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肌骨超声概论
第一节 肌骨超声概述
超声检查作为肌肉骨骼系统的成像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肌骨超声涵盖的范围很广,可用于评估皮肤、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和周围神经等软组织,以及关节和部分骨骼的病变,能客观提供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及程度,亦可对病变治疗前后的变化做出客观的评价。目前肌骨超声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运动损伤、风湿免疫病变、代谢性病变、康复医学和疼痛医学中,成为较多疾病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近年来超声引导下新型的麻醉和疼痛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肌骨疼痛诊疗可视化、精细化的飞速发展。
相对于磁共振(MRI)检查,肌骨超声具备价格低、检查时间及地点灵活可控的优势,且不受患者体内金属内固定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方法学上超声检查也有明显的优势,包括高频探头的良好分辨力、灵敏的彩色血流显像和超声动态检查等。
首先,高频探头和超高频探头具备优秀的纵向分辨率,对于小神经、表浅韧带、肌腱等细小结构的显像优于MRI,早期骨皮质及软骨的损伤的显像优于X线及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omputer tomography,CT)。高频探头除可以清晰地显示肌肉、肌腱、韧带等结构及其走行关系外,还可评价其功能状态,确定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高频探头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超声对浅表结构的显像能力,提供了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信息,对肌骨系统疾病的诊断更加精确。近年来超声设备不断更新进步,以往肌骨超声检查中线阵探头使用的频率一般在10~18MHz之间,目前临床使用的支持血流显示的线阵探头的频率最高达33MHz,对于浅表细微结构的显示率显著提高,因此超声对于皮肤和皮下浅神经等结构的检查具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根据病变位置及结构合理选择探头频率,在满足探测深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较高频率的线阵探头,从而提高组织结构的显示率。
其次,肌腱病变时新生血管、神经的增生均与疼痛有关,滑膜炎时血管增生与疾病的活动性也密切相关,而高频探头对组织彩色血流显示的高灵敏度,对提高关节、肌肉骨骼病变的诊断能力至关重要,随着能量多普勒(PDUS)、微血管成像技术(SMI、B-FLOW)等的应用,对病变组织的血流供应情况显示更加敏感、直观,对于病变治疗效果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准确。
再次,与MRI相比,超声成像技术最突出的方法学特点是实时动态检查。肌骨超声具备超声成像的实时性和检查方式的灵活性,能够在被检者自然及运动、张力体位下动静态结合观察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的功能状态,动态扫查可发现常规自然体位或静态检查时所不易发现的病变,如肌腱、韧带撕裂等,这是优于其他肌骨影像检查技术的方法学特点。同时医师在检查过程中可进行双侧结构的对比,有助于鉴别解剖变异、发现及客观评价病变,初步判断阳性病变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
此外,肌骨超声还可作为病变治疗前后及手术后效果追踪评价的有力评价指标,因其可从病变程度、血流供应情况、组织硬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定量及半定量的评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肌骨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诊断与治疗两方面。诊断方面主要对引起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病变进行诊断与评估;免疫性病变的结构损伤及炎症活动性评估以及疗效预测、评估;骨与软组织肿块的定位、定性评估;以髋关节发育不良、肌性斜颈和关节滑膜炎等为重点的儿童肌骨超声检查等。治疗方面主要是指肌肉骨骼系统介入性超声,主要包括积液抽吸、滑囊、肌腱及腱鞘等部位的松解及药物注射治疗、肌肉筋膜间隙阻滞技术、神经阻滞和软组织活检等,超声实时引导可明显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达到精准化、可视化效果。同时,宽景成像、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融合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了肌骨超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肌骨超声也有较多的局限性。如肌骨超声对于病变显像的整体观不如放射影像,临床医师对于超声图像的理解和识别存在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超声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交流。对于关节盂唇、关节内软骨、成人骨骼以及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等结构的显示,超声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骨皮质尚未破坏时,超声难以观察骨骼皮质后方及骨骼内部的病变,故亦无法评估骨髓水肿。因此,临床实践中,应注意扬长避短,根据病变的特点以及疾病的部位、病程,合理应用肌骨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