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职场中,“软实力”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上限,而“硬实力”则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下限。

什么是“软实力”呢?就是传说中的高情商。比如,领会领导意图的能力、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能力、调动资源的能力、察言观色的能力、经营人脉关系的能力及抗压的能力,等等。

“硬实力”是什么呢?有一次,我和一位副厅级领导出差,他对我说了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你们在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只要做到三点就能在体制内安身立命:一是提笔能写,二是开口能说,三是遇事能办。我觉得他说的这三点就是职场中的“硬实力”。具备了这些“硬实力”,那么,不管你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都能“吃得开”。

在求职、竞聘环节,我们似乎总是看到、听到“本人学习力、领悟力、沟通力、抗压力、亲和力等能力较强”之类的自誉之词。这一系列的“强”字蹦出来,似乎不需要经过大脑,可是,听腻了这一套的考官,怎样快速去考查你的这些能力呢?这些能力都属于“软实力”的范畴,是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慢慢显现出来的。而“硬实力”,如口才好、擅写作、会办事的能力,则可以在短期内显露出来。例如,在笔试阶段,“笔杆子”容易杀出重围;在面试阶段,口才好的人容易脱颖而出;在试用期,会办事的人比较容易通过。

笔者在体制内单位工作了十几年,在长期从事材料写作工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写作能力是在体制内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有过硬的写作能力,是获得晋升、免于淘汰的一条路。毕竟,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用文字来获取、传达、传播信息。哪怕一个单位的工作、业务做得再好,也得有人能将这些成果、成绩、亮点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

写作分为“个人写作”和“为公写作”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个人写日记、写留言、写字条,甚至包括文学创作(如写散文、小说等),而后者主要是代集体、代领导立言,大多因工作需要而写,是处理公务用的。“为公写作”就是文书写作,又称为实用写作,它与“个人写作”完全不同。一般来说,文书的写作动机一般不是作者自发形成的,而是上级授意、职责所在。文书的撰稿人虽然是个人,但为稿件承担责任的一般是集体。一般来说,文书发布之后,就会产生行政效力,这种效力是法律赋予的。基于这种权威性,文书一般具有明显的实用性,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文书自带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宣传教育作用、沟通信息作用,能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日常工作,总结起来就是:办文、办会、办事。工作人员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是保证工作效率的关键,而办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文书是大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工作工具。离开文书,很多行政工作就无法运转。

长期以来,撰写文书是相关单位及其文秘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书写作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尺。鉴于此,我们可以将文书写作定义为: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为了维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辅助单位或领导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掌握专业实用文书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所从事的通用公文和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一般来讲,文书主要分为党政机关公文、行政事务文书、新闻宣传文书、司法文书、商贸文书等几大类,其中,党政机关公文、行政事务文书、新闻宣传文书使用最广泛、最频繁。不同类别的文书,在文种使用、写作规范、写作方法上完全不同。广义的“公文写作”,是指“为公家写文”,包揽了以上所有的文书种类。狭义的“公文写作”,指的只是撰写党政公文,而且只包括通知、请示、报告等15种法定公文文种。

文书写作能力是文秘人员的基本功。文书写得好,你可能会被领导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当然,对文秘人员来说,能写好各类文书只是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换而言之,你只会写,肯定不成,但是,不会写,万万不成。

文书写作是一个“苦活计”,需要文秘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加得了班、熬得了夜、吃得了苦,一般人吃不了这种苦。据笔者观察,这些年体制内很多单位确实出现了“笔杆子”青黄不接的现象,文秘人员写公文的功底薄弱、文字能力欠缺,稍微复杂一点的大稿就找不到人写,以致很多典型情况、创新做法总结不到位,信息宣传工作跟不上。在一些机关单位,很多年轻人的文书写作水平确实不敢恭维,他们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标点符号乱用,更别说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理顺文章逻辑。笔者就曾亲眼见几个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连通知这样简单的公文都写不清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现在年轻人的时间被影视剧、短视频所占据,而这些视频画面往往能直观地呈现一个场景、故事,但影响了文字符号和脑中想象的链接,导致一部分年轻人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下降,写作能力更是退化严重。如果我们是看书、看报长大的,那么,文字阅读能力和写作语感就会稍微好一些。另一方面,文书写作需要天赋,也需要磨炼,但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该从哪儿学起、练起。

文书写作主要是替领导机关或领导个人代言,重在“执公器、言公事、行公权”,因此,它和私人化的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写。幸运的是,文书写作有套路可以遵循,有章法可以学习。掌握了这些套路和章法,再经过长期、反复地练习,你也能做到“下笔如有神”。想当年,笔者也是一个文书写作的“小白”,但经过学习和锻炼,现在几乎已经能“玩转”所有机关文书的写法,这也是长期淬炼的结果。

刚开始学习文书写作时,笔者找了很多关于公文写作的书籍来看,但大多数书籍都是板正规范甚至僵化死板的,绝大多数都是理论、模板和案例的堆砌,读起来枯燥乏味,对实践工作也没有太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些公文写作书籍的编著者,大多没有在机关工作的经验,实践中常用到的文种介绍得太粗糙,不常用到的文种又解释得太精细,案例也与实践脱节,对实际工作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都不高。正是因为这类图书太多,笔者萌生了编写一本别致的公文写作图书的想法。本书采用工具书的体例去编写,但在表述方法上更生动、朴实,在内容安排和案例选择上更贴合工作实际。比如,党政公文写作是文书写作的重点、难点,笔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并附上了常见错误事例和问题解答;党政公文中,通知、报告、请示等文种使用最广泛、最频繁,故而关于这些文种的案例解析也就多一些。鉴于司法文书、财经文书专业性较强,办公室文秘人员撰写传记史类的机会不多,对于此类文书,本书便不予收录。对办公室文秘人员来说,本书介绍的这些文书、文种的写作方法,在实践中已经够用了。本书介绍的所有文种,笔者都已简明概念、指出写作要点、列出范文并加以点评,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提高文书写作水平。

最后,笔者想说,既然大家都从事材料写作工作,就要有一种“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精气神。如果你消极应付,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文书写作水平的提高,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更没有“宝典”“秘籍”之类的速成法。真金需要火炼,写作能力也需要不断地自我淬炼,看完一本书就文思泉涌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写作这条路上根本没有速成,咱们也不能老想着速成。真正的聪明人,都舍得下笨功夫,都舍得久久为功。希望你也能成为文书写作的高手,在事业上更进一步!

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