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
- 陈明主编
- 1722字
- 2025-03-28 19:06:29
走近实学,走向明天——在“语言与图像”全国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闭幕词
赵宪章
各位参会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庆阳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并且能取得圆满成功,收获多多,实属不易。我们应该向会议承办方——甘肃陇东学院及其文学院表示衷心感谢! 也向多次转车、转机,或转机再转车,克服交通不便前来参会的各地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1987年,国际语词与图像研究会在荷兰成立;2020年,中国首次“语言与图像”文艺理论研讨会在庆阳召开。我做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攀附什么,而是感到二者之间存有某种相似性:如果将国际语词与图像研究会的成立看作一个象征,象征文学研究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开始自觉借鉴符号学方法展开跨媒介探索,那么,这次庆阳会议是否昭示了我们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呢?
我国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是新世纪的新学问。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参与者主要在文艺理论界,谈论的主题是图像时代的到来对文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多属于“狼来了”之类的焦虑表达或宏观谋划。 2010年前后发生了变化:一是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积极参与,二是文学与图像关系史的梳理异军崛起,三是作家作品、艺术家艺术品等个案分析逐年增多,四是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理论探讨持续深入。这四个方面聚焦到一点,就是“语图符号学”的意识开始觉醒——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无论哪一方面、哪一论域的文学与图像研究,归根结底是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的关系问题。进一步说,“语图符号关系”既是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方法,也是它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彰显了整个文学图像关系研究的学理性和现实性。
不妨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爱读书,而不是希望孩子们沉迷于图像世界。为什么? 谁能从学理上、而不是从现实功利的角度说清楚? 这就是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根本目的,即在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背后,发现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通过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拷问语言与图像的关系。语言与图像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两种表意符号,“图像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它们的固有关系:二者在历史上本来是和谐的、唱和的,并且共处于语言为主、图像为辅的稳定结构中;图像时代的到来颠倒了这一关系,强势的图像传媒正以破竹之势僭越本属于语言的领地,以至于使我们不知所措。首先,这种改变是什么? 其次,这种改变意味着什么? 再次,这种改变可能殃及什么? 当是图像时代赋予人文学术的历史使命,人文学者有责任对这一问题展开学理阐释,以体现人文学术的人文关怀。
换个角度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质料;因此,研究文学不可能远离语言,任何远离语言的“文学研究”都不是文学本身的研究,只能是外围的、非专业的。当然,外围的、非专业的研究也有存在的理由,因为这个花花世界并不只有“文学”一家,政治的、思想的、社会的、伦理的等,都有可能把文学看做“唐僧肉”,需要文学作为它们的材料或例证。问题不在于非专业文学研究的合法性及其价值大小,而在于要明确区分文学研究的专业和非专业性,后者只是文学的“用户”,并不打算将文学作为“家园”。在这个意义上,“语言”作为文学的质料,就像砖瓦水泥是建房的质料一样,没有这些建材就没有现实的房屋建造,只能是空中楼阁——停留在想象或图纸上的楼阁。因此,远离语言的文学研究,对于文学本身而言只是枉谈、玄学,是非专业的。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的文学与图像研究正在走向实学,因为语言对于文学来说“实”得不能再实了,属于文学之不可再还原的原初要素。我在这儿说的“实学”主要是指:
1.文学研究一定要直面现实,力戒空谈;尤其是文学理论,要立足于为整个文学学术直面现实提供理论工具;
2.文学研究要深耕本土,要自觉地借鉴现代理论激活传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世界交流的话语通道;
3.研究方法要持之有据,在注重逻辑推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现象展示;
4.不间断地反思我们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对不同的研究路数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价值轻重大小。如是,我们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将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十年——倡导实学方法的新阶段。
这当然是值得我们期待的明天。
谢谢大家!
2020年10月21日
回忆整理于北京大学勺园
作者简介:
赵宪章,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形式美学、文艺理论。