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金陵版排印本(上册·第3版)
- (明)李时珍著 王育杰整理
- 2097字
- 2025-03-18 20:08:28
第1版 整理说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不朽之药学巨著,其学术成就举世瞩目。该书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中璀灿夺目,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中亦占有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学习、研究、探讨《本草纲目》及时珍学术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草纲目》最早的版本为公元1590年由胡承龙刊刻的金陵本,其后于1603年、1606年又分别有江西本和湖北本刊行,至明朝末年,《本草纲目》版本计有7种。明以后又不断有新版本问世,到目前为止《本草纲目》版本已有30多种,其中夏良心本、张绍棠本流行较广。众多版本的《本草纲目》无疑为弘扬祖国医药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辗转刻印,也出现了不少错误。因此,历代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校勘整理,其中尤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的刘衡如校点本成效最为显著。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金陵版《本草纲目》,为研究《本草纲目》者提供了最早的版本。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仍很多,且大多比较注重文字考据,而往往忽略了其实用性。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本草纲目》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考虑到中西医临床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需求,本次又对金陵版《本草纲目》进行了重新整理。现将本书整理方法作如下说明:
1.本书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的金陵本为底本,以江西本为主校本,同时参考了《证类本草》等有关文献,并吸取了刘衡如点校本中的一些考证结果。
2.本书旨在为中西医务人员、医药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一种普及本,故对原书中的错别字、异体字径改,不再另加注释。全书采用简化字横排版,以方便阅读。
3.本书重新编排了目录,并置于全书之首。原著在卷目药名项下时珍以“即某药”的形式加注的药物常用名,在本书目录中以圆括号标示,如银杏(白果)、茈胡(柴胡)等。
4.原著中的特殊用字如卮、柹、筍、麹等,在本书的目录、卷目及正文的标题中仍予以保留。但为了方便查阅,在目录中的该字后注以现代规范药名用字,并以方括号作标示,本书以卮〔栀〕、柹〔柿〕、筍〔笋〕、麹〔曲〕等表述,正文中除“释名”项外一律使用方括号内药名。
5.原著中的药名、病名均原样保留,但考虑到有些用名今天发生了较大变化,甚至已鲜为人知,如莪术原书作“蓬莪荗”,狐臭原书作“胡臭”,一般读者很难查找。本着既尊重原著,又方便读者的原则,本书在目录中该类名后又加注了现代规范用名,以蓬莪荗[莪术]、胡臭[狐臭]等表述,正文中的药名、病名均未做变动,一仍旧貌。
6.原著有“释名”一项,因释名内容往往涉及字型、字义,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该项下的药名仍用原字,而正文中其他各处的药名则一律用规范简化字。
7.原著由于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其中难免出现脱文漏字或衍文错引之处,如不影响文义,则不做变动,以保留原貌,如确有关乎文义理解之处,则参考有关文献有选择性地予以增补改正。
8.原著总目中云,全书药物共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但经查证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其类数均与六十类不符,这主要是分类数字统计上的错误所致。本书依据原著体例,将每部中的“××类上”与“××类下”合为一类统计,分别对金石部、草部、虫部的类数做了更正,恰与六十类相吻合。总目中“金石部一”“草部一”“谷部一”“菜部一”“果部一”“木部一”“虫部一”“鳞部一”“介部一”“禽部一”“兽部一”等原脱,今依原书体例添补。总目“金石部二”至“金石部四”,“金石之二”至“金石之五”原著“石”字前均脱漏“金”字,本书依原著体例予以增补。
9.原著“百病主治药”中存在病名排列错位、病名分类不当和病名表述不规范等问题,如将内科病的“惊痫”列于小儿病中,属病名错位;将“漆疮”列入“外伤诸疮”中,将“人咬伤”列入“诸兽伤”中,均属病名分类不当;再如“眼目”“耳”……“须发”“妇人经水”等十余条均未加病字,属病名表述不规范。以上内容本书未做改动。
10.原著尚存在一药重出、二药合一、分类不合理等问题。如草部第十二、十三卷分别列出“紫参”“拳参”两药,经多方考证紫参、拳参原系一物,属一药重出;草部第十四卷“豆蔻”条时珍认为草豆蔻即草果,误将二药合一;“百草霜”系多种植物烧灰而成,“乌爹泥”(儿茶),系儿茶树枝干的干燥煎膏,时珍误入土部。以上内容本书亦未做改动。
11.本书对药图进行了重新绘制,使其更加清晰、美观,易于辨认。但原著药图题为“淡竹”者,据图形所示应为禾本科草本植物“淡竹叶”;而“淡竹”系禾本科木本植物,两者有明显差异。另药图中题名“毛莨”者,正文药名作“毛茛”;“茛”字本为误字,但后人出于对时珍的尊重,沿袭其谬,原来的“莨”字反成别字。为保持金陵本原貌,本书对上述图文概未改动。
12.本书编有药名笔画索引和药名拼音索引,附于书末,以便查阅。索引的收录范围包括目录中的药名、附药名、李时珍的注释药名以及整理者加注的现代规范药名。
本次整理,力求既反映金陵版《本草纲目》原貌,又突出方便、实用的原则,目的是使《本草纲目》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普及与应用。但因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予以指正。
参与本书整理工作的还有关怀、王秀娟、赵宇昊、贾富霞、李明、张炎、段延平、黄霏莉、成立强、魏锦、刘凤琳、陈伟等同志,在此一并致谢。
王育杰
199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