枯槁,遂一时尽脱。”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常于无意中发觉,或被他人发现。可以逐渐自愈,亦能反复发作,随长随落,经久不已(彩图1-1)。

彩图1-1 鬼剃头
常因惊恐思虑、忧愁恼怒,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不能上荣毛发;或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使腠理不密,玄府不固,风邪乘隙外袭,发失所养;或血热内蕴,热盛生风,风动发落;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血不养发等,皆可酿成本病。
患处境界清楚,边缘整齐,头皮光滑发亮,毛孔清晰可见。发干上粗下细,易于拔除。逐渐扩展,皮损数目增多,范围加大,亦可融合成片。若全部头发脱光,称“全秃”;若毳毛、腋毛、阴毛、眉毛、睫毛、胡须均落者,称“普秃”。
【辨证论治】
1.凡病情进展较快,伴心绪烦躁,失眠多梦,唇红舌赤,脉象弦数者,为血热生风,风动发落证。治宜清热凉血,滋益肝肾法,方选生地乌发丸化裁。药用:生地黄90g,侧柏叶60g,牡丹皮 60g,蝉蜕 30g,桑椹子60g,丹参45g,紫草20g,当归 90g,共末蜜丸,每丸重 10g,早晚各服1丸。
2.若病程日久,面色不华,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淡脉细者,为气血不足,发失所养证。治宜补气养血,滋益肝肾法,方选七宝美髯丹化裁。药用:当归身90g,黄芪90g,党参60g,墨旱莲60g,何首乌60g,菟丝子60g,枸杞子80g,怀牛膝40g,茯苓60g,女贞子40g,山萸肉30g,补骨脂80g,白芍60g,熟地黄90g,白术30g,黑芝麻60g,共末蜜丸,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外治可用生发酊:人参20g,生黄芪30g,当归30g,冰片5g,干姜15g,生姜20g,桂枝15g,川芎15g,白酒500ml,浸泡1周后外用,每日2次。
3.若患处头皮刺痛,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脉象涩滞,或久治不愈,无明显症状可辨者,为瘀血阻络,发失荣养证。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法,方选通窍活血汤化裁。药用:白芷6g,当归尾 10g,桃仁 10g,红花 10g,葱白 15g,黄酒 100ml,大枣 12g,赤芍 10g,川芎 10g,姜黄12g,人工麝香0.1g(包),生姜6g,水煎服,每日1剂。外治可配合用梅花针叩打、生姜频擦。
【调养】
除治疗外,应注意和顺七情,戒除烦恼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局部按摩、指压、叩击、梳理等,均可有益;可多食用芝麻、干果、豆类、豆芽、杏干、芥菜、西红柿、芹菜、红枣、油菜、花生、卷心菜、花菜、小米、虾皮、海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