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虱

【概述】

头虱,西医学同名,是一种因虱子寄生于头部,头皮被叮咬所引起的皮肤病,故名。中医学文献中又有称为“虱巢”者。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载:“小儿头栉沐不时,则虱生。滋长偏多,啮头,遂至生疮,疮处虱聚也,谓之虱巢。然人体性自有偏多虱者。”本病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妇女及儿童。头虱主要寄生于头皮及耳后发际处,传染性强,如不根治,则经久不愈。

因密切接触有头虱之人,或使用患者的头巾、帽子、理发工具等,皆可染着致病;或素体不洁,懒于洗涤,乃致油渍汗垢,蕴酿成虫,侵袭体肤等,皆可致病。

初起头皮瘙痒,有针尖芒刺大小散在的红斑、粟疹或皮内出血。经不断搔抓后,则皮肤剥蚀,或见血痂,或滋流血水。若抓破不洁,染毒成脓者,则成疖肿、脓疱,附近臖核肿大,压之疼痛,甚者发乱如麻,血痂脓垢,粘连成团,臭秽不堪。日久则发暗无泽。发干上多有针尖大小灰白色小点,俗称“虮子”,此即虱卵,固着发上,难于去除。拨开乱发,可见有芝麻大小头虱,其色黑褐,潜隐窜行于头皮之上。

【辨证论治】

1.凡初起头皮瘙痒,头皮内有红斑、丘疹,发干上见有虮子,或有头虱潜行者,应将头发完全剃去并烧毁,将理发用具消毒,外涂灭虱酊(百部150g,硫黄10g,苦参15g,地肤子10g,白酒500ml,浸泡3天后备用),每日2~3次。

2.若病久不愈,抓破不洁,染毒成脓,或成疖肿,或有脓疱者,仍依前法剃去头发,外用灭虱酊,并于脓疱疖肿处,外敷如意金黄膏。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者,为湿热内蕴,外染毒邪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法,方选解毒除湿汤化裁。药用:金银花10g,连翘12g,牡丹皮10g,赤芍10g,土茯苓15g,生甘草10g,黄连6g,白芷10g,蒲公英10g,水煎服。

【调养】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个人卫生,勤于洗涤;患者的衣被、生活用具等应彻底消毒;在患病的幼儿园、托儿所、学校内,应集体灭虱;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要互用毛巾、帽子、头巾等物品,理发工具要及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