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生姜干姜虽同株,散寒温中效各属

姜在临床上应用概率较高。在仲景先师所著《伤寒论》中共拟有113方,其用生姜者有37方,用干姜者有23方,体现了仲景对人体的胃气、阳气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临床用姜要把握分寸,一要分清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皮各自的性质作用,其功用不尽相同。二要重视姜的用量,以体察其整体药效关系。

生姜发散风寒,善能止呕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肾三经,有走而不守、重在发散的特点。李时珍对生姜亦有评价:“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疏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刘元素也对生姜有评价:“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

生姜的作用有四点:

第一,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最简单的方子:“家庭三宝饮”即生姜、红糖和葱白。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在临床上如桂枝汤、杏苏散均用生姜。一般桂枝汤类方药用生姜到9g,然而用于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方中去掉桂枝汤中的生姜改用干姜6g,取其温化寒饮,助麻、桂解表而祛邪之用。

第二,生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无论有无外感风寒,痰多少皆可选用。如三拗汤中生姜5片,宣肺解表、祛痰止咳。止嗽散也用生姜汤送服。

第三,生姜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见长,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症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如小半夏汤中用生姜10g,化痰散饮、和胃降逆。生姜具有开郁散气、辟恶除邪之效,主要是针对胃寒呕吐。如半夏厚朴汤中生姜15g,辛温散寒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方剂中生姜用到15g的还有旋覆代赭汤。其重用生姜寓意有三,其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降而不伐胃。此外,凡是症见呕者均可用之。个别人服药而呕者,每用生姜汁兑入药中,其效可验。

第四,生姜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胃脘冷痛者,食后而呕吐者,可收驱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当归建中汤均用9g生姜以温胃散寒。特别是吴茱萸汤生姜用到18g以温胃散寒,和胃止痛。除此之外,温经汤中也用6g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祛痰调经。二陈汤类方中的导痰汤、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中也都用一些生姜温胃止呕。

干姜温中祛寒,守而不走

干姜大辛大热,入心、肺、脾、胃、肾经,属阳中之阳,药守而不走。刘元素在《珍珠囊》中言:“干姜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这是对干姜临床应用言简意赅的总结。

干姜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干姜大辛大热,可回阳救逆,常与附子配伍应用,更增回阳之功。在《伤寒论》中的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汤中皆用干姜,都与附子同用,用于治疗肾阳衰微的寒逆证,以回阳救逆。但用量不同,一般3~9g,通脉四逆汤用到12g。

第二,干姜可温脾胃之阳,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呕吐、泄泻,用之均效。如理中丸、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等以干姜用治温中散寒、寒热不调。但在生姜泻心汤中除用于干姜宣散水饮外,而重用生姜12g。实脾饮也一样,干姜、生姜并用。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互结,用一些生姜益脾和中。

第三,干姜,辛温入肺经,能温肺散寒化痰。最典型的方剂当属小青龙汤。干姜在方中不仅温肺散寒化饮,还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肾着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方中干姜12g,温脾散寒又能胜湿。

炮姜温经止血,兼通血脉

干姜炒炙后称炮姜,具有温经止血的作用,如生化汤中炮姜入里散寒,温经止痛。阳和汤也是用炮姜,入血分温阳散寒,温经通脉。

生姜皮行水气以消水肿

生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肿,取其皮以行皮之意。《方剂学》中用生姜皮的只有五皮饮。方中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与其他四皮取其善行皮肉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使气行则水行,皮水自消。我认为生姜皮在此方中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是也。

煨姜温通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煨姜即烧生姜,只有逍遥散方中用煨姜温通和中,且能辛散达郁,助柴胡疏肝解郁。

总之,姜为灶厨之佐料,方剂中也不可缺失。临床用生姜如药房没有,可嘱患者在服药时加几滴姜汁以和胃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