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全家人的健康金典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组织编写
- 1647字
- 2025-03-19 15:14:18
被称为“怪病”,布鲁氏菌病到底怪在哪儿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莫志硕
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该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布鲁氏菌病。这种病不仅大部分群众不了解,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亦了解不深,易导致误诊误治,延误病情。本篇,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怪病”。
布鲁氏菌与其他常见的细菌不一样,是“三无”细菌,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布鲁氏菌比其他细菌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
“躲”到细胞内兴风作浪
一般细菌会被人体的免疫细胞攻击、消灭,而布鲁氏菌能躲到人体自身的细胞内,从而躲避免疫细胞攻击,导致持续的感染。
布鲁氏菌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布鲁氏菌可引起大量的动物感染(主要是牛、羊、猪等),人体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食物制品而感染。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种生物型,临床上引起人体感染的主要是羊种布鲁氏菌,其致病力也是最强的。

“替罪羊”真真名副其实
发病率“逆势”增高175倍
在我国,布鲁氏菌病1993年全国新发病例数仅有326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染性疾病大幅度减少,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白喉等几乎销声匿迹,然而,布鲁氏菌病竟能一路“逆袭”,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疫情反弹,并在2000年后发病数快速上升。2014年全国布鲁氏菌病新发病例高达57 222例,较1993年增长接近175倍。
随着疾病防控的加强,近几年发病数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除发病数量上升外,布鲁氏菌病疫情的范围也在扩大,涉及全国上千县区。根据《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全国分为三类区域:
一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超过十万分之一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以上的省份(直辖市)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低于或等于十万分之一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以下的省份(直辖市)有15个省份。
三类地区:无本地疫情报告省份,仅有海南省。然而,近年来在海南省也有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个案报道。
奶、肉、奶酪成“受害者”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患病的动物或其相应的制品(例如皮毛、未经消毒的奶或奶酪、未充分煮熟的肉类或生肉等)传染人。
某奶牛场曾提供了362份奶牛抗凝血以及100份牛奶,抗凝血分离出布鲁氏菌的出菌率接近四分之一(24.3%),牛奶出菌率更是超过一半。
布鲁氏菌在8℃的牛奶中可存活2天,在冻肉中可存活长达3周,在山羊奶酪中的存活时间甚至可达3个月。
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食用生的乳制品,生乳必须煮沸或者经过巴氏杀菌才能食用。
购买正规渠道的肉制品,同时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对于可能接触到患病动物的人员,例如屠宰场工作人员、牧民、奶工等,应当穿戴好手套及口罩,避免通过接触或者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
患有布鲁氏菌病的哺乳期女性,还要记得停止母乳喂养哦!
“神出鬼没”让确诊很困难
患者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表现为急性布鲁氏菌病和慢性布鲁氏菌病。
急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典型表现是发热、关节痛以及大汗,然而该病还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包括肌痛、腰痛、体重减轻、疲劳、乏力、头痛、头晕、抑郁和厌食等,亦可能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包括骨关节(脊柱炎较为常见)、泌尿生殖系统(睾丸炎最常见)、神经系统、肺部等。
由于临床表现多样,而且无特异性,因此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患者可能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睾丸炎、肝炎、风湿热等各种疾病。
有报道称,急性布鲁氏菌病误诊率接近三分之一,而慢性布鲁氏菌病误诊率接近四分之一。
单一抗生素难以“降服”
很多时候,即使不知道感染的具体是什么细菌,使用广谱抗生素之后“苍蝇老虎一起打”,很多致病菌也会被一网打尽。但是,这招儿对布鲁氏菌却不灵。
临床上对于布鲁氏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方案及疗程均很有讲究。一种抗生素是不行的,往往需要2~3种;一两周的疗程是不行的,起码需要6周,甚至数月。
布鲁氏菌病带来的医疗负担是沉重的,而且容易导致误诊误治。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普通百姓,均应对该病保持足够重视,才能更好地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