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认识概述

导语: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中医药疗法可以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的目的。本章节论述了当代主要的中医教科书和临床实践指南中有关特应性皮炎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和预防调护的内容。

特应性皮炎在中医学中属于“四弯风”“奶癣”“胎疮”等范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云“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外科正宗·奶癣》:“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即认为乃父母饮食不节,遗毒胎儿而发病,可见胎毒、遗热在小儿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四弯风的病名最早见于清代《外科大成·分治部·胫部》:“生于腿弯脚弯。一月一发。痒不可忍。形如风癣。搔破成疮。用大麦一升入砂锅内。水煮麦开花为度。乘热先熏后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疡科捷径·胫部·四弯风》曰“四弯风,岁腿弯生,淫痒滋延似癣形。外受风邪兼湿热”,指出四弯风乃由内有湿热、外感风邪而致。

当代医家对于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论述虽各不相同,但是大都强调先天不足、禀赋不耐、脾虚失运的重要性。湿邪是特应性皮炎发生的重要因素,湿邪的产生多与脾虚不运有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浸淫肌肤而发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日久,生化乏源,肌肤失于濡养,故常常表现为皮肤肥厚干燥;又湿性黏滞,湿邪为病缠绵难愈,故特应性皮炎易反复发作。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脾虚,进而引起其功能的异常。因此,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强调健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