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及外用药的配制(第3版)
- 张作舟 张大萍编著
- 10624字
- 2025-03-15 10:09:24
第一章 皮肤
一、皮肤与皮肤的构成
1.皮肤
人体是由各个器官和系统构成的,而“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皮肤位于人体的表面,将人紧紧包裹,是人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春风拂面,是皮肤最先感知;手如果触摸到过热或者冰冷的东西,会马上缩回来,迅速躲开,那是皮肤的触觉对大脑发出指令,让人避开风险。皮肤有重量、面积,还有厚度。皮肤的重量大约占人体总重量的5%~15%;假如将一个成年人的皮肤摊平,总面积竟然可以达到1.5~2m2!
皮肤的表面有许多沟纹,其粗细、长短、深浅不同,走向不一,我们称之为“皮纹”。皮纹的深浅,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不一样的;细心的人能够观察到,手掌、足跖、面部、肢体关节的伸侧,以及阴囊部位的皮纹最为显著。指纹,也叫“手印”,就是手指表皮上突起的皮纹。人的指纹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指纹人人皆有,却各不相同。指纹的重复率极小,大约为150亿分之一,所以,指纹也被称为“人体身份证”,在人的身份确定上,具有特殊作用。见于额、面,以及眼周等部位的皱纹,可粗可细;皱纹的出现,是皮肤老化的表现。皮纹的形成与皮肤深处的纤维组织的排列有关。皮纹之间分布着形状及大小不一的小片状隆起,叫作“皮丘”。皮纹和皮丘,不仅可以增加皮肤的表面积,还能缓解外界对皮肤的种种伤害。
皮肤的薄厚、粗细,以及松紧程度,因人而异,人的皮肤厚度,大约为0.5~4mm。一般来讲,较厚的皮肤会比较粗糙、紧绷,弹性也差些;而较薄的皮肤,摸起来感觉比较细腻、松软,弹性也大。就一个人来讲,躯干及四肢伸侧的皮肤,比屈侧的皮肤要厚;掌跖皮肤最厚;眼睑、外阴、耳,以及乳房等处的皮肤最薄。皮肤厚的地方,都是负重、持重的部位,也是容易与外界接触产生摩擦的地方,正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较厚,才能在人体与外界接触时,发挥屏障作用,从而更好地对人体施以保护。
皮肤覆盖周身,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墙。北京有一句俏皮话,形容一个人的脸皮厚,就说他的脸皮“比城墙拐弯还要厚”。用城墙来比喻皮肤,还是很恰当的。就如同敌人来了,他们要攻城略地,皮肤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成为防御敌人的第一道屏障。
2.皮肤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皮肤切成极薄的小片,将其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皮肤从外到内,可以分为3层,即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1)表皮:
表皮又分为5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俗称角朊细胞)和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组成。角质形成细胞的最大特点是,从表皮最里面的基底层开始,不断向外生长、繁殖,经棘层、颗粒层、透明层(不是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最终完全角化形成最外面的角质层。表皮基层细胞不断向外生长,逐渐完成角化,老一代角质细胞不断脱落,这个过程叫作“表皮生长周期”,一般需要28天左右。角质层就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分布在人体的表面,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流失,具有保湿作用。角化细胞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又被称为“死皮细胞”。人体的角质层不能太薄,也不能过厚。如果角质层太薄,会使水分流失过多,导致皮肤干燥、紧绷;角质层过厚,则肌肤失去通透性,皮肤会变得粗糙、晦暗,妨碍营养物质的吸收。
正常人每天都会有细细的皮屑脱落,我们在洗澡的时候,能够搓下一些泥状的东西,主要就是脱落的表皮细胞。牛皮癣之所以被称为“银屑病”,是因为患者身上大大小小的斑块上面,覆盖着银白色的鳞屑。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表皮生发细胞,从开始出现到最后脱落,仅仅需要7天的时间,比正常人快了整整4倍!如果用手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处轻轻一刮,鳞屑就像雪片一样飘落下来。银屑病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表皮细胞的无限制增生和分裂导致的。
除了角质形成细胞外,表皮基底层还有含黑色素的黑素细胞、几种普通染色难以识别的细胞,以及一些与感觉和皮肤免疫相关的细胞。
(2)真皮:
真皮的结构比表皮更为复杂。真皮主要由3种纤维组成,分别是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真皮与表皮以指状突起相互交错镶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接近于表皮的真皮乳头,被称为“乳头层”,也叫“真皮浅层”;其下被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但两者并无严格界限。
胶原纤维是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真皮的95%,集合组成束状。在乳头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网状层的纤维束较粗,排列比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分布。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有一定的伸缩性,使得胶原纤维网在受到牵拉后,能够恢复原状。弹力纤维更多分布于网状层的下部,它们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面和皮肤附属器官的周围。弹力纤维除了能赋予皮肤弹性外,也是支撑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网状纤维被认为是一种未成熟的胶原纤维,环绕在皮肤附属器及血管的周围。
真皮中除了纤维组织之外,还有血管和淋巴管,它们是为皮肤提供血液和养分的管道,代谢后的废料也从这些管道被运走。此外,真皮中还有神经与神经末梢,用来接受和传送各种感觉刺激。
充塞于纤维束及细胞之间,有一种均匀的胶样物质,被称为“基质”。真皮中的各种纤维、血管、神经及皮肤附属器等,都包埋在无定形的基质当中。基质具有亲水性,是各种水溶性物质、电解质等代谢物质的交换场所。年幼时,真皮基质较多;人老了,基质逐渐减少。
纤维与基质共同把皮肤支撑起来。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混杂在一起,使皮肤更加富有弹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会变脆,一旦断裂,皮肤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就会塌陷,皱纹便在皮肤上显现出来。皱纹是真皮纤维,特别是弹力纤维萎缩、断裂的结果,是一个人衰老的标志。但是,纤维老化并非皱纹产生的全部原因,有些人面部表情过于夸张,总是习惯性地蹙眉、眯眼、愁眉不展,长此以往,颜面就会出现一些小细纹,我们称之为“表情纹”,这种细纹属于假皱纹。
痤疮等皮肤感染性疾病,是皮科临床的常见病,感染如果发生在皮肤表皮层,预后良好,一般不会留下瘢痕;但是,如果感染深入到真皮,则无法修复,甚至留下瘢痕。
在皮肤科,常常遇见这样的年轻人,得了痤疮之后,急于把脸上的痘痘消灭掉,就到美容院,或者直接用手挤压。由于真皮层分布着众多毛细血管,挤压痘痘会造成皮肤的损伤、出血。其实,这样做已经伤害到了真皮,而真皮层没有基底细胞,也就不可能通过基底细胞的分裂、增生对皮肤缺损进行弥补,因此挤压痘痘会在皮肤上落下瘢痕,留下终生遗憾!
(3)皮下组织:
真皮之下是皮下组织,又被称为“皮下脂肪层”,约占体重的18%。皮下组织的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皮下组织的薄厚程度,与体表部位、年龄、性别、营养和健康状态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构成,是一层比较疏松的组织。除脂肪外,皮下脂肪组织中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和毛囊。
当身体遇到外来压力时,皮下组织犹如一个天然的缓冲垫,使施加于皮肤表面的各种机械力被分解、吸收甚至被抵消掉。即使皮肤因外力而破损,皮下组织也能缓解外力对人体深部组织的伤害,对肌肉、骨骼和脏器施以保护。皮下组织还能抵御外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刺激,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同时,皮下组织还是热的绝缘体,能够储存能量,通过调控汗液的排出量,对体温进行调节。
(4)皮肤附属器:
皮肤如同一个大公司,除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领导层外,还有一些下属和助手,它们被称为“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由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和立毛肌组成。这些下属,各司其职,能出色地辅助皮肤完成各项任务,使得皮肤这个“公司”得以正常运转。
1)汗腺:
又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
小汗腺就是我们常说的汗腺,位于皮下组织的真皮网状层。除唇部、龟头、包皮内面和阴蒂外,分布全身。小汗腺在掌、跖、腋窝、腹股沟等处,分布最多。汗腺能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大汗腺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人到了青春期,生命力旺盛,大汗腺分泌物急剧增多。新鲜的大汗腺分泌物为少量无菌、无臭的乳状液,这些分泌物经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分解后,会产生特殊的臭味,这就是“臭汗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大汗腺的排泄,受肾上腺神经纤维的支配,与体温调节无关。
2)皮脂腺:
皮脂腺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肉眼不可见。除掌、跖外,遍布周身,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和阴阜等处为多。皮脂腺能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手掌、足跖和手指、足趾的屈面没有皮脂腺,这些部位由于缺乏皮脂腺的滋润,更容易出现皮肤干裂。有些人足跟肥厚、皲裂,手指裂口,甚至出血,就是因为这些部位得不到皮脂的润泽导致的。皮脂在幼儿时期分泌量较少,青春期分泌最为旺盛,35岁以后,分泌量逐渐减少。随着皮脂分泌的减少,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皱纹开始显现。内分泌影响人体内的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能使皮脂腺腺体肥大,分泌功能增强。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男性皮肤比女性皮肤毛孔粗大,更偏于油性。温度也会对皮脂腺的分泌产生影响,气温高,皮脂分泌量较多;气温低,则皮脂的分泌量减少。所以,夏季皮肤多偏油性,而到了冬季,皮肤变得干燥。此外,饮食也可影响皮脂腺的分泌,油腻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会使皮脂的分泌量增加,所以,油性皮肤的人,特别是容易长痤疮的年轻人、脂溢性皮炎患者,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少吃甜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膜,这层皮脂膜呈弱酸性,对皮肤来说,此乃绝好的天然面霜。人们日常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每天必须接触的各种物品,如抹布、垃圾袋、门帘、门把手、案板、钱币、桌椅、电器开关……都有大量细菌存在,皮肤上也常常寄生着各种细菌。但是,为什么我们每天接触布满细菌的大量东西,在正常情况下,却不会生病呢?这是因为,皮肤是连续、完整的,表皮上坚韧的角质层,令病原菌难以渗透到身体内部。汗腺和皮脂腺所分泌的乳酸和脂肪酸,让皮肤的酸性增加,使其具有更强的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3)毛发:
毛发遍及皮肤的大部分,只有掌跖、指趾屈面、指趾末节伸面、唇红区、龟头、包皮内面、大小阴唇内侧以及阴蒂等处无毛发。毛发分为两种——“硬毛”和“毳毛”。硬毛中的头发、胡须、腋毛和阴毛等,又被称为“长毛”;眉毛、睫毛、鼻毛、耳毛等,也叫“短毛”。黄种人的长毛色黑,年长后,渐渐变白。毳毛,俗称“汗毛”,颜色浅淡,质地细软,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毛发的多少、疏密和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的种族特异性。黄种人属于少毛民族,多数人无髯(即络腮胡),臂腿部也少毛。人的头皮部约有10万根头发,它们并非同时或者按照季节生长、脱落,而是在不同时期,分散地脱落、再生。正常人每日大约脱落100根头发,同时也会有相等的发量再生。
严寒的冬季,人们都愿意把头发留起来,那是因为,头发能减少头部热量的散发;夏天,烈日下,头发可以保护头部免遭太阳光的暴晒,还能协助头部汗液的蒸发;细软蓬松的头发富有弹性,可以抵挡轻微的碰撞。眉毛能防止水、头皮屑以及其他微小颗粒进入眼中。睫毛可以看成是眼睛的“第二道防线”,任何东西在接近眼睛触碰到睫毛的时候,都会立即引起闭眼反射,使眼球免受伤害。睫毛还能遮光,防止灰尘、异物、汗水等进入眼内。
4)指(趾)甲:
指甲和趾甲,覆盖、附着于手指、足趾末节远端的伸侧,为半透明的板状角化组织,与下面的甲床紧密黏着。人和灵长目猿猴亚目的物种,均有指(趾)甲。
指(趾)甲作为皮肤的附件之一,具有独特的功能。日常生活中,当手接触各种尖锐利器时,指甲犹如盾牌,保护末节指腹免受伤害。指甲还能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协助手完成多种动作,如抓、挟、捏、挤各种东西。甲床内拥有丰富的血管,具有调节末梢血供和体温的作用。指(趾)甲既能对手指、足趾进行保护,还可以给手指、足趾的外表乃至整个人的仪表增姿添色。若指甲缺损,或者畸形,会让人感到自卑,有些患者不愿将病甲示人,甚至把手深藏在衣袖内,以致手的功能逐渐废退。
二、皮肤颜色的由来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无数颗星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人种,亦称种族,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在生物学上,人类的各个种族,尽管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身高等有所差异,但却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智人,都源自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不同的种族,相当于同一个物种下的若干变种。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人口众多,种族繁杂,肤色最能反映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性。所谓“肤色”,指的是人皮肤表皮层的颜色。人类皮肤的颜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肤色是人种分类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学家根据人体的肤色,界定了不同的人种。全世界大致可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起源于高纬度地区,高寒的北欧属于寒带,太阳光是斜射的,这里温度低,紫外线弱,人体内黑色素的含量低,皮肤白。白种人稠密的毛发,更能抵御寒冷。白种人身体粗壮、高大,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他们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这样的结构,可以让鼻子吸进去的冷空气得到预热。
黑色人种起源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该地区太阳光直射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长时间生活在这里的人,经过身体的调节,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黑色素。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高,才能吸收更多的紫外线,使皮肤的内部结构免受伤害。黑色人种体表的汗腺密度特别大,为的是身处极度高热的环境,也可以维持正常的体温。黑色人种的鼻子低而宽,鼻孔通道短;他们的体毛少,这样才能更好地散发热量;卷曲的头发,可以挡住更多的阳光,保护头脑不受伤害。
黄色人种起源于中纬度的温带。黄种人的皮肤颜色中等,肤色黄,体毛不发达,鼻骨不高不低,头发色黑而直,较为浓密。
生活在地球上的早期人类相对封闭,各自活动在较为独立的区域内。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紧密,交往日益频繁,从地域性的交流,逐渐走向全球性的往来。东西方之间的战争、商贸往来、和平交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凡此种种,使得不同区域的人们互相交融;跨国婚姻日益增多,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延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群迁徙以及不同区域间人的混血,对肤色和人种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黑色素;皮肤血管;血管内的血液和胡萝卜素。前两个因素更为重要。
黑色素存在于皮肤表皮的黑素细胞中。黑色素是一种非常细小的棕褐色或黑褐色颗粒,是让皮肤“发黑”的因素。黑色素的多少、分布的部位,以及疏密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皮肤的“黑度”。黑种人的黑色素几乎密集地分布于表皮的各层,而黄种人和白种人的黑色素则主要存在于表皮最下层的基底层内。白种人的黑色素细胞比黄种人更少。肤色中的黑色素颗粒,可以遮断对活体细胞有害的紫外线。因此,在日光强烈的地域,深色皮肤对身体有利;而在日光柔弱的地域,浅色皮肤则对身体更好。人类肤色的不同,也可以看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唯有如此,才能调节紫外线的辐射对人体重要营养物质所产生的影响,以保证人类正常的繁衍生息。
皮肤中的血管,以及流淌在血管中的血液,使皮肤看起来“黑里透红”,或者“白里透红”。在血管分布得较少、较深,或者血管收缩、供血量较少的部位,皮肤就会发白;而血管分布较多、比较浅显的部位,则皮肤发红。在我们周围,不难发现,有些人特别容易脸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面部血管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则与这类人比较敏感有关,假如遇到外部刺激,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紧张、兴奋、羞愧等情绪反应,此时,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就表现为“满脸通红”。这种脸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不需要特别处理或者预防,只要情绪平复下来,脸红的症状便会随之消失。
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掌、跖部。胡萝卜素会让皮肤的颜色发黄。
在黑色素、皮肤血管,以及血管内的血液和胡萝卜素的共同作用下,正常皮肤的颜色介于黑—红黄—白之间。对于黄种人来说,正常皮肤呈棕黄色、黄褐色,间或略带红色、白色或者黑色。此外,皮肤的颜色还与皮肤的粗糙,以及湿润程度有关。就一个人来讲,身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颜色也不完全一样。一般而言,背部的皮色远比胸部深;四肢伸侧要比屈侧的颜色深;皮色最深的地方是会阴部及乳头。手掌和脚掌是全身皮肤颜色最浅的部位,即使在色素极深的黑种人中,这些部位的颜色也明显比其他部位浅。
皮肤的颜色会因人种、年龄、日晒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皮色主要由黑、黄、红3种色调构成。黑色有深、有浅,由皮肤中黑色素颗粒的多少而定;黄色有浓、有淡,取决于角质层的厚薄;红色或隐,或现,与皮肤中毛细血管分布的疏密,以及血流量的大小有关。
皮肤颜色的划分,一般采用冯鲁向氏的“肤色模型表”,所观察的部位为上臂的内侧。该表将人的肤色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十分浅、浅、中等、深、十分深,共36色。肤色最浅的是北欧居民,其肤色呈粉色;肤色最深的为巴布亚人、美拉尼西亚人以及非洲的黑人。
三、皮肤的分类及其特点
1.皮肤的分类
每个人的肤质不同,只有充分了解皮肤的性质,才能在饮食、起居等方面加以注意,规避某些问题,也才能选择更适合自己肤质的化妆品。目前,通常将皮肤分为5类——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和敏感性皮肤。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皮肤类型?各类皮肤的特点是什么?测定皮肤性质的方法很多,医院、美容院都有专门鉴别皮肤性质的仪器,而作为非专业人士,则可以采用“观察鉴别法”对肤质加以判断。一般而言,问题性皮肤,比如皮肤上有斑疹、丘疹、结节、风团、囊肿等等,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其他类型的皮肤则需要仔细鉴别。所谓“观察鉴别法”,就是通过观察皮肤上毛孔的大小、油脂的多少、光泽的有无、皮肤的弹性,询问接触化妆品是否过敏等等,再将观察的结果与各类皮肤的特点进行比对,从而对肤质加以判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加简单易行的测试方法——“纸巾测试法”。晚上睡觉前,用中性洁肤品将皮肤清洗干净,在不涂抹任何化妆品的情况下,上床休息。第二天早晨起床后,用一张纸巾轻轻擦拭前额及鼻部,若纸巾上留下大片油迹,即可判断皮肤是油性的;若纸巾上仅有星星点点的油迹,或没有油迹,则皮肤为干性的;若纸巾上有油迹,但很少,则为中性皮肤。
2.各类皮肤的特点
(1)中性皮肤:
水分、油分适中,酸碱度合适。皮肤光滑、细嫩、柔软,富有弹性,红润而有光泽;毛孔细小;无任何瑕疵;纹路排列整齐,皮沟纵横走向。中性皮肤是最理想的皮肤。
中性皮肤多出现在小儿当中,尤以10岁以下、未发育的女童多见。年轻人,特别是过了青春期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中性皮肤的人很少。中性皮肤不发干,也不油腻,不容易过敏,少有痘痘出现,没有毛孔堵塞,比较耐晒。
中性皮肤基本上没有什么皮肤问题,日常护理以保湿养护为主。
(2)干性皮肤:
水分、油分均不正常,干燥、粗糙、松弛,缺乏弹性;毛孔细小,脸部皮肤较薄,敏感,面部肌肤暗沉、没有光泽,易破裂、起皮屑、长斑。但从外观看,干性皮肤比较干净,皮丘平坦,皮沟呈直线走向,浅、乱而广。皮肤容易产生皱纹,也易老化,很少长粉刺,容易晒伤。
干性皮肤又可分为缺油性和缺水性两种。
干性皮肤的人,平时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不要过于频繁地沐浴,也不要过度使用洁面乳,应当选择非泡沫型、碱性度较低的清洁产品。
(3)油性皮肤:
油性皮肤的人,油脂分泌旺盛、油光明显;毛孔粗大,触摸有黑头,皮质厚硬不光滑,皮纹较深。从外观看,肤色暗黄、偏深,皮肤呈弱碱性。但油性皮肤的弹性好,不易过敏;不容易起皱纹,也不易衰老。年纪大后,油性皮肤的人,皱纹较少,保持年轻外貌的时间比较长,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油性皮肤易吸收紫外线,容易变黑,易生粉刺、暗疮。
油性皮肤日常护理以清洁、控油、补水为主,防止毛孔堵塞,随时保持皮肤洁净清爽。油性皮肤的人,应少吃糖、咖啡和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食物,以增强肌肤的抵抗力。要选择油分较少,能抑制皮脂分泌,有收敛作用的护肤品。白天可用温水洗面,选用适合油性皮肤的洗面奶,保持毛孔畅通。暗疮处不可以化妆,不要使用油性护肤品。
(4)混合性皮肤:
混合性皮肤可分为混合偏干性皮肤和混合偏油性皮肤。皮肤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观,兼具油性和干性皮肤的特征。日晒、缺水时,容易过敏,不易长皱纹,也不太容易受季节变换的影响。额头、鼻子、嘴巴周围及下巴处为油性皮肤,而在眼睛周围以及两颊部位则为干性皮肤,时有粉刺发生。混合性皮肤多发生于20~35岁,男性80%都是混合性皮肤。
混合性皮肤需要根据油性、偏干性或者偏中性的程度,分别加以处理。在使用护肤品时,可以先滋润较干的部位,再在其他部位用剩余量擦拭。要适时补水,补充营养物质,调节皮肤的平衡。
(5)敏感性皮肤:
敏感性皮肤,顾名思义,就是容易受刺激的皮肤,指的是极干燥的、皮脂膜薄而敏感的皮肤。敏感性皮肤若遇到阳光、风等外界刺激,或者食用某些过敏性食物和饮料,或者涂抹一些化妆品,则出现皮肤上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红、肿、刺、痒、痛等。
敏感性皮肤的自身保护能力较弱,日常护理需要格外谨慎,应选择清爽、柔和,不含香精、色素和防腐剂的护肤品,尽量避免日晒、骤冷、骤热等外界刺激。饮食方面,要避免容易引起过敏的海鲜等食物。
四、健康皮肤的标准
靓丽的肌肤,能彰显一个人高雅的气质,让人拥有健康、端庄、整洁、大方的容貌体态。健康的皮肤令人青春永驻,活力四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皮肤才算是健康的呢?尽管健康皮肤的标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区域,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标准。
健康的肌肤可以从皮肤的颜色、细腻程度、有无光泽、皮肤弹性,以及湿润程度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皮肤的颜色
皮肤的颜色,与种族、性别、职业等关系密切。白、黄、棕、红、黑等不同种族的皮肤颜色,主要是由皮肤内所含色素的数量,以及色素的分布状况而决定的。皮肤的色泽,是视觉审美的重要特征。皮肤色泽的改变,能引起视觉审美心理的强烈反应。正常情况下,黄种人的肤色介于黄与白之间,透着红色。
2.皮肤的细腻度
细腻的皮肤,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用手触摸的触觉体验,都能带给人无限的美感。柔嫩、光滑、润泽的皮肤,符合皮肤美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健康肌肤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反之,皱纹叠叠、遍布黑斑的皮肤,则是衰老的表现,当然也就与健康无缘了。
3.皮肤的光泽
光亮的肌肤,令人容光焕发、神采飞扬,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肌肤的透亮程度,不仅取决于黑素的数量,还有赖于色素的质量。如果色素颜色浅淡,则无论黑素数量多与少,都能让肌肤更为通透。而肌肤的通透与否,又决定了肌肤的水润程度。
4.皮肤的弹性
处于生命力旺盛时期的年轻人,皮肤光滑、平整,富有弹性。这是由于皮肤真皮层富含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皮下组织有丰富的脂肪,而这些纤维和脂肪,让肌肤显得坚韧、柔嫩。若皮肤的含水量和脂肪含量适中,血液循环良好,新陈代谢旺盛,则能彰显诱人的魅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身患疾病,真皮层会逐渐萎缩、变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退化、变性,致使弹力减弱,透明质酸减少,皮肤渐渐老化。失去弹性的皮肤,变得松弛,皱纹随之显现。
角质层位于皮肤的最外层,能对皮肤施以保护。健康的皮肤角质层,排列规整,28天自然脱落。但是,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些老死的角质有可能依然附着在新生角质上,会令皮肤干燥、缺水,晦暗无光。
5.皮肤的体味
人的体味主要由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物产生。体味可分为3类,即生理性、病理性和情感性。生理性体味是人体健康状态的信息反映。人的体味也是一种生命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融与人体语言的交流。
6.皮肤的湿度
皮肤内含有很高的水分,年轻人的皮肤含水量大约为人体总含水量的20%。就皮肤而言,其自身的含水量,约占皮肤总重量的70%。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是仅次于肌肉的第二大“水库”。润泽的肌肤,光洁、靓丽,有脂融感。滋润的皮肤,也是代谢功能良好的重要标志。若水分减少,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皲裂,皱纹也随之显现。
皮肤表面有一层薄膜,呈弱酸性;这层膜是抵御细菌侵袭、防止感染的一道坚固的防线。日常生活中,人们即使接触了不洁之物,也不会轻易染上疾病。一旦皮肤状态不佳,表面的酸性物质减少,甚至消失,失去保护膜的皮肤,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健康的皮肤应该是红润、光泽、柔软、细腻、结实,富有弹性;既不粗糙,也不油腻,少有皱纹。
五、男女皮肤的差异
男女皮肤有差异吗?答案是肯定的。男女皮肤之间的差别,既表现在解剖结构上,亦体现在生理功能上;既表现在“质”上,又显现于“量”上。
男性的皮肤粗厚,女性的皮肤细柔。粗厚的皮肤结实,细柔的皮肤娇嫩,因此,女性皮肤与男性相比,在同样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伤害。男性油脂分泌旺盛,皮肤多油;女性皮肤油少。出油多的皮肤容易油污衣物,多种脂溶性的有害物质,以及各种微生物的蓄积,容易诱发炎症和感染。男性多毛,毛孔粗大,“毛眼”暴露在外,相当于门户洞开,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会长驱直入,引发各种感染;女性毛少,毛孔小,感染的机会相对少些,这也可以看成是女性的性别优势。男性皮肤的黑色素含量,尤其是颜面等暴露部位,明显高于女性,所以,男性的日光性皮炎、日光疹等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女性。由于黑色素具有光保护功能,而女性黑色素含量低,因此,女性皮肤在太阳光照射下,更需要格外呵护。
临床上不难发现,男性的冻疮发病率低于女性,而女性下肢静脉扩张(注意:不是下肢静脉曲张)比男性明显多见,这是因为,男性皮肤血管的收缩-舒张调节机制的效率高于女性。
“有诸内者形诸外”,内脏器官的变化,会给皮肤输入各种信息,在皮肤上显现出来,这一点男女都是一样的。但是,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情绪激动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脸红。月经、怀孕,易给女性带来各式各样的皮疹,其中的不少问题,如月经疹、妊娠瘙痒、妊娠疱疹等,都涉及在特殊生理时期,如何采取措施对皮肤实施保护。男性的敏感性尽管比女性弱,但是,对雄激素的反应,男性却甚为强烈,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男女血液中都含有雄激素,青年男性的痤疮发病率却明显高于女性。但是,为什么雄激素水平比较高的大多数男性,不长痤疮,而少数女性却长痤疮呢?这又与这些女性对雄激素更加敏感有关。
由于男女皮肤在结构、生理上存在着差异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进行皮肤保护时,所采取的措施,需灵活多样,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