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学文临证用方发微
- 刘学文 方振伟 薄文斌主编
- 13819字
- 2025-03-14 18:54:41
三、临床应用举例
(一)月经过少或闭经或月经后期
案1:
邓某,女,44岁。
初诊:
2011年6月11日。
症状:
3个月前因服用避孕药导致月经量少,阴道干涩,白带见乳状分泌物,腰骶痛,肢冷,眼干,口苦,纳寐及二便可。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5g,山药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覆盆子 15g,女贞子 15g,淫羊藿 15g,川芎 15g,肉桂 7g,川牛膝 10g,炙甘草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22日。此次月经量渐多,诸症好转。
处方:
用6月11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2:
孙某,女,35岁。
初诊:
2012年9月27日。
症状:
闭经1年,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睡眠欠佳,饮食二便可。辅助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彩超示子宫内膜厚度0.6cm,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子宫内低回声团,考虑子宫肌瘤样结节。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20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女贞子15g,淫羊藿10g,川芎15g,肉桂7g,香附15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0月13日。诸症好转,月经仍未至。辅助检查:雌激素水平偏低。
处方:
用9月27日方,去山茱萸、肉桂、淫羊藿,加川牛膝10g、桂枝10g、紫河车6g(分3次随汤药冲服),10剂,用法同前。
三诊:
10月28日。诸症好转,月经来,色、质、量正常,未予用药。
案3:
白某,女,38岁。
初诊:
2016年3月22日。
症状:
月经量少,烦躁易怒,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20g,栀子 15g,牡丹皮 15g,巴戟天 15g,菟丝子 15g,熟地黄 15g,山药 20g,桂枝 10g,川芎 15g,女贞子15g,覆盆子15g,紫河车6g(分3次随汤药冲服),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4月10日。月经来,量、色、质正常,无烦躁易怒。未予用药,嘱经前7天复诊用药。
案4:
谢某,女,19岁。
初诊:
2017年4月2日。
症状:
月经不规律2个月,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双眼胀,寐差,大便稀,饮食小便可。辅助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彩超示子宫内膜厚度约1.5cm。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术15g,桂枝10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熟地黄15g,山药15g,巴戟天15g,覆盆子 15g,川牛膝 10g,炙甘草 15g,川芎 15g,苍术 10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4月30日。月经已至,无小腹胀痛,量、色、质正常。心烦易怒、双眼胀、寐差好转。
处方:
用4月2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5:
徐某,女,33岁。
初诊:
2017年7月3日。
症状:
月经不规律,量少,伴有乳房胀痛,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术 15g,熟地黄 15g,山药 15g,瓜蒌 10g,夏枯草 10g,连翘 15g,川楝子 7g,菟丝子15g,巴戟天15g,炙甘草15g,川芎15g,桂枝10g,延胡索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28日。月经已至,量、色、质正常,无乳房胀痛。
处方:
用7月3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6:
王某,女,42岁。
初诊:
2017年8月12日。
症状:
末次月经7月12日,持续10~11天,此次月经未至,小腹痛,腰骶痛,纳寐可,二便正常。既往史:盆腔炎。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术15g,熟地黄15g,山药15g,延胡索15g,补骨脂10g,杜仲15g,巴戟天15g,菟丝子 15g,桂枝 10g,紫花地丁 10g,土茯苓 20g,炙甘草 15g,乌药 15g,干姜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8月19日。月经未至,小腹痛、腰骶痛减轻。
处方:
用8月12日方,加川牛膝10g,3剂,用法同前。
(二)痛经
案1:
陈某,女,16岁。
初诊:
2008年2月21日。
症状:
经前小腹冷痛,心烦易怒,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15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延胡索 15g,郁金 15g,香附 15g,川楝子 7g,小茴香15g,干姜 15g,肉桂 7g,五灵脂 10g(包煎),蒲黄 10g(包煎),炙甘草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4月26日。服药后经前小腹冷痛及心烦易怒改善,但月经量偏少。
处方:
用2月21日方,加阿胶15g(烊化),5剂,用法同前。
案2:
刑某,女,21岁。
初诊:
2010年5月15日。
症状:
从11岁月经来潮即经前小腹冷痛,月经来时痛至不能上学,血色深、有血块,腰骶痛,小腹胀,手足冷,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柴胡 15g,炒白芍 7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小茴香 15g,干姜 15g,延胡索 15g,川芎 15g,蒲黄 10g(包煎),肉桂7g,吴茱萸 5g,香附 15g,郁金 15g,炙甘草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23日。服药后,月经未至,手足冷明显好转。
处方:
用5月15日方,5剂,用法同前。
随访,此次服药后来月经,血色正常、血块减少,无腰骶痛及小腹胀。
案3:
睢某,女,42岁。
初诊:
2011年12月16日。
症状:
经前1周小腹冷痛,腰骶痛,腹泻,纳寐可,小便正常。辅助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彩超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小茴香 15g,干姜 15g,肉桂 7g,五灵脂 15g(包煎),川芎 15g,蒲黄10g(包煎),延胡索 15g,杜仲 15g,补骨脂 10g,吴茱萸 5g,川楝子 7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2月28日。服药后仍有腹痛,余症改善。
处方:
用12月16日方,加郁金10g,5剂,用法同前。
三诊:
2012年1月18日。服药后此次来月经,无小腹冷痛、腰骶痛及腹泻。
处方:
用2011年12月16日方,去川楝子7g,5剂,用法同前。
案4:
吴某,女,32岁。
初诊:
2017年12月19日。
症状:
痛经,白带多,小腹凉,经期烦躁易怒,心慌气短,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牡丹皮15g,栀子15g,炒白术15g,当归15g,柴胡15g,炒白芍7g,茯苓20g,干姜15g,小茴香15g,炙甘草15g,延胡索15g,紫花地丁10g,土茯苓 20g,川芎 15g,蒲黄 10g(包煎),肉桂 7g,五灵脂 10g(包煎)。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5:
刘某,女,29岁。
初诊:
2017年5月2日。
症状:
月经期疼痛,小腹冷,末次月经4月26日,月经周期20~30天,月经期6~7天。查体:心率68次/min。
处方:
牡丹皮15g,栀子15g,炒白术15g,当归15g,柴胡15g,炒白芍7g,茯苓 20g,干姜 15g,小茴香 15g,炙甘草 15g,延胡索 15g,蒲黄 10g(包煎),肉桂 7g,五灵脂 10g(包煎),川芎15g,郁金 10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10日。无小腹冷痛。
处方:
用5月2日方,5剂,用法同前。
随访,月经期、量、色、质正常,且无腹痛。
案6:
魏某,女,30岁。
初诊:
2019年5月6日。
症状:
痛经,腰腹冷痛明显,经前烦躁,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熟地黄15g,山茱萸 7g,山药 15g,茯苓 15g,牡丹皮,黑顺片5g(先煎),肉桂 7g,补骨脂 10g,杜仲 15g,小茴香 15g,干姜 15g,川芎 15g,柴胡 15g,栀子 15g,紫苏子 15g,当归 15g,炙甘草 15g,广木香 7g(后下),陈皮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16日。此次经前烦躁改善,但仍腹痛。
处方:
用5月6日方,去紫苏子、山茱萸、陈皮,加川楝子5g、郁金10g、炒白芍10g,5剂,用法同前。
三诊:
6月20日。此次经前腰腹冷痛明显改善,无烦躁。
处方:
用5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三)乳腺增生
案1:
黄某,女,38岁。
初诊:
2007年1月4日。
症状:
乳房胀痛,经前尤甚,寐差,饮食、二便可。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夏枯草 15g,莪术 7g,青皮 15g,香附 15g,川楝子 7g,郁金 15g,延胡索15g,浙贝母10g,瓜蒌15g,炙甘草15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20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月30日。服药后睡眠改善,但仍有乳房痛。
处方:
用1月4日方,去浙贝母、炒酸枣仁、首乌藤,加金银花15g、蒲公英10g、黄柏 7g、土茯苓 20g,5 剂,用法同前。
案2:
周某,女,23岁。
初诊:
2007年6月5日。
症状:
右侧乳房胀痛,心烦易怒,伴痛经,白带多,腰痛,小腹冷,便溏,纳寐可,小便正常。辅助检查:乳腺彩超示乳腺增生。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瓜蒌 10g,青皮 10g,莪术 7g,延胡索 15g,川楝子 7g,夏枯草 10g,香附15g,山药20g,苍术15g,郁金1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14日。诸症好转,但小腹冷,白带多,大便可。
处方:
用6月5日方,去牡丹皮、山药、瓜蒌,加小茴香15g、干姜15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黄柏7g,5剂,用法同前。
三诊:
6月24日。无乳房胀痛,心烦易怒,仍白带多,小腹冷。
处方:
用6月5日方,去苍术、莪术,加小茴香15g、干姜15g、紫花地丁10g、黄柏7g,5剂,用法同前。
案3:
赵某,女,49岁。
初诊:
2011年12月9日。
症状:
乳房胀痛5年,烦躁易怒,纳寐可,二便正常。辅助检查:乳腺彩超示双乳腺增生,左侧乳腺结节1.2cm×0.41cm×0.9cm。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枳实 10g,瓜蒌 10g,青皮 10g,莪术 7g,延胡索 15g,川楝子 7g,夏枯草 10g,丹参 10g,山药 20g,鳖甲 20g(先煎),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2月16日。乳房胀痛及烦躁易怒明显缓解。
处方:
用12月9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4:
王某,女,49岁。
初诊:
2012年5月22日。
症状:
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纳寐可,二便正常。辅助检查: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增生、左侧乳腺低回声结节。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枳实 10g,瓜蒌 10g,青皮 10g,莪术 7g,延胡索 15g,川楝子 7g,夏枯草 10g,乌药 15g,山药 20g,苍术 15g,郁金 10g,炙甘草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31日。上次服药后乳房胀痛消失,烦躁减轻。近日生气后再次出现乳房胀痛。
处方:
用5月22日方,6剂,用法同前。
三诊:
8月10日。乳房胀痛不明显,烦躁减轻。
处方:
用5月22日方,10剂,用法同前。
案5:
周某,女,27岁。
初诊:
2017年1月5日。
症状:
乳腺增生,月经量少,心烦易怒,纳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柴胡15g,当归15g,炒白芍7g,茯苓20g,炒白术15g,牡丹皮15g,熟地黄 15g,山药 20g,川芎 15g,延胡索 15g,郁金 10g,蒲黄 10g(包煎),五灵脂 10g(包煎),夏枯草 10g,补骨脂 10g,杜仲 15g,炙甘草 15g,益母草 20g,生牡蛎25g(先煎)。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6:
张某,女,40岁。
初诊:
2017年12月13日。
症状:
乳房胀痛明显,纳寐可,二便正常。辅助检查: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增生、结节。
处方:
当归 15g,柴胡 15g,芍药 7g,茯苓 20g,炒白术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夏枯草 10g,连翘 15g,川楝子 7g,乌药 15g,瓜蒌 10g,莪术 7g,延胡索15g,郁金 15g,青皮 15g,枳实 10g,炙甘草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2月20日。服药后乳房胀痛好转。
处方:
用12月13日方,5剂,用法同前。
(四)经行头痛
案1:
姚某,女,20岁。
初诊:
2014年6月28日。
症状:
经前头痛,烦躁,平素疲乏,睡眠不佳,饮食、二便正常。
处方:
牡丹皮15g,栀子15g,炒白芍7g,柴胡15g,白芷15g,延胡索15g,陈皮 15g,党参 20g,炒白术 15g,炙黄芪 20g,当归 15g,茯苓 15g,远志 15g,石菖蒲7g,炒酸枣仁15g,广木香7g(后下),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2:
关某,女,52岁。
初诊:
2014年6月28日。
症状:
经前头痛,心烦易怒,烘热汗出,尿频尿急,纳寐可,大便正常。
处方:
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芍 7g,当归 15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生地黄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浮小麦 20g,车前子 15g(包煎),瞿麦 20g,桑螵蛸 10g,麻黄根 15g,藿香 15g(后下),炙甘草15g,乌药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3:
朱某,女,38岁。
初诊:
2017年6月8日。
症状:
经期头痛,头晕,无烦躁易怒,末次月经5月25日,周期21~30天,行经5~7天,纳寐可,大便偏稀,小便正常。
处方:
当归15g,炒白芍7g,柴胡15g,炒白术15g,栀子15g,牡丹皮15g,川芎 15g,白芷 15g,羌活 15g,钩藤 15g(后下),天麻 10g,延胡索 15g,郁金10g,炙甘草 15g,山药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17日。经前无头痛、头晕。
处方:
用6月8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4:
孙某,女,52岁。
初诊:
2017年10月31日。
症状:
经行头痛,月经量少,腰痛,周身痛,眼睑浮肿,胃胀纳差,睡眠及二便可。
处方:
当归15g,炒白芍7g,柴胡15g,炒白术15g,栀子15g,牡丹皮15g,熟地黄 15g,山药 15g,巴戟天 15g,菟丝子 15g,白芷 15g,广木香 7g(后下),陈皮 15g,砂仁 15g(后下),炙甘草 15g,干姜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1月7日。腰骶痛、周身痛、眼睑浮肿、胃胀纳差改善,现口苦。
处方:
10月31日方,加茵陈10g,5剂,用法同前。
案5:
蒲某,女,31岁。
初诊:
2018年4月5日。
症状:
经前头痛,经期腹痛,心烦易怒,胃胀伴烧灼感,便时干时稀,纳差,寐可,小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0g,炒白芍 5g,柴胡 10g,茯苓 15g,炒白术 10g,栀子 10g,牡丹皮 10g,小茴香 10g,干姜 10g,川芎 10g,肉桂 5g,广木香 5g(后下),砂仁 10g(后下),紫花地丁 7g,黄连 3g,首乌藤 15g,乌药 10g,白芷 10g,炙甘草 10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4月19日。服药后头痛、腹痛明显减轻,无心烦易怒、胃胀及烧灼感,纳可。
处方:
用4月5日方,10剂,用法同前。
案6:
王某,女,49岁。
初诊:
2021年5月11日。
症状:
经前头痛,心烦易怒,项强肩痛,胃胀,睡眠不佳,纳差,二便可。
处方:
柴胡15g,当归15g,炒白芍7g,炒白术15g,茯苓20g,牡丹皮15g,栀子 15g,葛根 15g,羌活 15g,延胡索 15g,白芷 15g,石菖蒲7g,远志 15g,炒酸枣仁 20g,首乌藤 20g,炙甘草 15g,广木香 15g(后下),陈皮 15g,砂仁 15g(后下)。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18日。头痛、心烦易怒、项强肩痛、胃胀、纳差、睡眠不佳均改善。
处方:
用5月11日方,3剂,用法同前。
(五)围绝经期综合征
案1:
尹某,女,52岁。
初诊:
2006年12月9日。
症状:
头晕,烘热汗出,心烦欲哭,口苦眠差,已停经,大便溏、2~3次/d,饮食、小便可。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薄荷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青蒿 15g,鳖甲 20g(先煎),知母 15g,生地黄 15g,石菖蒲7g,远志 15g,炒酸枣仁 30g,首乌藤 20g,钩藤 15g(后下),菊花 15g,山药 2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2月23日。服前方后,头迷、烘热汗出、口苦均已好转,但眠差。
处方:
用12月9日方,去钩藤、菊花,5剂,用法同前。
三诊:
2007年1月4日。服药后以上诸症好转,但仍心烦,易哭,汗出。
处方:
用2006年12月9日方,加煅牡蛎20g(先煎),5剂,用法同前。
案2:
徐某,女,52岁。
初诊:
2016年12月16日。
症状:
烘热汗出,头晕烦躁,耳鸣,寐差,饮食及二便可。
处方:
当归15g,炒白芍7g,茯苓20g,柴胡15g,炒白术15g,牡丹皮15g,栀子 15g,炒酸枣仁 30g,首乌藤 20g,天麻 10g,钩藤 15g(后下),车前子 15g(包煎),通草 7g,磁石 25g(先煎),银柴胡 15g,炙甘草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2月23日。烘热汗出、头晕烦躁、耳鸣、寐差均改善,现腰骶部疼痛。
处方:
用12月16日方,加延胡索15g、补骨脂10g、杜仲15g,用法同前。
三诊:
2017年1月20日。以上诸症均好转,腰骶部疼痛改善。
处方:
用2016年12月23日方,用法同前。
案3:
邱某,女,57岁。
初诊:
2017年4月24日。
症状:
停经1年,烘热汗出,烦躁,头痛,寐差,饮食、二便可。
处方:
当归 15g,柴胡 15g,芍药 7g,茯苓 20g,炒白术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酸枣仁 30g,首乌藤 20g,石菖蒲 7g,远志 15g,煅牡蛎 25g(先煎),麻黄根 15g,浮小麦 20g,生地黄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白芷15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5日。诸症明显好转,因出差未继续用药,现症状稍有反复,但较前减轻。
处方:
用4月24日方,10剂,用法同前。
案4:
奚某,女,54岁。
初诊:
2017年6月27日。
症状:
烘热汗出,胸闷气短,心烦易怒,善太息,凌晨2—3点醒,饮食、二便可。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生地黄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煅牡蛎 25g(先煎),麻黄根15g,浮小麦20g,炙黄芪20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2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4日。烘热汗出,余症好转。
处方:
用6月27日方,用法同前。
三诊:
7月11日。烘热汗出、胸闷气短、心烦易怒、善太息等症状均改善,现颈背痛。
处方:
用6月27日方,去炒酸枣仁,加延胡索15g、葛根15g,用法同前。
案5:
原某,女,53岁。
初诊:
2017年8月19日。
症状:
烘热汗出,头痛,头晕,胸闷,寐差,饮食、二便可。查体:血压130/85mmHg。辅助检查:心电图示T波低平。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15g,煅牡蛎25g(先煎),麻黄根15g,浮小麦20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20g,生地黄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石菖蒲 7g,远志 15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6:
李某,女,49岁。
初诊:
2017年10月21日。
症状:
烘热汗出,胸闷气短,咽部异物感,大便稀,纳寐可,小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煅牡蛎 25g(先煎),麻黄根 15g,浮小麦 20g,川芎 15g,紫苏子 15g,蝉蜕 10g,瓜蒌 10g,桔梗 15g,山药2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0月31日。烘热汗出、胸闷气短、咽部异物感、大便稀等症状均改善。
处方:
用10月21日方,10剂,用法同前。
(六)低热不退
案1:
张某,男,79岁。
初诊:
2011年6月28日。
症状:
低热半年,手足心热,怕冷,纳寐可,大便正常。辅助检查:尿常规示潜血(++),红细胞 5~8个/HP。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生地黄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炙黄芪 20g,煅牡蛎25g(先煎),麻黄根15g,浮小麦2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5日。以上症状好转,现怕风。
处方:
用6月28日方,加防风15g,用法同前。
三诊:
7月13日。诸症好转,仍有寐差。
处方:
用6月28日方,加首乌藤20g,用法同前。
随访,此次服药后再无发热。
案2:
赵某,女,76岁。
初诊:
2014年5月13日。
症状:
低热,咳嗽无痰,纳寐可,二便正常。查体:心率102次/min。既往史:肺气肿。
处方:
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蝉蜕 10g,金银花 15g,连翘 15g,炙甘草 15g,蜜百部15g,紫苏子 15g,牡丹皮 15g,栀子 15g,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15g,茯苓20g,炒白术15g,生地黄15g,知母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20日。诸症好转,大便溏,寐差。
处方:
用5月13日方,加山药20g、远志15g,用法同前。
案3:
李某,男,90岁。
初诊:
2015年5月26日。
症状:
低热,胃胀,纳稍差,寐可,二便正常。
处方:
柴胡 15g,当归 15g,赤芍 10g,茯苓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鱼腥草 20g,连翘 15g,生地黄 15g,鳖甲 20g(先煎),知母 15g,银柴胡 15g,土茯苓15g,生石膏 15g(先煎),广木香 7g(后下),陈皮 15g,砂仁 15g(后下),水牛角15g(先煎),金银花 15g,炙甘草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2日。低热减轻。
处方:
用5月26日方,生石膏改为25g,加青蒿10g,5剂,用法同前。
三诊:
6月9日。诸症好转,乏力。
处方:
用5月26日方,加炙黄芪20g,5剂,用法同前。
四诊:
6月16日。诸症好转,乏力改善。
处方:
用6月9日方,5剂,用法同前。
五诊:
6月23日。低热减轻,寐差。
处方:
用6月9日方,去连翘、生地黄、陈皮、土茯苓,加首乌藤20g,5剂,用法同前。
六诊:
7月7日。诸症好转,仍寐差。
处方:
用6月23日方,去金银花、广木香,加炒酸枣仁30g,5剂,用法同前。
七诊:
7月24日。仍有低热。
处方:
用7月7日方,加羚羊角5g(单包),10剂,用法同前。
八诊:
8月28日。诸症好转,大便干,寐差。
处方:
用5月26日方,去连翘、土茯苓、金银花,加香附15g、枳壳10g、炒酸枣仁30g、生大黄10g(单包,后下),3剂,用法同前。
按:此病例低热约1年以上,临诊时记录较为简略。
案4:
张某,女,29岁。
初诊:
2018年4月9日。
症状:
午后低热,乳房胀痛,纳寐可,二便正常。既往史:乳腺增生、子宫肌瘤。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20g,栀子 15g,牡丹皮 15g,生地黄 15g,知母 15g,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延胡索 15g,夏枯草10g,连翘15g,瓜蒌10g,乌药15g,炙甘草15g,川楝子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5:
孙某,女,59岁。
初诊:
2019年4月8日。
症状:
低热2周余,寐差,饮食、二便可。
处方:
水牛角10g(先煎),牡丹皮15g,炒白芍5g,柴胡15g,当归15g,茯苓15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生地黄 15g,知母 15g,生石膏 15g(先煎),鳖甲 20g(先煎),银柴胡 15g,首乌藤 15g,炒酸枣仁 20g,藿香 15g(后下),广木香 5g(后下),砂仁 15g(后下),炙甘草 15g,羌活 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4月15日。低热、寐差改善,现有胁肋部疼痛。
处方:
用4月8日方,去羌活,加延胡索15g、川楝子7g,7剂,用法同前。
三诊:
4月24日。服药后低热明显改善,现乏力。
处方:
用4月8日方,去生地黄、知母、羌活,加党参15g、炙黄芪20g,7剂,用法同前。
案6:
杨某,男,89岁。
初诊:
2019年8月28日。
症状:
低热,大便难,纳寐差,小便可。
处方:
柴胡 15g,当归 15g,赤芍 10g,茯苓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鱼腥草 20g,生地黄 15g,鳖甲 20g(先煎),知母 15g,银柴胡 15g,生石膏 15g(先煎),陈皮 15g,砂仁 15g(后下),水牛角 15g(先煎),香附 15g,枳壳 20g,炒酸枣仁30g,炙甘草 15g,生大黄 10g(单包,后下)。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9月15日。低热好转,现胃胀、纳差、尿道热痛。
处方:
用8月28日方,去香附、枳壳、生大黄,加紫花地丁10g、土茯苓20g、广木香 7g(后下),5剂,用法同前。
(七)甲状腺结节或亚急性甲状腺炎
案1:
邵某,女,42岁。
初诊:
2017年7月2日。
症状:
甲状腺结节,颈部疼痛明显,大便溏,纳寐可,小便正常,月经常提前1周。
处方:
柴胡15g,当归15g,炒白芍7g,茯苓20g,炒白术20g,牡丹皮15g,栀子15g,莪术7g,夏枯草10g,连翘15g,金银花10g,紫花地丁15g,鳖甲20g(先煎),川楝子7g,炙甘草15g,山药20g,党参20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17日。颈部疼痛较前改善,现咳嗽,少痰。
处方:
用7月2日方,加炙百部15g、白前15g、紫苏子15g,用法同前。
案2:
康某,女,45岁。
初诊:
2017年12月29日。
症状:
甲状腺结节,乳腺胀痛,纳寐可,二便正常。既往史:乳腺结节。
处方:
炒白芍 7g,柴胡 15g,当归 15g,茯苓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乌药 15g,瓜蒌 15g,川芎 15g,莪术 7g,夏枯草 15g,枳实 15g,连翘 15g,延胡索15g,青皮 15g,炙甘草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3:
李某,女,37岁。
初诊:
2018年7月5日。
症状:
甲状腺结节,乏力,烦躁易怒,胃胀,纳寐差,二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栀子 15g,牡丹皮 15g,夏枯草10g,连翘15g,莪术7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20g,石菖蒲7g,远志15g,广木香 7g(后下),陈皮 15g,砂仁 15g(后下),党参 20g,炙黄芪 2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12日。乏力、烦躁易怒、胃胀、纳寐差等症状好转。
处方:
用7月5日方,14剂,用法同前。
案4:
张某,女,23岁。
初诊:
2018年7月14日。
症状: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面部痤疮,月经前加重,纳寐可,大便溏,小便可。
处方:
柴胡 15g,当归 15g,赤芍 10g,茯苓20g,炒白术 15g,牡丹皮 15g,栀子 15g,夏枯草 15g,连翘 15g,枳实 15g,莪术 10g,清半夏 7g,广木香 7g(后下),砂仁 15g(后下),乌药 15g,苍术 10g,炙甘草 15g,鳖甲 20g(先煎)。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8月20日。甲状腺结节变小,面部痤疮改善。
处方:
用7月14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5:
李某,男,55岁。
初诊:
2018年8月16日。
症状:
颈前喉结两侧疼痛,伴咳嗽,口苦,纳寐可,二便正常。查体:心率104次/min。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高。既往史:慢性胆囊炎。西医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伴轻度甲状腺功能亢进。
处方:
当归 10g,炒白芍 5g,柴胡 10g,茯苓 15g,炒白术 15g,栀子 10g,牡丹皮 10g,连翘 10g,金银花 10g,夏枯草 7g,枳实 10g,青皮 7g,瓜蒌7g,川楝子5g,蜜百部 10g,白前 10g,苦杏仁 10g,玄参 7g,炙甘草 10g,茵陈 10g。5剂。
用法:
一剂加开水至450ml,混匀,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口服。(颗粒剂)
二诊:
8月23日。服药后诸症好转,仍有口苦。
处方:
用8月16日方,去蜜百部、白前、玄参、炒白芍,加金钱草10g,5剂,用法同前。
三诊:
8月30日。咳嗽、口苦好转,现甲状腺仍疼痛。
处方:
用8月23日方,去苦杏仁,加延胡索10g,5剂,用法同前。
四诊:
9月6日。咳嗽已愈,便稍稀,余症好转。
处方:
用8月30日方,去川楝子,加山药15g、苍术10g、紫花地丁10g,5剂,用法同前。
案6:
徐某,女,43岁。
初诊:
2021年7月6日。
症状:
甲状腺结节,伴颈部疼痛,腰骶痛,小腹胀,纳寐可,二便正常。既往史:乳腺结节。
处方:
当归15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牡丹皮 15g,栀子 15g,连翘15g,夏枯草15g,川楝子7g,莪术15g,紫花地丁10g,土茯苓20g,补骨脂10g,杜仲 15g,小茴香 15g,干姜 15g,炙甘草 15g,赤芍 10g,金银花 15g,广木香 7g(后下)。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7月13日。颈部疼痛、腰骶痛、小腹胀等症状较前改善。
处方:
用7月16日方,川楝子改为5g,5剂,用法同前。
(八)帕金森病
案1:
于某,女,50岁。
初诊:
2018年12月7日。
症状:
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乏力,腰痛,偶有右腿麻木,胃胀,纳稍差,寐可,大便头干,小便正常。
处方:
熟地黄10g,山药10g,茯苓10g,牡丹皮10g,补骨脂7g,杜仲10g,当归 10g,炒白芍 10g,柴胡 10g,栀子 10g,钩藤 3g(后下),全蝎 3g,蜈蚣 3g,延胡索 10g,牛膝 10g,炙甘草 10g,槐花 10g,广木香 5g(后下),陈皮 10g,郁金7g。3剂。
用法:
每剂加开水至450ml,混匀,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口服。(颗粒剂)
案2:
王某,女,71岁。
初诊:
2020年6月16日。
症状:
静止性震颤,项强,腰痛,寐差纳可,二便正常。
处方:
葛根 15g,柴胡 15g,当归 15g,茯苓 15g,香附 15g,炒白芍 20g,栀子15g,牡丹皮 15g,川芎 15g,钩藤 15g(后下),全蝎 5g,蜈蚣 2条(去头足),石菖蒲7g,远志15g,炙黄芪20g,炙甘草15g。3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23日。静止性震颤、项强、腰痛、寐差改善。
处方:
用6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三诊:
7月2日。静止性震颤、项强、寐差改善,现伴有腰痛、手麻。
处方:
用6月16日方,加补骨脂10g、杜仲15g、天麻10g,5剂,用法同前。
四诊:
7月9日。上述症状均改善。
处方:
用7月2日方,5剂,用法同前。
五诊:
7月16日。静止性震颤、项强改善,现水肿。
处方:
用6月16日方,加车前子15g(包煎)、瞿麦15g,5剂,用法同前。
六诊:
7月23日。静止性震颤、项强、水肿改善。
处方:
用6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七诊:
7月30日。诸症好转,巩固治疗。
处方:
用6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八诊:
8月6日。诸症好转,现多汗。
处方:
用6月16日方,加麻黄根15g、浮小麦20g,5剂,用法同前。
九诊:
8月13日。诸症好转,巩固疗效。
处方:
用6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按:本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时有变化,首方略有加减,患者疗效尚佳。
(九)老年非低钙性抽搐
案1:
赵某,男,75岁。
初诊:
2015年3月9日。
症状:
周身肌肉时有痉挛,下肢沉重,寐差纳可,二便正常。
处方:
柴胡 15g,当归 15g,炒白芍 7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15g,炙黄芪25g,全蝎5g,蜈蚣2条(去头足),首乌藤20g,羌活15g,葛根15g,石菖蒲 7g,远志 15g,钩藤 15g(后下),炙甘草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3月16日。肌肉痉挛较前改善,仍偶有痉挛发作,尿频,寐差。
处方:
用3月9日方,全蝎改为6g,蜈蚣改为3条(去头足),加车前子15g(包煎)、桑螵蛸10g,5剂,用法同前。
案2:
李某,女,88岁。
初诊:
2019年5月30日。
症状:
肌肉痉挛,双下肢凉,咳嗽,寐差,纳可,二便正常。
处方:
全蝎 6g,蜈蚣 2条(去头足),钩藤 15g(后下),当归 15g,炒白芍15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牡丹皮 15g,栀子 15g,石菖蒲 7g,远志15g,通草7g,炙甘草15g,蜜百部15g,白前15g,炙黄芪20g,葛根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5日。痉挛缓解,咳嗽已治愈。
处方:
用5月30日方,去蜜百部、白前,5剂,用法同前。
案3:
侯某,女,82岁。
初诊:
2019年6月14日。
症状:
双下肢、双肋下及胸部肌肉痉挛,胃胀纳差,寐可,大便干,小便正常。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15g,柴胡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葛根 15g,全蝎 6g,蜈蚣 2条(去头足),钩藤 15g(后下),炙黄芪 20g,陈皮 15g,砂仁 7g(后下),川楝子 7g,延胡索 15g,炙甘草 15g,香附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21日。肌肉痉挛明显好转。
处方:
用6月14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4:
岳某,男,81岁。
初诊:
2020年12月10日。
症状:
右手肌肉痉挛、手抖1年,加重1个月,胃胀,纳稍欠佳,寐差,二便正常。
处方:
当归15g,炒白芍7g,柴胡15g,炒白术15g,栀子15g,牡丹皮15g,石菖蒲 7g,远志 15g,葛根 15g,炙黄芪 20g,钩藤 15g(后下),全蝎 6g,蜈蚣 3条(去头足),炙甘草 15g,广木香 7g(后下),砂仁 15g(后下)。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12月17日。服药后,右手肌肉痉挛改善。
处方:
用12月10日方,5剂,用法同前。
三诊:
2021年8月16日。右手肌肉痉挛改善,现手麻。
处方:
用2020年12月10日方,加天麻10g,5剂,用法同前。
四诊:
8月23日。右手肌肉痉挛及手麻改善。
处方:
用8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十)震颤
案1:
万某,男,61岁。
初诊:
2011年8月6日。
症状:
右上肢颤动,胸闷,项强,腰痛,腹股沟痛,尿频尿急,寐差,饮食及大便尚可。辅助检查:尿常规示白细胞6~10个/HP。心电图示右房大。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天麻 10g,钩藤 15g(后下),石菖蒲 7g,远志 15g,炒酸枣仁 15g,首乌藤20g,合欢花15g,郁金15g,山药20g,炙甘草15g,补骨脂10g,杜仲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8月19日。上述诸症均好转,但仍有腹股沟痛。
处方:
用8月6日方,加川楝子7g,5剂,用法同前。
案2:
徐某,女,59岁。
初诊:
2016年3月30日。
症状:
手颤动,舌颤动,流口水,紧张易惊,说话声小,寐差,饮食及二便可。苔薄白。查体:血压115/90mmHg。
处方:
当归15g,炒白芍7g,柴胡15g,茯苓20g,炒白术15g,牡丹皮15g,栀子 15g,党参 20g,炙黄芪 20g,远志 15g,炒酸枣仁 30g,广木香 7g(后下),龙眼肉 15g,钩藤 15g(后下),龙齿 20g(先煎),石菖蒲 7g,首乌藤 20g,郁金 10g,合欢花15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案3:
吴某,女,75岁。
初诊:
2016年4月2日。
症状:
神经性震颤,疲乏,寐差,饮食及二便可。
处方:
当归 15g,炒白芍 7g,柴胡 15g,茯苓 20g,牡丹皮 15g,栀子 15g,炒白术 15g,石菖蒲 7g,远志 15g,钩藤 15g(后下),全蝎 6g,蜈蚣 2条(去头足),首乌藤20g,炙黄芪20g,桑寄生20g,炙甘草15g。5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4月16日。震颤及疲乏改善,现寐差。
处方:
用4月2日方,加炒酸枣仁30g,5剂,用法同前。
三诊:
5月14日。震颤、疲乏、寐差好转。
处方:
用4月16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4:
李某,男,30岁。
初诊:
2018年5月8日。
症状:
癫痫小发作,发作时身体震颤,头痛,寐差,饮食及二便可。
处方:
柴胡15g,当归15g,炒白芍7g,茯苓20g,炒白术15g,牡丹皮15g,栀子 15g,钩藤 15g(后下),全蝎 6g,蜈蚣 3条(去头足),清半夏 7g,陈皮 15g,石菖蒲7g,远志15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20g,白芷15g,炙甘草15g。3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19日。头痛、寐差改善。
处方:
用5月8日方,全蝎改用5g,5剂,用法同前。
案5:
王某,男,69岁。
初诊:
2018年6月22日。
症状:
全身肌肉颤动,胃部不适,纳寐差,二便可。
处方:
葛根 15g,柴胡 15g,炙黄芪 20g,当归 15g,茯苓 20g,炒白芍 7g,炒白术20g,栀子15g,牡丹皮15g,川芎15g,全蝎5g,蜈蚣2条(去头足),广木香7g(后下),陈皮 15g,砂仁 15g(后下),郁金 15g,石菖蒲 7g,远志 15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 20g,钩藤 15g(后下),炙甘草 15g。5 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6月29日。颤动、胃胀、纳寐好转。
处方:
用6月22日方,去砂仁,3剂,用法同前。
三诊:
10月24日。上述诸症好转。
处方:
用6月22日方,5剂,用法同前。
案6:
罗某,女,60岁。
初诊:
2019年5月21日。
症状:
眼睑下肌肉震颤,心烦,便秘,寐差,饮食及小便可。
处方:
柴胡 15g,当归 15g,炒白芍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栀子 15g,牡丹皮 15g,香附 15g,槐花 10g,枳壳 20g,全蝎 5g,蜈蚣 3条(去头足),钩藤 15g(后下),郁金10g,石菖蒲7g,远志15g,炙甘草15g。3剂。
用法:
每剂药物水煎至450ml,每次150ml,于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二诊:
5月25日。震颤、心烦较前好转,头晕,眼干,睡眠不佳。
处方:
用5月21日方,去石菖蒲,加首乌藤20g、菊花10g,7剂,用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