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及外用药的配制(第3版)
- 张作舟 张大萍编著
- 1813字
- 2025-03-15 10:09:23
我的父亲——张作舟
我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治病救人。
2010年10月20日,父亲走完了自己88年的人生路程。父亲刚刚离开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不肯接受,更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后来,我慢慢醒悟,父亲曾经告诉我,在时间面前,人与人都是一样的,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唯有活着的时候,珍惜时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不枉费此生。父亲走后,我觉得对老人家最好的回报,就是将他的医术传承下去,以造福更多的患者,这也一定是老人家最感欣慰的。
我是父亲最小的女儿,得到过父亲更多的疼爱和鼓励,父亲对我也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背诵本草歌诀;在与父亲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父亲用他那回春之妙手,让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恢复健康,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父亲经常说:能为别人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幸福!如今,当我帮助患者解除了病痛,听到他们由衷的赞誉,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对于价值感和成就感,有了更多的体验,也更能体会父亲所说的“幸福”。
作为张作舟的女儿,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深谙其治病的主导思想,以及用药特点。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我掌握了父亲独特的制药技术,能独立进行外用药的配制。特别是,父亲健在的时候,在医学院校教书的我,常利用课余时间伴随在他的左右,与他的学生们一道,帮助他抄方,聆听他对病证的分析,感受他对患者的亲善与关切。在父亲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我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问诊,撰写病历,揣摩他辨证论治的思路,将其口授的方子记录下来。他是那么愿意把治病的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和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段镂骨铭心、终生难忘的经历,父亲当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弥足珍贵!在离开父亲10余年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心里与父亲见面,有时候我还会在梦里,与老人家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研究治疗方案……
父亲从医70余年,从学徒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勤奋、好学,孜孜以求,伴随了他的一生,“奉献”成为他一生的主旋律。13岁师从名医哈锐川老师学习中医,在学徒期间繁重的配药劳作之余,他利用一切时间诵读医学典籍、本草歌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进入北平国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20岁正式取得中医师资格,开始在京城悬壶济世;在他3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时候,又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系统的医学训练,使得他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使他对传统外用药的配制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中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医学徒出身,又有过西医系统训练的“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人士,我父亲来到北京中医医院,跟随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老师学习,帮助整理赵老的临床经验,这一经历,也使他有幸成为中医皮外科形成独立学科的参与者和见证人。那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疗水平,中医、西医专家相互学习,从病名的确定,到诊断治疗原则的确立,以及用药体会,共同讨论,相互借鉴,然后进行总结,再上升到理论与方法的层面,并将研究成果在当时的医学刊物上发表,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早期成果。
我父亲这一生是幸运的,扎实的中医功底和系统的西医学习训练,使他能够将中、西医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始中西医结合探索性的尝试。毋庸置疑,中医对许多疑难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很多西医找不到更好解决方案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牛皮癣、天疱疮、白癜风等,中医都有自己的长处。我父亲每临病症,常常采用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够兼具两者的优势,我想,这正是他行医70余年,药到病除,常获良效的秘诀与法宝吧!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探索,必将造福众多患者,带来治疗方法的突破。
作为皮肤科专家,我父亲享有了极高的荣誉。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被遴选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3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对医药卫生工作有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又成为博士后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为他开设了工作室。
晚年,除了为患者解除疾苦,我父亲已无其他嗜好。我从他们那一辈人身上看到的,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是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不求回报的工作态度;是温暖和善、轻声细语、满面春风的脉脉温情!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的事业仍然要继续,我会像他一样,用真诚和微笑对待每一位患者,将其精湛的医术不断发扬光大!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