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科证治概要(第2版)
- 李博鑑主编
- 992字
- 2025-03-14 16:07:09
头发不生
【概述】
头发不生,相当于西医学的少毛症、稀毛症或休止期脱发,是一种以毛发稀疏脱落或生后毛发稀少为特征的皮肤病,故名。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学文献中又有“毛发不生”“须发秃落”“发不生”等名。如《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不泽。”又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载:“足少阴为肾之经,其华在发。小儿有禀性少阴之血气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秃落不生者,皆由伤损其气血,血气损少,不能荣于发,故令发不生也。”本病可有先天性或后天性少毛及全身性或局部性少毛之别。先天性少毛常于生后不久出现,即头发、眉毛、睫毛、毳毛稀少;后天性少毛则多伴有其他疾病,或发于青春期之后,头发、阴毛、腋毛、胡须稀少脱落。
因先天不足,精血亏损,禀赋素弱,少阴血气不能上荣,乃致毛发失荣;或后天患病,致使气血亏虚,脏腑亏损,形体、神气劳伤,则精血不能荣养毛发;或后天化源竭乏,乃致阴精内耗等,皆可致病。
初起毛发稀疏秃落,落多生少,毛发干燥变脆,易折易落,渐至眉毛、阴毛、腋毛、胡须脱落稀少,毳毛几乎落光。
【辨证论治】
1.凡生后不久,毛发秃落,干燥易折,或扭曲发黄,枯如柴草,可伴有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面色白,形体消瘦,舌淡脉细者,为精血不足,禀赋素弱证。治宜滋肾益精,培补先天法,方选斑龙丸化裁。药用:鹿角胶10g(烊化),茯苓12g,牡丹皮10g,熟地黄15g,山萸肉15g,菟丝子12g,生山药15g,泽泻6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水煎服。外用养血生发酊:当归 20g,炙黄芪 15g,生姜汁 10ml,肉桂10g,丹参 15g,冰片5g,白酒 500ml,泡1周后外用,每日2次。
2.若青春期后毛发稀疏,乃至缺如,伴面色不华,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少苔,脉细无力者,为中气不足,气血乏源证。治宜补中益气,养血生精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化裁。药用:炙黄芪30g,白术 10g,陈皮 12g,当归 15g,黄精 15g,茯苓12g,枸杞子 12g,黑芝麻 12g,人参10g(单煎),熟地黄30g,水煎服。长期服或配成蜜丸。
【调养】
除治疗外,应适时治疗其他疾病;先天少毛者尚无根治法,常有其他遗传性综合征表现,具有家族性;避免近亲结婚;后天少毛者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应加强饮食调养,可多食鱼、海参、虾等,以滋补脾肾;多吃蚕豆、木耳、黑豆、芝麻等以补益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