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及外用药的配制(第3版)
- 张作舟 张大萍编著
- 1990字
- 2025-03-15 10:09:23
前言
1935年,家父刚刚读完小学五年级,放暑假的一天,我爷爷、奶奶便把他叫到跟前,告诉他,家里已经作出决定,让他拜当时在北京中医界颇具影响力的回族疮疡外科大家哈锐川为师。为了赶在哈老师新建的位于东城八面槽23号的三层小楼的新医馆开幕之前把我父亲送到,在举行了宗教仪式之后,13岁的家父,便离开父母,步入哈老师的医馆,从此走上了一条决定其一生的漫漫从医之路。
父亲曾经对我讲,哈老师的医馆,每天都有许多患者前来就诊,医馆的用药量非常大。除了临床使用的汤剂,以及由南庆仁堂特制的各种丸药、散剂外,医馆里的其余外用药,都是由我父亲和另外两个师兄弟负责配制。那时,外科所使用的软膏和膏药,只有少数采用传统植物油、樟丹、松香、蜂蜡配制,其余大量软膏类药物,都由凡士林作基质进行调配。医馆经常要大量外购整桶的凡士林,装凡士林的铁桶有几十斤重,三个不满15岁的孩子,每次都要将铁桶从马车上卸下来,再搬到医馆的后院。晚上,吃完晚饭,守着炉灶,伴着缭绕的烟雾,徒弟们要将不同用途的膏药,摊在种类不一的高丽纸和各式专用医布上,以备第二天使用,这些膏药可以装满几个大抽屉。
在哈老师的医馆,我父亲逐渐掌握了外用药的配制技术,能够独立熬炼老师常用的膏药和各种剂型的外用药。本书所记述的膏药和丹剂的制作,是由我父亲口述他当学徒时的制药过程,我做记录,完整再现了当时的制药场景。80多年过去了,目前能够熬制传统膏药和丹剂的人,恐怕已是凤毛麟角!
从13岁开始当学徒,到2010年故去,我父亲从事中医临床70余载,治愈无数患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或许是学徒时就打下了配制外用药的坚实基础,我父亲一生对外用药的研制,情有独钟。他认为,传统的外用药,尽管疗效显著,但是,其色泽、气味、性状等,难以为今人所接受,如果外用药不在剂型上做出改进,仍然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就不能满足现代人便捷、干净、有效的需求,也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用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外用药具有良好的疗效,还要用法简便,涂抹在皮肤上不影响美观。这些要求,其实也是对外用药进行改进的动力。传统医学只有不断创新,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及外用药的配制》是我父亲一生应用外用药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总结,2001年第一次出版,2009年再版,第2版先后印刷多达18次,本书为《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及外用药的配制》之第3版。
2020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电话,约我将这本书重新编写,我没有犹豫,欣然答应。一来,我父亲2010年离开,到2020年,整整十年了,重写此书,是对老人家最好的怀念;二来,本书2001年出版(第1版),经过20年的临床实践,我自己也有更多的体会,积累了不少治病经验;同时,我深深感到,目前对晦涩拗口的皮肤病的专业知识,缺少非专业人士看得懂的书,很多人由于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盲从、轻信,甚至被所谓的“专家”忽悠,不少人皮肤病没治好,反倒增添了其他病患。再次编写本书,我紧密结合临床,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皮肤、皮肤的功能、皮肤的保护、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加重因素、皮肤病的预防、皮肤病的“辨证”与“辨病”等相关内容,并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了简要梳理。尽可能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实用性,力争用通俗的语言,说非专业人士听得懂的话,让本书的可读性更强,也想尽自己之所能,做些科学普及工作。
尽管古代医籍记录了大量外治法的临床治疗经验,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有关皮肤病的内容,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均显不足,特别是,对于皮肤病外治法所用外用药的剂型、方剂,都没有系统著述。
世传之医学书籍,汗牛充栋,外治法的内容亦十分丰富,可涵盖临床各个学科,其内容不仅限于药物的外用,更有针灸、按摩、推拿、刮痧等手法。自唐宋以来,特别是元明时期,外科的外用药,在剂型、方剂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皮肤病中医外治法及外用药的配制》(第3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篇,对皮肤、皮肤的功能、皮肤的保护、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加重因素、皮肤病的预防、皮肤病的“辨证”与“辨病”、中医外科学发展等内容,给予简要解读;系统介绍外用药配制的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工具和使用方法。下篇为剂型各论,按照目前临床常用外用药的剂型,分为10章,分别介绍各种剂型的特点、物理性能以及制作和使用方法,并附有常用方剂。
本书以实用性为主,希望能够为皮肤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有简单制药设备的基层专业工作者进行各种外用药的配制和研究,提供一些帮助;也可为大规模外用药的生产企业,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人水平有限,谬误难免,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承蒙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与我联系,商议本书的再版,在此深表谢意!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