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道无界:纪念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编写
- 1499字
- 2025-03-15 02:35:16
难忘的不眠之夜
贾 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第2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国医疗队队长
汤 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第2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国医疗队队员
2015年2月8日,一个周日的傍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褪去一天的暑气,在椰影婆娑中能感受到阵阵惬意的凉爽。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馆正举办“新春联谊会”,大使馆工作人员,即将赴任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驻中国大使夫妇,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华人华侨,以及中资机构和当地的媒体,共聚一堂欢庆中国的传统佳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第2批医疗队也受邀参加,享受着回家的感觉和节日的气氛。
活动刚刚开始,圣费尔南多总医院急诊室和ICU先后致电医疗队请求紧急会诊。一名32岁产妇,产后4天,突发意识丧失,收入ICU抢救。医疗队收到会诊请求后,立即向大使做了汇报,即刻返回60千米外的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在路上全队医生进行了紧急会诊,认为颅内出血或急性血栓的可能性较大,联系医院值班医生急诊进行头颅CT检查,并进行降压、脱水治疗。到达医院后,神经外科贾旺、汤劼,神经内科杜万良和神经介入科马宁4位医生直接去ICU查看患者,麻醉师陆瑜和手术室刘茜茜护师做好手术准备,其他队员做好抢救并发症的准备。患者处于中度昏迷状态,血压高,心率慢,刺激左侧肢体可动,右侧偏瘫。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出血,中线移位,脑水肿明显。与当地ICU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商讨病情,考虑为产后子痫,高血压性颅内出血。由于当地神经外科手术技术较为落后,此类患者既往只能依赖药物治疗,生存率很低。经讨论认为患者年轻,生命体征还稳定,手术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力,挽救生命,为将来改善神经功能创造有利条件,当即决定进行开颅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此时已经是当地晚上10点多了。根据当地手术准备流程一般需要2~3小时,手术结束应该是凌晨4点左右,由于第二天是神经外科每周仅有的一个手术日,已经安排了2台较大的重症脑肿瘤患者手术,如何合理分配技术力量,保证第二天手术的顺利进行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在这个两难的时刻,汤劼医生挺身而出,表示自己的英语非常流利,手术沟通没问题,设备简陋可以通过手术技巧尽量克服。留下汤劼医生在陌生环境中孤军奋战实在是不舍得,可是全部手术团队留下通宵工作很难保证第二天两台手术的安全。这真的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医疗队最终决定,汤劼医生留下,带领当地神经外科医生、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脑内血肿。
圣费尔南多总医院急诊开颅手术很少,因此配备的设备十分简易,需要手摇钻和线锯开颅,开颅操作过程十分费时费力。汤医生完全可以调用从国内带来的电钻和铣刀减少手术难度,但是为了保证第二天的重症肿瘤手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传统的手工开颅方式,在国内20分钟可以完成的过程,在这里花了1个多小时才完成。为了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和更加可靠地控制出血点,汤劼医生在显微镜下清除脑内血肿,脑组织压力得到了充分的缓解。汤劼医生一边做着手术,一边还给神经外科医生讲解手术操作,给手术室护士就开颅手术的配合进行讲解,手术在凌晨4点顺利结束,产妇脱离了生命危险。
汤医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驻地时已经是凌晨4点半了。
手术后的几天,医疗队的医生每天都去ICU查看患者,和ICU医生一起商讨治疗方案。患者生命体征明显改善,血压平稳了,神志和肢体活动改善,为后期的康复创造了条件。当地ICU的医生觉得手术效果不可思议,患者家属也十分感谢中国医生所做的努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迈入医学殿堂的誓言历久弥新,放之四海而皆准,援外医疗队医生用自己的工作去践行大爱无疆的精神。援外医疗工作刚刚开始,医疗队还会把以后的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