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什么危害

夏季来临,蚊子开始在耳边“嗡嗡嗡”,蚊虫叮咬带来的不仅仅是瘙痒肿痛,还会传播许多疾病,其中就包括专挑儿童下手的严重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少家长心生疑惑: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什么病,严重吗?感染后有何症状?感染的风险大不大,该如何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情况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1871年,有记录的第一例乙脑出现于日本,其病原体在1935年被日本学者发现。

有症状的乙脑病毒感染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发热、头痛。据估计,大约250名感染者中会有1人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颈部僵硬、方向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痉挛性瘫痪,乃至死亡。儿童发病的最初症状比较隐匿,可能仅表现为胃腹疼痛、呕吐等,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乙脑还有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2个可怕的特点。乙脑患者的病死率可达30%。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30% ~ 50%的乙脑幸存者出现了永久性智力、行为或神经问题,主要为瘫痪、失语、精神失常、痴呆等。

传播乙脑的罪魁祸首——蚊子

这么可怕的疾病是如何传播的呢?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也就是说,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等都可能感染乙脑病毒并成为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猪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液中的病毒量较大,并且它作为一种家畜与人类居住地距离较近。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所以并不是主要传染源。乙脑病毒并不是通过接触或呼吸道传播的,其传播需要一种特殊的媒介——蚊子。

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病猪后再叮咬人,就会引起乙脑的传播。乙脑病毒可在蚊子体内长期生存。蚊子可携带病毒过冬,第2年依然能从蚊卵、蚊幼虫体内分离出病毒。乙脑病毒虽然在库蚊、伊蚊和按蚊这3种蚊子体内都发现过,但主要是通过库蚊传播。在我国,最主要的乙脑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蚊子的分布决定了乙脑的发病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东南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24个国家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域,30多亿人面临感染风险。乙脑病毒已成为亚洲许多国家发生病毒性脑炎的主要原因,每年估计有6.8万临床病例。在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其他地区均有发病。乙脑的传播在雨季会加强,因为蚊虫会在雨季迅速孳生。夏秋两季是蚊虫最活跃的季节,也是乙脑高发季节。

疫苗接种是控制乙脑最有效的方式

乙脑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减轻严重临床症状的支持治疗。对于乙脑来说,预防是关键。预防乙脑主要有两种方式:

(1)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2008年我国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广泛使用。这个有效措施使得我国乙脑发病的年龄分布发生了变化。在疫苗普及之前,10岁以下儿童是乙脑的高发人群,尤其2~ 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成年人往往由于儿时隐性感染过乙脑病毒而获得稳固的免疫力。近年来,随着乙脑疫苗接种在儿童中的普及,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病死率也较高。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针对所有年龄人群的疫苗。因此,建议在乙脑流行地区停留时间较长的旅客在旅行前接种疫苗。

(2)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

很多家长说,孩子最容易受蚊虫的“青睐”,一不留神就被蚊子叮了满头包。防蚊灭蚊关键在于两点:第一,灭蚊关键在“治水”。家长可抽出时间开展家庭大清洁,倾倒房前屋后、窗台阳台、厨房、浴室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家中的盆盆罐罐要倒扣。第二,防蚊的关键在于“防”,包括使用防蚊纱窗、防蚊门帘、蚊帐等设施,也可使用各种灭蚊药械开展居室灭蚊,外出时使用驱蚊水、穿长袖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