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肌骨超声的历史

超声医学的发展源于20世纪上半叶。1942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神经学家Karl Dussik首次尝试将超声波作为医疗诊断工具定位脑部肿瘤和脑室结构,被视为超声医学成像领域的里程碑。之后,1958年,Donald I教授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使用工业探伤仪成功鉴别卵巢囊性和实性肿块,成为医学超声的另一重要里程碑。此后,随着超声成像理论的深入研究,超声成像在妇科、产科、心血管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肌骨超声基本上与常规医学超声的应用同步发展。1958年,美国学者Dussik等首次报道了超声在肌骨系统的应用,其利用超声脉冲测试设备测量了关节及关节周围不同组织的声衰减系数,包括皮肤、脂肪组织、肌肉、肌腱、关节囊、关节软骨和骨骼等,并首次描述了肌肉各向异性伪像。这项工作确定了关节和周围组织在不同病理过程对声衰减的影响,为肌肉骨骼疾病的临床超声诊断奠定了基础。B型超声应用于肌骨软组织的报道始于1966年,数井和濑户等首先应用B型超声诊断骨肿瘤和其他骨疾病。随后,1972年McDonald和Leopold在《英国放射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张膝关节的B型超声图像,并描述了超声在鉴别腘窝囊肿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应用。之后,随着复合线性阵列技术、计算机处理和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进步和推动,肌骨超声得到迅速发展,应用日益增多。1977年Mayer应用B型超声诊断膝关节疾病,Wedin应用B超诊断髌腱和跟腱的部分断裂,Gershiuni应用B超测量下肢筋膜室宽度。1978年,Cooperberg等首次应用灰阶超声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积液及滑膜增厚。同一时期,奥地利Graf教授对婴儿发育性髋关节病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肌骨超声的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之后,国外肌骨超声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Crass等通过手术结果对照,证明了超声在诊断肩袖病变中的有效性。1994年,Newman首次将能量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急性疼痛性疾病的检查,证实能量多普勒超声能反映肌骨疾病急性炎症期软组织充血的病理改变。随后,超声在全身肌腱、肌肉损伤、神经损伤、风湿免疫学病变、康复医学等诸多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扩大并深入。与此同时,放射科医生逐渐开始撰写肌骨超声方面的书籍。1987年,Fornage编写了第一本关于肌肉横截面超声解剖的书籍。1991年,Van Holsbeeck M及Fornage B等分别撰写了第一本关于肌骨超声适应证、超声检查结果的英文版及法文版书籍。他们在书中描述了不同肌骨疾病的异常声像图改变,并与磁共振成像等不同检查方法对照。上述学者引领着肌骨超声的发展,超声逐渐成为肌骨运动系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国内应用肌骨超声的临床报道稍晚于国外。1984年党渭楞教授首先报道了B型超声对腰部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1985年邹建中等报道骨组织的B超图像研究以及骨关节病的超声诊断。王牧等报道了四肢软组织肿瘤的超声诊断。袁珍等报道了骨肿瘤的超声诊断。之后,国内应用超声诊断肌骨系统疾病的报道也日益增多。1996年党渭楞等编著了国内第一部肌骨超声专业书《骨科超声诊断学》,推动了国内肌骨超声的发展。

相对于经典的腹部、妇产超声,虽然肌骨超声的发展并不晚,且在早期的超声或临床专业得到较好的探索,但是受限于早期高频超声分辨力、彩色血流灵敏度和超声探测技术等限制,在20世纪一直未能成为肌骨系统病变影像学检查的主流方法。与放射学检查相比,超声存在整体观较差等缺点,因此肌骨超声的临床广泛认可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